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淡水藻種庫
- 外文名:Freshwater algae species bank
- 意義:為水體保護提供了基礎積累
- 科研院校1: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藻種公司:上海光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職責,藻種庫的意義,中國科學院淡水藻種庫,定位,特色,保藏與共享,建設與運行,歷史沿革,
工作職責
負責淡水藻種資源的收集、鑑定、保藏、供應、功能挖掘、評價以及國際合作交流。主要工作範圍和職責為:1)藻種分離、純化和保藏;2)藻種培養和保藏技術研究;3)資源共享和對外服務;4)藻種篩選評價方法和標準化建設;5)為科學和產業部門提供支持和服務。
藻種庫的意義
科研研究以及未來藻類能源研究需要對各種藻進行營養分析和適宜環境研究,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需要獲取相當重要的藻種種源,同時避免科研人員浪費大量時間重複篩選藻種的勞動。
中國科學院淡水藻種庫
定位
淡水藻種庫是我國藻類資源保藏、資源利用的專業機構。致力於我國淡水藻種的收集、保藏和功能挖掘,同時為國內外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藻種資源以及相關的特色服務。未來5-10年,致力於成為國際知名的藻種保藏庫。
特色
保藏不同門類的淡水藻種,含部分海洋和鹹水微藻;尤其大量保藏我國不同區域水華、土壤荒漠和能源微藻藻種。注重藻種資源經濟價值的挖掘和藻類在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方面的套用。
保藏與共享
淡水藻種保藏藻種以淡水藻種為主,包括了部分海洋和鹹水藻種,保存藻種3000餘株,隸屬於169屬,包括了藍藻門、綠藻門、硅藻門、裸藻門、紅藻門、甲藻門、隱藻門、金藻門、黃藻門9個門類。保藏種類以淡水藻類為主,含有部分海洋和鹹水微藻。近十年來,針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能源問題,藻種庫聚焦目標,著重採集並大量分離保藏我國典型區域和典型生境的淡水水華藻類、荒漠藻類和能源藻類等。
建設與運行
2011年,藻種庫搬遷至新實驗大樓一樓,占地面積達280平方米。按照潔淨室標準設計,具有三個不同溫區,可容納藻株保藏數達10000株。另外,還設計了藻種分離室、超低溫液氮保藏室和特殊藻種保藏室等不同的功能分區。2011年,加入中科院水生所公共技術研發與服務部,庫運行和研究的硬體設施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淡水藻種庫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研究室藻種保藏室,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正式成立於1973年。學部委員黎尚豪 (1917-1993) 和前任淡水藻種庫主任俞敏娟 (至1995年) 為庫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現任主任 (1996年-) 為宋立榮研究員 (Song et al, 1999)。1996年,淡水藻種庫作為首批成員單位,加入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2010年,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更名為中科院野生生物資源庫。2004年藻種庫加入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 (WDCM, http://www.wdcm.org/),編號為WDCM 873。2008年,代表中國成為亞太藻種保藏庫網路發起成員 (AOACC, http://mcc.nies.go.jp /AOACC/Home.html)。2014年,加入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2016年,中科院野生生物資源庫更名為中科院生物遺傳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