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dacryocystisis
- 就診科室:眼科
- 多發群體:農村中老年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鼻根部淚囊區
- 常見病因:不明
- 常見症狀:流淚,淚小點處伴膿性分泌物溢出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確切原因至今尚無定論,淚囊炎常繼發於鄰近組織,如結膜鼻腔和鼻旁竇的炎症,或一些特殊感染如結核或梅毒等。原發於淚道系統者,原因不清楚。
臨床表現
1.急性淚囊炎
一般鼻根部淚囊區皮膚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甚至同側面部腫脹,有時伴有耳前和頜下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眼部流淚,淚小點處可以伴有膿性分泌物溢出,當膿腫局限時可以自皮膚面破潰。通常多數患者有慢性淚囊炎病史。
2.慢性淚囊炎
多表現為流淚,擠壓患眼淚囊區可以看到自淚小點湧出大量膿性或者漿液性的分泌物,患眼淚道沖洗不通暢。
檢查
1.血常規檢查
急性淚囊炎時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可明確感染的程度和性質。
2.淚囊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明確感染的性質和致病菌的種類,並為藥物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3.病理學檢查
4.CT檢查
5.淚囊造影
在沖洗淚道、壓迫淚囊後,經淚小點注入20%碘油或60%泛影葡胺1~2ml,拭去結膜囊殘留造影劑,攝眶正、側位像,觀察造影劑充盈情況。
診斷
1.溢淚,內眥部結膜充血,皮膚常有濕疹。
2.以手指擠壓淚囊部,有黏液或黏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流出。
3.可由於分泌物大量聚積,淚囊逐漸擴張,內眥韌帶下方呈囊狀隆起。
4.CT檢查、病理檢查、淚囊造影等有助診斷。
治療
除去淚囊感染灶,建立鼻內引流通道,為治療的基本原則。
1.藥物治療
局部滴用各種抗生素眼液,3~4次/天,滴藥前擠壓排空淚囊內分泌物,藥液才能被吸入淚囊;全身用磺胺或抗生素,膿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瀦留,作為手術前的準備。
2.沖洗淚道
為了徹底清除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可以用生理鹽水沖洗淚囊膿液沖洗乾淨後,再注入0.3~0.5ml抗生素。採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溶纖維素混合液沖洗,對於早期尚無固定形瘢痕的阻塞可以有較好的療效。
3.淚道插管術
阻塞部位在鼻淚管處的患者,可以考慮淚道插管手術。先探通淚道,再進行淚道擴張,並置入淚管。
4.淚囊鼻腔吻合術
將局部鼻腔黏膜和淚囊通過手術吻合在一起,建立一個引流淚液的通道。
5.淚囊摘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