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

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

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是淮河入海水道四大樞紐工程之一,主體工程為淮河入海水道泄洪閘與通榆河通航輸水立交工程。濱海樞紐立交地涵是一級水工建築物,防洪標準按300年一遇設計,按百年一遇設計流量為2270立方米每秒。

濱海樞紐工程總投資3.5億元,自2000年開工建設,2002年9月30日正式通水通航,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防洪減災和通榆河通航輸水發揮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
  • 地址:江蘇省濱海縣
  • 控制水系:淮河入海水道、通榆河
  • 建設時間:2000年~2002年
  • 工程任務:防洪、排澇、通航、輸水
工程背景,工程概況,工程效益,工程建設,工程榮譽,

工程背景

濱海樞紐的地理位置濱海樞紐的地理位置
濱海樞紐,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三級控制樞紐。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注入黃海,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居其北側。工程全長163.5公里,總投資41.17億元,貫穿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兩市的清浦、楚州、阜寧、濱海4縣(區),並分別在楚州區境內與京杭大運河(中運河)、在濱海縣境內與通榆河立體交叉。
淮河入海水道,是擴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澤湖防洪標準,確保淮河下游地區2000萬人口、3000萬畝耕地防洪安全的戰略性骨幹工程。至2006年竣工的是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主要實施了南、北偏泓兩條行洪河道和兩岸防洪大堤;二河、淮安、濱海、海口4個樞紐及淮阜控制;穿堤建築物29座;跨河橋樑7座和渠北排灌影響處理工程等。近期工程可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工程設計將使洪澤湖防洪標準更進一步提高到300年一遇。
通榆河,在串場河以東,南起南通北至連雲港贛榆的南北向骨幹河道,全長415公里。1958年動工開挖該河道的中段,南起海安縣,沿串場河東側至阜寧縣通射陽河,長157公里,中途停建。至1987年,東台至鹽城河段已初步溝通。
濱海樞紐的設計規劃目的,就是解決入海水道在水位不同的情況下,實現互不干擾,保泄洪,保航運。

工程概況

樞紐全景樞紐全景
控制室控制室
濱海樞紐立交地涵,位於江蘇省濱海縣,位於通榆河總渠樞紐的北側,是淮河入海水道穿越通榆河的水工建築物,採用上槽下洞結構型式,通榆河在上,低水通航;入海水道在下,高水行洪、排澇。
立交地涵,即入海水道採用涵洞形式,從通榆河河底穿過,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涵洞共23孔,其中,南泓7孔,北泓16孔,每孔孔徑6*6.5米(寬*高),洞身長81米。
通榆河航槽在涵洞上方,淨寬58米、長165.12米。平時按5年一遇標準結合解決渠北地區排澇,設計排澇流量:南泓214立方米/秒,北泓78立方米/秒。
上、下游洞首設門控制。
204國道橋204國道橋
配套設施包括:跨通榆河鋼便橋、啟閉機房、監控中心及管理區配套工程等;204國道橋位於立交地涵下游200米,系203國道橫跨入海水道的一級公路大橋,設計荷載為汽-20、掛-100。全長720米,其中主橋10跨,單跨跨徑36米,梁高2米;共長360米,為五跨一聯等截面單箱雙室預應力鋼筋砼連續箱梁;引橋18跨,單跨跨徑20米,為預應力空心板。大橋下部採用雙柱排架式橋墩及雙柱排架式輕型橋台;基礎均採用鑽孔灌注注樁,橋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橋樑全寬為24.5米。橋面行車道寬為2*11米,中央分隔頻寬1.5米,兩側防撞設施寬為2*0.5米,引道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灰土路基。
樞紐上游有南泓、北泓河道和南堤、北堤、中隔填築。南堤為一級堤防,北堤為二級堤防。
濱海樞紐水下部分濱海樞紐水下部分
啟閉機房啟閉機房

工程效益

淮河入海水道濱海樞紐,是淮河入海水道四大樞紐工程之一,具有防洪、排澇、通航、輸水等綜合功能,也是影響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總工期的關鍵性工程。為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防洪減災和通榆河通航輸水發揮重要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在通榆河不斷航的情況下,淮河洪水能經入海水道從通榆河渡槽下安全通過,排入大海;同時連線204國道交通;平時按5年一遇標準結合解決渠北地區排澇。

工程建設

濱海樞紐工程總投資3.5億元,自2000年10月28日開工建設,2002年9月30日正式通水通航,2003年7月1日竣工。
建設單位: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建設管理局濱海樞紐建設處
設計單位:江蘇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水利部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鎮江興化工程建設監理公司
施工單位:江蘇省水利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鹽城市水利建築工程處、崑山市水利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南通第四建築安裝工程公司
濱海工程樞紐暨204國道橋工程經水利部水總(2000)263號文批覆興建,核定初步設計概算為32441萬元。
在施工技術方面,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新工藝,確保了如地連牆、沉井、砼防裂、老橋抬升、橋樑基礎處理等的順利施工。
施工中,建立計算機無線區域網路,各參建單位聯網辦公,資源共享;根據工程場地範圍大、地形複雜等特點,建立了無線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區域網路每台電腦都能對施工現場進行實時監控,動態掌握工程情況;利用區域網路,還建立了電子文檔管理系統。
立交地涵於2000年10月28日開工建設,2002年7月9日主體工程通過水下驗收,2003年6月28日通過水利部主持的入海水道近期工程通水階段驗收,10月20日通過竣工初步驗收;204國道橋於2001年3月12日開工建設,2002年7月8日通過交工驗收,並移交交通部門管護。兩項工程於2003年11月21日通過了水利部淮委組織的竣工驗收,2006年10月29日通過水利部組織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竣工驗收。

工程榮譽

濱海樞紐2003年2月獲水利部“文明建設工地”稱號;立交地涵、204國道橋2003年12月分別獲省優質獎“揚子杯”;2006年10月,濱海樞紐代表淮河入海水道通過國家“魯班獎”專家現場複查,最終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榮獲全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