基本介紹
- 書名:<<淮河流域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演變及最佳化調控研究>>
- 作者:胡巍巍
- ISBN:978-7-5676-0499-5
- 頁數:151
- 定價:22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淮河流域水系複雜,湖泊眾多。水利工程建設等人類干預活動改變了淮河流域濕地景觀格局:由多樣化、複雜性轉為單一化、破碎性,濕地系統組分減少、過渡帶大量消失,濕地生態服務功能下降或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本書以淮河流域中游為研究區,介紹20世紀50年代以來水利工程建設概況及其生態影響,深入研究淮河流域中游濕地景觀格局的演變及其驅動力,並提出科學管理水利工程和最佳化調控濕地景觀格局的有力措施,對恢復、保護濕地,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以及淮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可供流域管理機構以及地方政府決策參考,亦可作為高校地理、環境類專業師生及有關科技人員的參考書目。
本書可供流域管理機構以及地方政府決策參考,亦可作為高校地理、環境類專業師生及有關科技人員的參考書目。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河流片段化對流域濕地生態影響研究進展
1.2.2 基於生態調控的環境流量方法研究進展
1.2.3 水利工程與濕地生態恢復之間協同關係研究進展
1.2.4 可持續流域管理研究進展
1.2.5 濕地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研究進展
1.2.6 濕地景觀格局及動態變化研究進展
1.2.7 研究區工作進展
1.3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方法
1.3.2技術路線
第二章 相關理論基礎
2.1 河流連續體概念
2.2 河流生態系統的四維模型
2.3 洪水脈衝理論
2.4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整體性概念模型
2.5 生態水工學理論
2.5.1 水工學的不足
2.5.2 生態水工學的內涵
2.5.3 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2.6 流域可持續管理理論
2.6.1 影響流域的主要人類活動
2.6.2 河流管理的問題與經驗
2.6.3 可持續流域管理中的新方法和新手段
2.6.4 可持續流域管理理論框架
2.7 景觀生態學理論
第三章 淮河流域概況
3.1 自然地理條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水文地質
3.1.3 氣 候
3.1.4 土 壤
3.1.5 植 被
3.2 流域濕地概況
3.3 淮河水系概況
3.4 淮河水系變遷
3.4.1淮河幹流演變
3.4.2 淮河支流演變
3.4.3 湖泊的形成與演變
3.5 淮河畸形水系的危害
3.6 改善河湖關係的各種構想
3.7 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狀況
3.8 生態災害
3.8.1 洪澇並發
3.8.2 旱澇交替
3.8.3 污染嚴重
第四章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概況及其生態影響
4.1 堤防工程建設
4.1.1 淮河流域堤防工程概況
4.1.2 淮河中游堤防
4.2 閘壩及其影響
4.2.1 水閘
4.2.2 水庫
4.2.3 閘壩對淮河流域河流自然水文情勢的影響
4.3 水利工程對淮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變化的影響
4.3.1 淮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變化特徵
4.3.2 淮北平原地下水動態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五章 20世紀5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濕地格局演變及驅動力分析
5.1 20世紀5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演變
5.1.1 數據源處理及洪泛濕地景觀信息獲取
5.1.2 不同時期淮河流域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演變
5.2 淮河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演變的驅動力分析
第六章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科學管理
6.1 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
6.2 正確看待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
6.2.1 兩種對立的理論
6.2.2 西方國家的河流恢復行動對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的啟示
6.3 水利工程生態管理的基本原則
6.3.1 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6.3.2 保持和恢復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6.3.3 生態系統自組織原則
6.3.4 流域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6.3.5 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6.4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科學管理
6.4.1 河流自然水文條件的恢復
6.4.2 河流自然地貌特徵的恢復
第七章 淮河流域中游濕地景觀格局最佳化調控
7.1 淮河流域行蓄洪區概況
7.2 淮河中遊行蓄洪區空間格局最佳化
7.3 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行蓄洪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