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第六中學

淄博市第六中學始建於1897年,原名“光被學堂”,1955年更名山東淄博第六中學,是我市唯一的一所百年中學。省重點中學、省首批高中教學示範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省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教育部“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先進單位”、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市首批“教育紅旗單位”。山東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優秀生源基地。2007年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並榮獲“省級綠色學校”、“省級花園式單位”稱號;2008年榮獲“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淄博市第六中學
  • 創辦時間:1897年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
  • 主要獎項:“省級綠色學校”、“省級花園式單位”
學校介紹,文化理念,做人教育,教學特色,特色制度,相關搜尋,

學校介紹

學校分文理部、藝術部和國中部,共93個教學班,學生5500餘人。教職工351人,其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115名,中級教師78名。擁有5座教學樓,80%的教室配有多媒體教學設施;2座高配置實驗樓,42間各類實驗室;7座高規格學生公寓可為3000學生提供高標準住宿;4座學生餐廳,可容納3000學生同時就餐;3個高標準運動場,12個籃球場,1個健身房,2個足球場,2個網球場,6個羽毛球場,22副桌球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場所。
學校承傳“抱璞守真,奮鬥超群”的百年校訓和“從一做起,叩問一流”的六中精神,將科學的“求真”與人文的“求善”相結合,培養學生十萬餘名。其中有原教育部副部長高沂,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李振聲,“神舟5號”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孫凝生,著名藝術史學家張道一,將軍景宜亭、張明、樊語鄉、景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知名學者孫錢章、鞏運明、劉示範、劉敬圻等五十餘人,還有一個兩百餘名博士和一千多名碩士群體。群星璀璨,星漢燦爛。
淄博市第六中學淄博市第六中學
淄博六中文化底蘊豐厚,教育內涵深刻,“德智體”兼得,“精氣神”十足,形成了“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響學生,以科學的辦學思想引導學生,以高效的管理體系服務學生,以優美的教學環境感染學生”的育人環境和“勤奮、求實、文明、進取”的校風以及“苦讀、勤練、專注、有恆”的學風,以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異的教育實績享譽社會,出現了令許多教育界傾心關注的“六中現象”。
學校以教學為中心,實施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創全面發展之優,樹素質教育之范。“問題切入、延時回答、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三策略”引起省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學校特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各方面良好習慣,使學生具有廣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基礎、鮮明的特長、健全的人格、強健的體魄;培養具有合作交際能力、創新探究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新世紀優秀人才。
多年來,淄博六中遵循“一流的辦學目標,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培養標準,一流的辦學成果”的宗旨,秉承“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途徑,以發展為教育終極目標,為每一位考進六中的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舞台,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

文化理念

以養德 德以啟智 德智導行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德育工作的理念與實踐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把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德育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當作學校的生命線,把培養適應未來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建設者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堅持以“學會做人”為中心,以“學以養德、德以啟智、德智導行”為指導,把德育融於生活之中,突出行為養成,狠抓日常管理,對德育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獨特的育人特色,開創了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質量的新局面。

做人教育

德育的本質就是“社會規範的個體化,個體人格的社會化”,學校德育就是要使社會規範內化為學生個體的行為準則,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我們把“學會做人,學會辦事,學會求知,學會健體”作為校訓,把“學會做人”作為教育的核心,按照時代的要求塑造人,在各項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融進做人教育,並驗證做人教育的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分年級制定了德育目標:高一年級,幫助學生形成對社會的正確態度,具有正確的政治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二年級,幫助學生在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的體系、和道德觀體系,使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融為一體。高三年級,使學生的政治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成為他們的人生信念並用其指導自己言論與行為。各個年級,都注意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和社會規範的養成,幫助學生形成高雅的氣質和健康的心理。
同時,我們建立起了多渠道全方位“灌輸”、“滲透”、“訓練”、“實踐”相結合的德育模式,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入手,重道德行為訓練,重道德實踐。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形成了班風正派、紀律嚴明、自習安靜、宿舍文明、舉止高雅的良好校園風尚。
二、知識學習與品德培養及磨練相結合
1994年以來,我們以“學以養德,德以啟智,德智導行”為指導,把課堂教學、品德教育、行為養成三方面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並落實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上。在知識的教學中,既注意發揮知識教學的工具性,又注意發揮知識教學的人文性,在完成知識教學的同時,完成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在求知過程中形成的品格因素又反過來影響正在進行或將要進行的學習和生活。
同時我們還認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長期、艱苦、細緻的任務,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巨大的德育因素,比如正確的學習動機,堅定的意志品質,謙虛勤奮的學習態度,認真細緻的學習作風,追求真理的學習精神,這些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康、健全和堅強的人格,再通過這種人格力量指導學生更好得學習。這樣智力和非智力互相激勵、互相彌補,共同發展和提高。既注意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因素,又通過學習中培養起來的道德力量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因而,學生的心智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2003年到2013年來已有9人奪得全市文理科第一名,高考成績穩居全市第一。
“德”與“才”是辯證的統一,“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德育與智育的關係也是如此。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的主要時間在課堂,因此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應當而且必須在學習的過程中來進行,使學生德業並進、德藝雙馨,實現學業和人格的同時完善。
三、正面要求與紀律約束相結合
正面教育從內容上講,是以正面形象、正面事實、正面道理和良好的榜樣向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教育,使其明辨是非;方法上,我們採用倫理談話、民主討論、演講、辯論、由學生主持的年度校園十佳評選、升旗儀式、德育課、主題班會、少年黨校、社會實踐、影視欣賞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喜聞樂見,主動參與,自覺地接受教育。再通過肯定成績,表揚優點,利用積極因素進行疏導,把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要。
當然,應當這樣與不應當那樣是辯證的統一。有所為,還要有所不為。特別是對於青年學生,在自我道德評價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之前,用適當的紀律、準則來約束他們的行為,使之合乎社會規範就顯得尤其重要。為此,我們圍繞《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制定了《淄博六中學生量化積分管理辦法》,對學生從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一天的行為做出一系列紀律上的規定,並對遵守的情況視情節施以相應的量化加分或減分處理,該處理不僅進入學校的微機管理系統,當天向學生做出反饋,而且與該班的班級量化積分掛鈎。形成了多層面(從學校量化積分管理小組,到各年級,到班主任,到任課教師)、全方位(上課、自習、勞動、就餐、宿舍) 、全過程(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的成長過程)、高效率(班級各方面的情況,當天就可以反饋給班主任)的管理體系,這樣不僅培養了紀律觀念而且培養了集體榮譽感。它不僅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而且是保證學校正常秩序、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還對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學生將來遵紀守法等都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良好的校風僅靠嚴格的制度是建立不起來的,還需要把這些外在性的東西內化為主觀需求,把制度約束下的行為上升為品德,教育的目的也才真正達到了。為此,我們通過長期的“人格自尊、學習自覺、工作自強、行為自律、生活自理”的綜合教育,做到了“牆上無制度,心中有規範”,力爭做到行為養成品德、品格形成人格、人格決定一生。

教學特色

學生的道德認識大都來自前人的道德經驗,而道德行為與習慣的養成,是不能僅僅靠傳授獲得的,還要經過長期的實際鍛鍊才能形成。為此,我們的做法有三點:1、每學期拿出一周的時間開設勞動技術課,勞動技術課由一名副校長負責,一名教導副主任管理,七名專職和兼職勞動技術課教師上課。每班勞動前都要先進行勞動前教育,然後分配到學校各需要的部門,到崗後由專職教師進行上崗培訓,每組都有具體的勞動任務,明確的勞動要求及注意事項,勞動結束要填寫勞動表格,寫出勞動總結,有關部門要對勞動學生做出評價。勞動課提高了學生參與管理理解管理意識、為他人服務的意識、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受到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耐受挫折等多方面的教育。這一做法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報導。2、課堂教學與綜合社會實踐相結合。在深化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我們還十分重視學生拓展性研究和綜合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到社會生活,增強他們學習的使命感和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以實事政治為主題的“現在播報新聞分析”,以環保為主題的“綠色校園”和“地球村”活動,以國防教育為主題的“走進軍營”,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山區寫生,以校內外公益活動為內容的綜合社會實踐周等活動,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3、充分利用母親節、教師節、中秋節、校慶紀念日和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等活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以促進行動為目的,讓學生與家長、老師、老校友、優秀人物通信,到敬老院、烈軍屬家幫助,參加社區公益活動,促進學生把道德認識和情感轉化為道德行動,用積極的行動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
在知和行這對關係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目的,行還是衡量一個人思想覺悟高低和思想品德優劣的重要尺度。提高認識與指導實踐相結合,既有利於學生道德認識的提高,也有利於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他們更客觀的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從而加快其社會化的進程。

特色制度

我們在道德考評上,一是將側重結果的評定調整為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並重;二是將評定指標進一步具體化,並建立以基礎文明水準為核心的學生道德實踐評定指標體系。我們的評價原則:一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做出評價;二是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入手,重實踐訓練,重行為養成,堅持知行統一,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結構的形成和發展。
我們的評價有兩個系統:一是我校的“學生量化積分管理制度”,該制度系統藉助微機進行管理,及時跟蹤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並對其一言一行做出或加分或減分的量化評估,在跟蹤學生道德行為的過程中促使其向上、向善;二是學生品德評語評估體系,該系統又分兩套設計,一套供學生自評和互評使用,該系統具體明確,便於操作,主要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並結合年級的不同特點制定;一套是供教師評定使用,較為抽象概括,主要根據《中學德育大綱》中規定的培養目標設計,目的在於使教師在思想品德發展的較高層次上對學生的道德認識、情感及行為進行綜合評定,並由班主任寫出操行評語,該評語目標旨在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發展做出階段性評價,使學生能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和發展自我。
教育的真諦是提升生命,生命的價值在“德、智、行”三者的統一。10多年的實踐表明,“學以養德,德以啟智,德智導行”的德育模式,遵循了教育的基本規律,促進了學生“德、知、行”諸方面的和諧發展,使德育的過程成為了學生精神資源的開發過程,人生質量的最佳化過程,生命價值的提升過程。

相關搜尋

淄博市第二中學淄博市第十一中學淄博市第十七中學 淄博市實驗中學 淄博市般陽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