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燃料乙醇,甜高粱,木薯,甘薯,甘蔗,生物柴油,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影響,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排放與化石燃料相當,甚至更糟,生物液體燃料溫室氣體減排關鍵,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水土資源的影響,能源作物消耗大量水資源並造成水質下降,能源作物集約化生產或對土壤產生負面影響,生物液體燃料發展使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影響,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中國能源作物製備液體生物燃料的發展趨勢,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降低成本,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將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背景
在化石能源大量使用之前,
生物能源在人類能源利用史上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即使在今天的一些開發中國家,高達90%的能源消耗仍是由
生物質能供給的。近些年,隨著能源危機的加重及化石燃料大量排放
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許多國家開始重新關注生物能源並不同程度地實施了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與利用促進政策。
生物液體燃料經過幾年的蓬勃發展,其對環境的負效應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爭論也日趨激烈,各國政府重新審視生物燃料政策成本以及這些政策可能產生的後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生物燃料生產的環境成本因原料生產與供應、轉化技術等不同差異巨大,使用生物燃料以減輕環境污染的政策目標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質疑。
研究發現,與石油相比,不同的生物燃料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的作用千差萬別。視生產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一些生物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甚至超過化石燃料。提高生物燃料產量引發的直接或間接的土地用途轉變,也會產生溫室氣體,如將森林草場轉為作物種植便釋放了土壤中貯藏的碳。
此外,能源作物生產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產量而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並進行集約化生產,農業生產技術也相應影響著土壤、水和農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可能造成諸如水土流失、土壤碳庫破壞等所附帶的環境成本。我國生物燃料發展較晚,相關研究相對薄弱,加強生物燃料產業發展研究,闡明生物燃料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無疑有利於促進我國生物燃料產業的健康發展。
燃料乙醇
目前適合中國燃料乙醇生產的
能源作物主要有甜高粱、木薯、甘薯和甘蔗等,其資源和研發現狀分析如下。
甜高粱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進行甜高粱能源利用研發。 “八五”、“九五”計畫期間,甜高粱秸稈製取乙醇被國家科技部列入科技發展規劃。發展至今日,我國甜高粱品種、種植以及利用甜高粱莖稈生產乙醇技術已經逐漸成熟。
甜高粱的酒精產量可達3.92 t/hm2,約為玉米的2.1倍,木薯的1.3倍,在生物能源系統中是一位強有力的競爭者。
目前,中國註冊甜高粱資源有374份,其中地方品種159份,選系(品種)207份,
不育系和
保持系4對,資源分布於全國各地區。
木薯
木薯是19世紀國中國從印度尼西亞引進的作物品種,有近200年的歷史,已成為僅次於水稻、甘薯、甘蔗和玉米的第五大作物。 2005年全國木薯種植面積 為43.8萬hm2,鮮木薯產量約達1100萬t,其中90%以上集中在廣東和廣西地區,現已初步形成產業優勢布局。而廣西的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占據全國總量的80%。
目前,木薯發展重點地區的生產已初步實現種植良種化、豐產栽培標準化和加工專業化。但總體來看,中國木薯生產尚處於粗放階段,單產偏低,平均鮮薯單產只有25.11 t/hm2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加工需要。
從生產潛力看,木薯是目前替代糧食生產乙醇最現實可行的原料。中國木薯酒精加工業是從20世紀90年開始發展的,主要以鮮木薯和木薯乾片為原料生產食用酒精及工業酒精。目前,我國酒精產量的1/3以木薯為原料,現有木薯酒精企業30多家,日產能力約2000t,年產木薯酒精約40萬t,技術相對成熟。澱粉出酒率為50%~53% ,耗鮮木薯量為6.6~7.2 t或耗木薯乾片量2.7~3 t,生產每噸酒精一次耗水量約30m3,耗電量約200kWh,耗標準煤約0.6t。
甘薯
中國是最大的甘薯生產國,每年種植面積約690萬hm2,約占世界甘薯種植面積的65.4%,年生產量約12000萬t,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5.9%。
甘薯種植遍及熱帶和溫帶地區,分為北方春薯區、黃淮夏薯區、長江夏薯區、南方夏秋薯區和華南秋冬薯區。目前,四川、山東、重慶、河南、安徽、河北尚有約466萬hm2荒地可供開發。
我國甘薯品種達到60餘個,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甘薯品種是徐薯18,澱粉含量為18%~20%,乾物質率為30%~32%。以山西省為例,甘薯多種植在乾旱的丘陵地區,產澱粉達到5.67~6.03 t/hm2,乾物質9.45~10.08 t/hm2。目前,每生產一噸乙醇需鮮甘薯7.98 t,平均每公頃甘薯可生產3.03 t乙醇。
甘蔗
我國甘蔗的主要生產區集中在廣西、雲南、廣東、海南4省,甘蔗播種總面積占全國的85%以上;另外,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和貴州等省的種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6年我國甘蔗收穫面積1220.0 khm2,產量10068.4萬t,平均單產為82.53 t/ hm2,比2005年63.97t/hm2的單產水平增長了29%。
我國能源甘蔗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已獲得一定進展。用甘蔗生產燃料乙醇,首先需要提汁,再進行濃縮、發酵、
蒸餾和脫水等工藝過程。而糖廠中的蔗汁提取、濃縮的工藝和設備都是現成的。就發酵過程而論,大型甘蔗糖廠都有食用乙醇車間,其發酵原料主要是製糖過程中產生的廢蜜(糖蜜),在
甘蔗糖蜜生產乙醇方面的經驗和技術是成熟的。
近年我國用糖蜜生產酒精(食用酒精)約5億L,套用純蔗汁發酵生產燃料乙醇工藝技術方面仍處於中試階段。能源甘蔗品種是乙醇生產的核心技術。目前我國已選育出3個能源甘蔗品種,蔗莖產量達到121~129.5 t/hm2,每公頃甘蔗可產11~14 t燃料乙醇。
國家糖料作物改良甘蔗分中心、農業部甘蔗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正在進一步完善核心技術,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工業的興起提供強有力的原料保障和技術支撐。
生物柴油
我國生物柴油的研發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部分科研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主要以餐余物(地溝油)為原料,其產量2005年維持在10萬t/a;2006年,生物柴油產量急劇放大至50萬t。生產的生物柴油尚未進入運輸燃料銷售供應系統,直接供給運輸企業或作為工廠和施工機械的動力燃料生物柴油的原料來源還可以是含油量高的油料植物。
專家指出,在我國油脂短缺的國情下,仿效西方已開發國家,依靠擴大油料作物種植獲取油脂資源,並不可取。中國宜林地豐富,應重點發展木本油料作物。 “八五”期間,我國曾針對麻瘋樹、光皮樹、綠玉樹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內容涉及油脂植物分布、選擇、培育、遺傳改良及其加工工藝和設備研發等。目前,各方面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初步具備了推廣套用的技術基礎,海南、四川、福建等已開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柴油生產技術。
麻瘋樹等木本油料基柴油價可降到3000元/t以下,單就原料價格而言,
綠玉樹成本最低,油菜籽成本最高。因此,大力開發高含油量木本植物,可解決原料供應和原料價格的雙重問題。
另外,中國林科院、中國農科院、中科院植物所等也對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等生物柴油資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加工方法包括常規的液鹼催化酯交換、固體鹼催化酯交換等。
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影響
生物燃料生產傳統上以澱粉和糖類為生物質原料經過化學發酵而生產生物乙醇,或以油料作物和樹種為原料加工生物柴油,工藝簡單、經濟可行,一般歸結為第一代生物燃料技術。
目前正在逐漸開發的以纖維素為基本原料生成生物乙醇以及以海藻為原料提取生物柴油的生產技術一般稱為第二代生物燃料技術。
將
纖維素轉化為乙醇要經過兩步: 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首先要被分解為糖,然後再將其發酵得到乙醇。第一步在技術上頗具挑戰性,技術難點在於尋找合適的催化劑使得糖化過程簡單易行。雖然不斷研發出高效、低成本的方法來完成這一糖化過程,但到目前為止,商業可行性不足仍阻礙著第二代以纖維素為原料的生物燃料的大量生產。
從海藻中提取生物柴油的技術開發難度更大,美國正在積極開發這一技術以利用原料豐富的海藻。此外,據媒體最新報導,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宣布“加氫可再生飛行燃料”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用餐飲業廢棄的食用油生產出一種新型航空燃油,於2011年通過國際標準組織的認證,可以100%地替代石化燃料。
雖然正在大力發展第二代生物燃料技術,但其目前尚不能進行大規模商業生產,有關第二代生物燃料碳排放的系統評估研究尚不多見,僅僅見諸於新聞媒體的報導。
許多生物液體燃料政策基於“碳中性(Carbon Neutral)”的物理假設,將溫室氣體減排設定為政策目標之一。所謂碳中性,即指從理論上來講,生物液體燃料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能源作物生長過程中從大氣中固定的二氧化碳之間實現了
碳平衡。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能源作物的種植過程,還是生物液體燃料的生產加工過程,均需要投入大量的化石能源,生物液體燃料的碳中性問題受到了極大的質疑。最近的研究成果也顯示,生物液體燃料溫室氣體排放受能源作物物種、加工工藝、轉化效率等多種因素影響,結果差異很大。
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近來,對生物液體燃料溫室氣體減排的研究很多,結論並不一致。其中比較綜合的研究成果是國際能源署及糧農組織對世界範圍內生物液體燃料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的評估。
研究認為,儘管效益各不相同,但生物液體燃料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其中,巴西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最好,相比化石能源其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減少70% ~ 90%; 而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加工技術是值得期待的新技術,一旦突破技術瓶頸,其套用前景極為廣闊;;歐盟以甜菜與油菜籽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在40% ~ 60%之間;;美國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益只有10%左右。Revin Panray Beeharry分析了模里西斯用甘蔗生產燃料乙醇並用蔗渣進行發電的生物能源生產系統,研究認為此生物能源生產系統有利於減輕溫室氣體排放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胡志遠等研究中國廣西木薯燃料乙醇,認為大大降低了化石能源消耗,是潛力巨大的綠色燃料。據媒體最新報導,荷蘭皇家航空旗下的Sky NRG公司宣稱用餐飲業廢棄油加工航空燃油,避免了作物生長過程造成的碳排放,從而相對傳統的化石燃料碳減排60% ~ 80%,今後還可以增加到90%。
溫室氣體排放與化石燃料相當,甚至更糟
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認為生物液體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石油相比幾乎沒有差異,甚至更糟。Farrell等研究顯示儘管目前利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能有效降低石油的消耗,但是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石油相比幾乎沒有差異。Joseph Fargione等研究認為,在巴西、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地將熱帶雨林泥炭地、熱帶大草原或草地等轉變為種植能源作物以生產生物液體燃料,導致的碳排放遠遠超過使用生物燃料所少的碳排放,甚至達到17 ~ 420倍。
若是在退化土地或荒地上種植多年生作物將大大減少碳排放,提供可持續的發展方式。Renton Righelato和Spracklen估算了在農田中種植各種能源作物而避免的碳排放,研究顯示將農田變為森林可能會在30a間固定更多的碳。據此認為,如果生物液體燃料支持政策的目標是減緩全球變暖,那么提高燃料燃燒效率、保護森林將是更有效的選擇。
張治山等研究認為,與汽油相比,我國夏玉米燃料乙醇的生產並不能明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有研究認為,能源植物種植可能釋放土壤碳庫中所儲存的碳,導致土壤碳匯減少、肥力下降,甚至可能產生比傳統能源更嚴重的增溫效應。如果能源植物種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如導致熱帶雨林面積下降,則其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好處不足以彌補熱帶雨林減少所帶來的環境影響。
生物液體燃料溫室氣體減排關鍵
生物液體燃料溫室氣體減排關鍵是如何評估副產品的替代效應最近一些研究發現,最為顯著的分析結果差異源自副產品的分配與土地利用方式轉變所導致的碳排放變化。
能源作物種植過程與生物液體燃料加工過程產生的副產品產生的替代效應,如作為飼料處理的副產品及參與二次利用( 諸如蔗渣發電、廢料還田) 的副產品,這些被稱為是“避免了”的溫室氣體排放對評估結果影響巨大。此外,能源作物大規模集約化種植導致土地利用方式發生變化,與其他農作物形成土地競爭,墾荒導致的碳排放很難納入到這一分析體系。如果希望溫室氣體平衡的評估結果完整而精確,那么土地用途轉變導致的排放數據將非常關鍵。
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水土資源的影響
近些年生物燃料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市場對能源作物的需求,大量能源作物單一集約化生產消耗了大量農業用水,占用了大量農業用地,甚至將大量草場、森林快速轉化為農田,這些均對水土資源產生了巨大影響。
能源作物消耗大量水資源並造成水質下降
很多能源作物( 如甘蔗、棕櫚油和玉米) 需要消耗較多的水才能達到商業化產量,因此除非有灌溉,否則這些作物最適合生長在降雨豐富的熱帶地區( 在巴西,雨育生物燃料作物的生產很普遍,76%的甘蔗依靠降水灌溉; 美國70%的玉米產量靠降雨灌溉)。即使麻風樹和水黃皮這些多年生、可在半乾旱地區退化土地上生長的作物,在炎熱乾燥的夏季也需要一些灌溉。
近些年,為滿足對生物燃料原料的需求,大規模種植能源作物嚴重影響了種植地水資源的平衡,非洲南部和東部以及巴西東北部許多蔗糖產區的灌溉生產用水已接近所在流域用水量的上限。生產更多的能源作物將同時影響水資源的質量。
大規模能源作物單一種植由於過度施用化肥造成養分( 氮和磷) 向地表水流失以及向地下水滲透等問題。Runge和Senauer認為在美國一些地區玉米和大豆的輪作連續被玉米生產取代後,氮肥的大量使用加劇了對水資源的污染。巴西大部分生產乙醇的甘蔗靠雨水灌溉,水並非產量的制約因素,但施用化肥農藥造成的水污染是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多樣化程度高的草類生物質每產出一單位的能量,預計所需氮肥、磷肥和殺蟲劑的用量相對於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要小一些,從而對水質的負面影響也小得多。
能源作物集約化生產或對土壤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未來幾年內擴大種植面積在滿足不斷增長的生物燃料需求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大部分能源作物需要高質量農田和化肥、農藥、水等主要投入物才能實現經濟可行的產量,通過改進技術和管理來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的輔助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集約化生產可能對土壤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但這些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耕作技術。耕作方式不當,可能因剝離了永久性土壤覆蓋層而減少土壤有機質,加劇土壤侵蝕。清除田間的農業廢棄物可能減少土壤養分含量,並因土壤碳流失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保護性耕作、輪作和其他改良的管理方式在適當條件下可以減少負面影響,甚至在提高生物燃料原料產量的同時改善環境質量。此外,尋找新的對水土消耗較少的能源物種、提高單產、開發新的生物燃料技術( 以木質纖維素原料為基礎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新技術) 均能減少對土壤的破壞。
生物液體燃料發展使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生物燃料的快速發展,市場對能源作物需求遠遠超過了對農產品的需求,能源作物的大規模種植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巨大轉變,農田、甚至林地、草場大規模用來種植能源作物,而這種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造成的潛在影響巨大。
Searchinger等所做的一項分析揭示了生物燃料間接引發土地用途轉變的潛在影響。據他們預測,視政策和市場情況,到2016年,美國用於乙醇生產的玉米種植面積可能會擴大至1280×104hm2甚至更多,由此引起大豆、小麥及其他作物耕種面積減少,從而推動這些產品的價格上漲並導致這些作物在其他國家的種植面積增加。Banse等也預言,加拿大、歐盟、日本、南非和美國的強制性化石燃料混合政策將會導致農田面積大幅上升,特別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
其他一些研究也強調生物燃料政策可能會對土地用途轉變產生間接影響。為了抑制土地用途的快速轉變,對能源作物種植的土地潛力研究正在積極開展,有學者研究了麻風樹、甘薯等能源作物種植的土地潛力。在過去50a中,全球農作物產量的大部分增量(約80%) 來自單產提高,其餘來自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複種指數。
世界範圍內除去森林、保護區及用於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和畜牧業需求所需土地之外,可以用於擴大種植面積的土地估計約在2. 5×108~8×108hm2之間,其中大部分位於拉丁美洲熱帶地區或非洲。從近期看,可以通過擴大原料作物種植面積來滿足對生物燃料的需求; 而就中長期而言,開發優良作物品種、轉變農作方式和發明新技術( 例如纖維素轉化) 則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
單產大幅提高及技術進步是實現生物燃料作物可持續生產的關鍵,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農田、林地、草場等向非農田土地的快速轉變。
生物液體燃料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燃料發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生物燃料生產可以對野生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產生一些積極影響,如通過恢復退化的土地等; 但是也可以產生很多不利影響,例如,生物燃料生產造成自然景觀被轉換為能源作物種植田或泥炭地被排乾。Goldemberg在對目前全球生物燃料乙醇發展及巴西甘蔗燃料乙醇30 a的發展進行綜合研究之後,曾樂觀地表示其他國家可以像巴西一樣生產甘蔗燃料乙醇而不會對自然生態造成危害。然而,Goldemberg等次年發表在《Energy Policy》雜誌上的進一步研究卻表明: 大規模發展甘蔗燃料乙醇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總體而言,隨著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野生生物多樣性由於棲息地的喪失而受到威脅,而農業生物多樣性在大規模連作情況下也是脆弱的。
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首要途徑就是將土地轉為農田之後造成的棲息地喪失。目前種植的許多生物燃料作物非常適合熱帶地區,這增加了具備生物燃料生產潛力的國家將自然生態系統轉換為原料種植園的經濟激勵因素,導致野生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儘管已有文章提到在一些國家由於土地被轉換為生物燃料原料生產用地而造成自然棲息地喪失的情況,但是評估自然棲息地喪失程度和後果所需的數據和分析仍然不足。Nelson和Robertson對生物燃料需求增長引起的商品價格上漲會如何引發巴西的土地用途轉變和集約化生產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高價位驅動的農業擴張可能危及鳥類品種多樣性豐富的地區。
另一種主要途徑是由農田集約化生產引起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流失,表現為作物遺傳的單一性。大多數生物燃料原料種植地都建立在單一品種的基礎上,這樣增加了這些作物感染新發病蟲害的可能性。至於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推廣的品種中有些屬於入侵物種,從而引發了關於如何對其進行管理和避免意外後果的新擔憂。
有人提及,由於在退化或邊際土地上引進了多年生混合新品種以修復生態系統機能,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從而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國能源作物製備液體生物燃料的發展趨勢
“非糧、無污染、低能耗”是我國燃料乙醇發展的先決條件[23],同時這一條件也代表了今後我國能源作物開發利用的發展方向,即:恪守“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致力於研究如何降低能源作物在種植、收集、運輸、儲藏、製取生物燃料等過程中的生產成本問題;纖維素制乙醇成為國內外業界寄予厚望的重點。
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
“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是生物燃料發展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充分合理地利用宜能邊際土地資源,適度發展高產非糧能源作物,將成為我國應對化石能源枯竭,發展替代能源的重要途徑。
2007年4月,農業部科教司向各省市發布了關於開展對我國適宜種植能源作物邊際土地資源進行調查評估的函,開始著手對可用於種植能源作物的冬閒地和宜能荒地的調查評估工作。此次調查除對沒有連片宜能荒地的一些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中城市所轄縣(市、區)未要求上報外,共收到1845個縣(市、區)的資料,基本上覆蓋了我國潛在的宜能荒地資源地區。調查表明,我國共有各類宜能邊際土地3420萬hm2,其中:宜能荒地約2680萬hm2,占78.36%;宜能冬閒田約740萬hm2,占21.64%。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有關專家指出,
根據能源作物生產條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用途和社會需求,估計中國未來可以種植甜高粱的宜農荒地資源約有1300萬hm2,種植木薯的土地資源約有500萬hm2,種植甘蔗的土地資源約有1500萬hm2。如果其中20%~30%的宜農荒地可以用來種植上述能源作物,充分利用中國現有土地與技術,生產的生物質可轉化5000萬t乙醇。
降低成本
消耗居高不下、生產效率低是我國燃料乙醇產業發展的重大障礙。我國現有4家定點燃料乙醇廠家(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華潤乙醇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和安徽豐原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在國家補貼的前提下,僅能夠“保本微利”。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做到“不與財政爭錢”,將成為今後能源作物在種植、收集、運輸、儲藏、製取生物燃料等過程中的重點研究內容。
企業將根據現有的條件,在生物燃料的原料生產、流通以及生物燃料加工等關鍵環節尋找縮減生產成本的空間。例如,企業將更傾向於將工廠建在能源作物產區,從而縮小收集運輸半徑;會採用更加經濟的生產模式,如“原酒生產企業+酒精精餾企業”模式,由小企業生產酒精含量較低的原酒,再統一集中到精餾企業加工成99.5%的燃料乙醇,從而既減少運輸量,又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企業將更加注重實現副產品綜合開發,與其它企業形成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整體效益;在技術方面,則會更加努力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
纖維素制乙醇技術將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儘管目前纖維素製取乙醇技術還存在技術障礙,但大部分人仍相信,利用纖維素生產燃料乙醇代表著未來生物燃料發展的方向。在植物纖維質原料中,農林廢棄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僅農作物秸稈一項,我國的年產量達到7億t左右,相當於3.5億t標準煤,可轉化為1億t燃料乙醇。
據了解,我國纖維素乙醇研發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纖維素乙醇研究與國際水平差距不大。然而,距離實現工業化生產還有較長時間,當前必須妥善處理存在於原料收集、預處理、糖化、發酵和精餾各工藝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加強技術創新。除此以外,借鑑石油化工的經驗,走生物精煉和乙醇聯產模式,儘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拓展底物各組分的經濟價值,也許成為促使纖維素乙醇產業化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