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簡介
2008年6月,
淮安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決定利用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和綠水生態,在主城區和
淮安區古城區之間建設淮安生態新城。
作為蘇北唯一的“省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示範區”,淮安生態新城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建成生態市”的標誌性工程,也是2011中心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生態新城規劃建設項目就達29個,,總投資57億元。其中市體育中心“一場兩館”、
淮安大劇院、市“四館”、淮安綠地廣場等項目都是淮安市“十二五”期間的重特大項目。
發展規劃
淮安生態新城規劃容納30萬人口的生態新城,這裡北依主城處於城市幾何中心,
新長鐵路、
寧連一級公路、經一路及延長線將其圍合,已投入的重大基礎設施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投入的成本最低,代價最低,利用率最高。
這裡南接古城,有利於化解古城的邊緣化,實現淮安經濟的振興,同時可有效地消除地域差異,促進淮陰文化和淮安文化的融合、弘揚、發展。
從這裡跨過
京杭大運河,可將京杭大運河這一阻隔淮安中心城市向南擴張的城市天塹,活化為促進
清浦區快速發展與城鄉統籌的快速通道。
“東擴南延,三城融合,五區聯動”,建成後的新城,南接
淮安、北接淮陰,跨過
京杭運河,連線市開發區、
清浦區,通過其強大的輻射源,可讓
淮安的城市體量與質量向“生態相連,組團相間”的特大城市昂首挺進。
對外交通
規劃新長鐵路和淮揚鎮鐵路由新城東北側經過,與寧連路、枚皋路、海天路相交,採取道路上跨鐵路形式。 規劃寧淮鐵路經寧連路北側平行走向,建議採取高架形式,上跨沿線相交道路。對現狀
寧連一級公路進行快速化改造,作為城市快速路網的一部分,承擔城市片區間中長距離的交通出行需求。保留京杭運河二級航道功能,取消裏運河航道功能。
新城路網順應地形,呈相對規則的方格網狀布局,規劃路網密度為6.09公里/平方公里。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幹路構成新城“四橫三縱”的骨幹路網,“四橫”由北向南依次為為寧連路、枚皋路、海天路、萬康路,“三縱”由西向東依次為通甫路、翔宇大道、承恩大道;次幹路東西兩片相對獨立完整,著重加強功能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繫;結合中心地區加強支路網密度,形成“小街區”的用地模式。
規劃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沿鳳里路地下走向,並於鳳里路-景會路交叉口設定站點。枚皋路預留軌道交通線。
規劃快速公交線路(BRT)兩條,
BRT1號線沿枚皋路走向,新城內設定站點8個;BRT2號線沿翔宇大道走向,新城內設定站點3個,並於枚皋路-翔宇大道交叉口處實現與BRT1號線換乘。
建設成就
生態新城自2008年6月啟動以來,始終堅持走“大家規劃、名家設計、富家開發”之路,圍繞“一年打基礎,三年造環境,五年見成效”的目標,按照“品質上乘、建築獨創、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標準,秉持“組團相間、生態相連”的理念。2012年8月,中共淮安市委生態新城工作委員會、淮安生態新城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2013年9月,生態新城啟動區劃調整工作,2013年底完成。當前城市主體框架基本形成,功能配套日趨完善,宜居宜業的環境逐步形成,常住人口達5萬餘人。
城市建設
建設完成公共建築65.8萬平方米、市政道路60公里、綠化200萬平方米。行政、文化、體育三大中心項目已基本建成,2014年9月成功舉辦省第十八屆運動會;2015年5月行政中心順利搬遷。建成淮陰中學新城校區、實驗國小新城校區和實驗國小幼稚園,淮陰中學新城校區連續兩年中考成績位居全市三甲,中小幼辦學體系齊全的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民生保障
累計開發整理土地2萬畝,徵用土地1.4萬畝,完成6900戶160萬平方米拆遷。共建設保障性住房140.5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執行省政府93號令,8305名失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參保率、保障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產業發展
引進國際安博園、金奧廣場、五星級酒店、拉特芳斯商業街等一批項目,成功簽約
喜來登、
萬豪、維也納三家高檔酒店入駐新城核心區,多種質態的現代服務業穩步形成。其中,中興4G產業園總投資45億元,將全面推進淮安市千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國際安防產品博覽園總投資約20億元,將形成安全防護特色產業集聚效應;綠地商業綜合體、金奧拉特芳斯商業街等項目將形成淮安新的商業中心。
低碳創建
在項目建設中積極採用
太陽能光伏發電、土壤源熱泵系統等綠色低碳新技術,“四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15個項目獲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和綠色建築二星及以上標識。2013年獲批已成為全省首批、蘇北唯一的省級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區、全國十八家國家級綠色建築示範創建區之一。
資本運作
始終樹立發展靠開放、建設靠市場理念,實現了土地資本化、運作公司化、管理規範化,建立了市場化多元投融資機制,初步形成資金投入、運作、收益的良性循環。總資產由啟動時的1億元增長到238億元,淨資產達145億元,累計籌集資金16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