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衙吏科,是負責本府管轄所屬吏員的升遷、調補,以及登記本署進士、舉人,管理地方鄉紳以及本地人在外做官的出身、成份、任期、丁優等事宜的一個專門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在淮安府衙里展出的有淮安府的一方官印,為銅質、直鈕,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官印這是一方官之根本。還有兩襲仿製清代的四品官的官服,一件冬裝,另一件是夏裝,以及冬天戴的暖帽,夏天戴的涼帽,這是朝珠及朝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府衙吏科
- 類別:古建築
文物歷史
古代官員當官的途經較多,各朝代也不盡相同,隋朝已實行科舉制度,一般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二是恩蔭,是祖上為功臣,後代進襲或皇帝恩賜,三是舉薦,通過朝中有權勢的官員推薦能人志士當官的,另一個叫異途,不是經過科考為官的,一是捐納,這在清代盛行,也叫捐官,幾乎是明碼標價,看你給國家捐納錢的多少任官,一方面是彌補國家財政之不足,另一面也給有錢人有當官的機會,這當然是封建社會裡一種極為腐敗的官制,再一個就是軍功,也就是在打仗時論其軍功大小給予升遷。
明清時期對官員的管理監督也有一整套辦法的,就是核查任期內的業績標準,主要有別其流品、觀其言行,核其事故,議其論考,定其期限,密其迴避,驗其文憑,似乎也很嚴密,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欺瞞,做假的情況屢見鮮。
封建社會還有一個官缺制度,就是地方缺什麼官時要補上,分為最要缺、要缺、簡缺三種,最要缺要立刻補上,要缺也要及時補上,簡缺也要擇時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