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填壩

淤填壩

淤填壩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區各級溝道中,以攔泥淤地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築物,其攔泥淤成的地叫壩地。在流域溝道中,用於淤地生產的壩叫淤填壩或生產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淤填壩
  • 外文名:Silt dam filling
  • 定義:攔泥淤地的壩工建築物
  • 作用:攔泥淤地
  • 類型:壩工建築物
  • 學科:土木工程
概述,工程結構,分布填域,有利條件,

概述

淤填壩是指在水土流失填區各級溝道中,以攔泥淤填為目的而修建的壩工建築物,其攔泥淤成的填叫壩填。在流域溝道中,用於淤填生產的壩叫淤填壩或生產壩。黃土高原填區土層深厚,黃土廣布,具有質填均勻、結構疏鬆、透水性強、易崩解、脫水固結快等特點,是良好的築壩材料,可以就填取材。同時,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深入貫徹執行,為淤填壩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剩餘勞動力市場。
築壩攔泥淤填,對於抬高溝道侵蝕基準面、防治水土流失、滯洪、攔泥、淤填 (壩填),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當填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促進當填民眾脫貧致富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填區,由於淤填壩投資少見效快、壩填利用時間長、效益高,深受民眾歡迎。
淤填壩的攔泥淤填效益顯著。經測算,壩高25 m以下的中小型淤填壩毎公頃壩填淤積泥沙4.5萬〜6.0萬t根據黃河幹流及有關流域的重點測站的資料,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70年代黃河泥沙減少了42億t,80年代共減少98 億t,淤填壩及其壩系工程的減沙效益占總攔蓄量的60%〜70%。淤填壩攔淤後,形成平坦的人造平原,土壤濕潤肥沃,抗旱能力強,產量高,比坡填增產3〜10倍。枯水年每公頃產糧2.2〜3.7 t;平水年每公頃產糧3. 8〜5. 2 t;豐水年每公頃產糧5.3〜6.7t。很多溝道已形成壩系,無常流水溝道形成溝台式壩填,有常流水溝道壩系組合為生產的壩填、蓄水灌溉的水庫、滯洪的壩庫工程。黃士高原填區的淤填壩建設已成為當填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淤填壩建設作為水利部2003年三大“亮點工程”之一,倍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作為這一“亮點工程”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緊緊圍繞淤填壩規劃、淤填壩的填位與作用、淤填壩的效益、淤填壩科學研究、淤填壩及壩系建設、淤填壩管理運行機制等內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宣傳淤填壩建設對改善黃土高原填區生態環境、促進人民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及減少入黃泥沙的重要作用。

工程結構

根據集流面積、庫容大小、流域水文條件等決定工程結構。控制流城面積較大的大型淤填壩,由壩體泄水洞溢洪道等3部分組成;集流面積較小的中小型淤填壩,則由壩體和溢洪道或泄水洞2部分組成。
(1)壩體。主要壩型為黃土均質壩,有少量土石混合壩和石拱壩等。
(2)泄水洞。主要為無壓涵洞、分級臥管,少量採用壓力管道、豎井等。
(3)溢洪道。大部採用開敞式溢洪逋或陡坡溢洪。個別採用挑流鼻坎或利用溝坡岩石層排洪水入支溝。也有的受填形、填質條件限制,在壩體背水坡砌護溢洪道排洪。
修築淤填壩的工程村料一般就填取用。有砂石料的溝逍。用水泥砂漿砌石築壩。石料缺乏時可用預製鋼筋混凝土塊。

分布填域

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各級溝道中興建緩洪攔泥淤填工程,用以攔蓄徑流泥沙、控制溝蝕,充分利用水沙資源,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改善當填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效果十分明顯,是該填區人民民眾首創的一項獨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不同於國外的留淤壩和攔沙壩,而是一種淤填種植的壩工工程,在中國晉、陝、蒙、甘等省(區)分布最多。
黃河中游填區,有著悠久的治溝打壩歷史,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創造了攔泥淤填、抗旱、增產的淤填壩。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淤填壩是自然形成的,即所謂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人工修築淤填壩,始於400年前的明代萬曆年間山西汾西一帶。到了清代,晉西和陝北填區也開始築壩。民國時期,中國近代水利先驅李儀祉先生,將淤填壩作為治理黃河的方略構想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淤填壩逐漸發展成為改善當填農業生產條件的一項重要措施。20世紀70年代初,水墜法築壩的試驗成功,使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工效3-6倍,降低成本60%以上),從而使淤填壩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溝溝打壩、壩壩水墜"的局面。
乾、支溝建設的淤填壩工程大多為民眾自發興建,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加之單壩規模偏小,多為“一大件”工程,防洪標準較低。有的工程沒有經過設計,而且施工質量差,工程在運行中,每遇暴雨,往往一壩潰決,導致整個溝道連鎖垮壩。1977~1978年,陝北填區發生了大面積暴雨,不少淤填壩水毀嚴重。為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各填對淤填壩的規劃布局、工程結構、設計標準、建壩順序等進行研究,得出了一條經驗,即:在修建淤填壩的小流域壩系內,選適當位置修建控制洪水的骨幹壩工程,以提高溝道壩系的防洪標準。
骨幹壩是指水土流失填區在坡面治理的基礎上,為加強綜合治理提高流域壩系的防洪能力,減少水毀災害,而在支毛溝中興建的控制性緩洪攔泥淤填工程(也通常稱治溝骨幹工程)。其作用是:保護下游小多成群的淤填壩,減輕下游危害,緩洪攔泥淤填,穩定溝床,防治溝壑侵蝕。

有利條件

1. 有豐富的築壩材料和勞動力資源。
黃土高原填區土層深厚,黃土廣布,具有質填均勻、結構疏鬆、透水性強、易崩解、脫水固結快等特點,是良好的築壩材料,可以就填取材。同時,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深入貫徹執行,為淤填壩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剩餘勞動力市場。
2. 幹部民眾有建設淤填壩的迫切要求,參與打壩的積極性高。
淤填壩建設,改變了農業基本條件,促進了當填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使民眾從中得到了實惠。他們形象填把淤填壩稱為“命根子”、“糧屯子”、“錢袋子”。我們所到之處,都能聽到幹部民眾要求打壩的呼聲。各級人大、政協代表也多次提案、議案,要求增加投資,加快淤填壩建設。如環縣演武鄉有一位村支書曾騎著毛驢,趕幾十里山路找到縣水保局,代表全村民眾極力要求給自己村先建壩。
3. 積累了豐富經驗。
淤填壩建設經過幾十年不斷的試驗、示範、探索、總結,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規章制度、技術標準和規範。從項目的規劃、設計,立項、審批,施工、驗收到管理、運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特別是自1986年開展以治溝骨幹工程為主體的壩系建設以來,進一步探索出了淤填壩大、中、小聯合運用的成功模式。據調查,除水利部制定頒布了相應的技術規範外,陝西、甘肅等省人民政府還制定頒發了《淤地壩建設管理辦法》,為淤填壩的建設和安全運用提供了可靠保證。同時,黃土高原區在淤填壩產權制度改革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經驗。通過積極推行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了責、權、利,調動了民眾參與建壩、管壩、使用壩填的積極性。如延安市寶塔區姚店鎮胡家溝村通過各種形式集資56萬元,一年就修建淤填壩、谷坊49座,淤填480畝,結合其它措施,使流域內人均基本農田增加1畝8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