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雜言古風。該詩寫涌金亭的景色。詩人先渲染出太行山的磅礴雄偉作為背景,兼以豐富的想像、起伏的層次和生動的刻畫,寫出涌金亭的神奇色彩,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懷。詩的後半部分,語調突然從高亢轉入低沉。詩人目睹金朝在蒙古軍隊攻擊下節節敗退,心中憂悶,卻自感無力為國分憂,只有借醉酒狂歌消愁。全詩感情沉痛,意韻深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體裁:雜言古風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元遺山詩集箋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涌金亭示同游諸君
太行元氣老不死,上與左界分山河。
有如巨鰲昂頭西入海,突兀已過余陂陀。
我從汾晉來,山之面目腹背皆經過。
濟源盤谷非不佳,煙景獨覺蘇門多。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萬古留山阿。
觱拂濼水源,奫淪晉溪波。
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
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
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里翻風荷。
我來適與風雨會,世界三日漫兜羅。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長喔!
今朝一洗眾峰出,千鬟萬髻高峩峩。
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
山陽十月未搖落,翠蕤雲旓相盪摩。
雲煙故為出濃淡,魚鳥似欲留婆娑。
石間仙人跡,石爛跡不磨。
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殺孫公和。
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
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
元子樂矣君其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涌金亭:河南輝縣西北七里有蘇門山,也叫百門山。百門山下有流泉,叫百門泉,戰邀試簡稱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東,“泉從地湧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
2.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河北與河南之間,主峰在山西晉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稱。蘇門山位於太行山脈南段。元氣:生成天地萬物的混元之氣。老不死:長存不滅。
3.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4.鰲(áo):傳說中的海中大龜。
5.突兀(wù):高聳的樣子。余:剩下:陂(pō)陀(tuó):傾斜不平的樣子。蘇門山為太行山余脈,南臨平原,山勢漸趨平緩。
6.汾晉:金設汾州、晉州,都在山西境內,即當時的河東路,詩人家鄉忻州在此。指汾求民諒希水流經的山西中部地區。
7.“山之”句:是說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蘇門山。
8.濟源:縣名,在河南西北部,黃河北岸。盤谷:位於濟源縣北二十里,即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之盤谷。
9.煙景:樹木茂密,雲煙繚繞的景色。
10.海眼:泉眼。《輝縣誌》:“百門泉……中有三大泉,或傳為海眼,以竿試之,不知所底。”山阿(ē):山的轉彎處。
11.觱(bì)拂:泉水湧出的樣子。濼(luò)水:古水名,源出山東濟南。
12.奫(yūn)淪:波浪迴旋的樣子。晉溪:即晉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婆廈瀝泉,泉由懸瓮山出,猶百泉出自蘇門山。
13.雲雷:指山中雲霧繚繞之處。涵:包容。
14.窟宅:洞穴。蛟鼉(tuó):蛟龍和鱷魚。
15.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簸弄:擺弄,玩弄。明月璣: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異經》:明月珠,徑三寸,光照千里。璣,不圓的珍珠。
16.地藏(zàng):地下的寶藏。發泄:外露。訶(hē):怒責。
17.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匯成,後修成長三百尺、寬百餘尺的湖。
18.雲錦:彩霞,這裡比跨旬促喻荷花。
19.適與風雨會:正趕上颳風下雨。
20.世界:此指宇宙。兜羅:也成兜羅錦,即木棉,《楞嚴經》註:兜羅樹上出綿。此處喻指雲霧。
21.“山行”句:由於連日雨霧籠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卻看不見山的真貌。
22.長喔(ó):長嘆。
23.千鬟(huán)萬髻(jì):形容主淚棵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婦女頭上的裝飾一樣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髮式,因高聳於頭頂,故常以之比山頭。峩(é)峩:同“峨峨”,高聳的樣子。
24.“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斷。空青,青色的天空。
25.微茫:迷茫不清。煙蘿:草木茂密,煙聚蘿纏的狀態。蘿,即松蘿,地衣類植物,常寄生於松樹上,蔓延下垂。
26.山陽:山的南面。搖落:指草木凋零。
27.翠蕤(ruí):下道講頌垂的綠色草木。雲旓(shāo):漂浮的流雲。旓,旌旗下邊垂懸的飾物。盪摩:搖盪碰擦。
28.婆(pó)娑(suō):盤旋,起舞。
29.六龍:《熱霸民犁淮南子》:“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這裡即指日光。蹉跎:虛度光陰度過,這裡即指西沉。
30.拊(fǔ)掌:鼓掌,拍手。孫公和:孫登,字公和,三國時魏人,曾隱居蘇門山,人稱“蘇門先生”。是個半人半神的形象。
31.烏尾訛(é):烏鴉噪起,意謂時局動盪。訛,通“吪”,搖動,比喻天下動盪。
32.并州:漢唐時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夜枕戈:枕著武器睡覺,表示時刻準備作戰。
33.謝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孝武帝時宰相。早年隱居東山,屢違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34.如……何:意為“對……怎么辦”,“把……怎么辦”。卿: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
35.元子:指唐代詩人元結,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稱。此處詩人自稱。

白話譯文

大行山偉大精神永遠不會老死,頂峰與天界劃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龜一樣昂頭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岡斜坡。
我從那古晉國的汾水之畔走來,巍巍太行的前後左右全都經過。
濟源縣的盤谷風景並不是不好,要論雲煙景致還是蘇門山最多。
看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隻海眼千萬年留在山窩。
它噴涌而出像是濼水的源頭,它浪花飛轉像是晉水的餘波。
它聲如雲雷像是包藏著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隱藏著龍蛇。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噴發地底的蘊藏上天也不呵責。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還要純淨,十餘里雲霞錦緞翻動著風荷。
我來恰好是風雨陰沉的天氣,雲霧飄飛在天地間布滿兜羅。
在山間行走卻不見山的蹤影,眺望著北方我只能長嘆空喔。
今日忽然陰雲盡掃群山畢現,秀麗景色像美女的頭飾閃爍。
山間的石壁割斷了萬里晴空,蒙蒙煙氣遮掩著崖間的藤蘿。
十月的太陽此時還沒有降落,翠葉和雲旗在風中飄蕩擦摩。
山裡的景色總是有濃又有淡,游魚飛鳥正表演著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著仙人的遺蹟,縱使山石朽爛仙跡也不滅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會返回來了,天子的車駕卻在傾刻間顛簸。
江山破碎而我們不喝個大醉,孫登就會拍手譏諷嘲笑你我。
長安城上的鳥尾早已經錯亂,并州少年隨時隨刻守著戰戈。
舉起酒杯我問一聲謝公安石,面對今日百姓你有什麼對策?
我元好問喝酒喝得多么高興,諸位朋友,你們要盡情地唱歌。

創作背景

詩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沒有去過蘇門山,直到蒙古定宗貴由二年(1247)秋冬之際才得一游。詩人游蘇門山時,距金亡十三年時間,蒙古早已統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另一方面又對南宋連年作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痛苦。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遊覽著蘇門山美景,詩人也不免憂國憂民,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詩的開頭到“煙景獨覺蘇門多”共八句,詩人以此來的行蹤為線索,敘述路途所歷,點出蘇門山的地理位置,百門泉的景致之勝。詩一開始寫太行山之高,突兀而來。又把它比為一隻巨鰲,描述了太行山由東而西的突兀峰嶺和由此而南的漸緩山勢。詩人該處是直接借巨鰲以狀山勢的突兀高聳,給人一種涌動的感覺。但從山嶺而下,山勢越來越緩,比及蘇門山,已是山之餘脈,北負太行,南臨平原了。詩人巧妙地點出了蘇門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與太行正脈相比,蘇門山自然小多了。但山雖小而風景美。表面看去,詩人在平平地敘事,但中間插入“濟源盤谷非不佳”一句,便從對比中突出了蘇門山的美。
詩題雖然是“涌金亭”,但詩的重點是涌金亭下的百門泉和涌金亭周圍的蘇門山。該處,涌金亭只是一個視點。接下來,從“涌金亭下百泉水”到“雲錦十里翻風荷”十句,從不同的側面寫百泉水。首先說明百門泉在涌金亭下,點題。下一句“海眼萬古留山阿”,指出百門泉出於蘇門山麓,順手用了“萬古”一個字眼,說明其久遠,也就顯出一種蒼勁之氣。“臂沸濼水源,裔淪晉溪波”兩句寫泉水從地下湧出之象,用了兩個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東濟南市西南的濼水,取其“水涌若輪”(《水經注》)的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的晉水,取其“奫淪”。以此寫出了百泉涌動之速,迴旋之疾。這是眼看到的,是視覺形象。“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兩句是寫水波之聲,也用了兩個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體的實物,後者用莫須有的靈怪,是詩人的想像。無數的泉眼湧出的泉水,先分流、後匯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聲互撞,其聲響恰似“飛湍瀑流爭喧您,琳崖轉石萬壑雷”。詩人置身於雲雷似的水聲之中,感到奇妙無比,以為是水中的鬼怪,深淵中的蛟龍,發出的陣陣吟嘯。這是耳聽到的,是聽覺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兩句,寫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詩人觀賞著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飛濺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聯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寶庫中的明月珠簸弄出來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當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繪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里翻風荷”兩句擴展開來,寫泉水匯集之處的水池和荷花。百門泉水匯集成一個大池,詩人稱其為“平湖”,水平如鏡,水深澄碧,比酒還要綠,還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隨風翻動,像十里雲錦一樣美麗。如此,由泉源、水聲、水花、水珠、平湖、風荷,組合而成的百門泉景象,真是美不勝收,奇不可言。
從“我來適與風雨會”到“六龍忽蹉跎”,十六句,從各個角度寫蘇門山。寫山卻有周折,從“山行不得山”寫起,這是因為詩人翻越太行來到蘇門山時,正好趕上秋雨連綿,像木棉(兜羅就是木棉樹)一樣的白色的雲霧把整個世界籠罩起來,整整三天詩人只好向著北方徒喚奈何。正因為遇到了這樣的壞天氣,不僅視線不開闊,而且也使人抑鬱,所以一旦雲霽天開,整個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態出現在詩人眼前,那舒暢、愉悅真是難以言說,詩情頓然高漲起來:“今朝一掃眾峰出,千鬟萬髻高峩峩”,把蘇門山從雲遮霧罩中突現出來,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婦女頭上高聳的鬟髻一樣,千姿百態,任其欣賞。這是一種概括的描寫。下面就進行細緻刻畫:首先是“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樹木,雖是十月天氣,時序已入初冬,可生長在山南向陽坡上的樹木還沒有落葉,像翠綠的旌旗,與浮游的雲團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雲朵、山間的飛鳥、泉中的游魚都竭盡變化、飛鳴、翔躍的姿態,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詩人,實則是詩人與大自然融合為一,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在“與造物者游”了。接下來寫山中的神仙傳說,是虛境實寫,因為這種仙跡所在名勝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滲透的一種表現,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頭已經風化碎裂,其跡仍然存在。最後,用“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結束山的描寫。這裡是包含著某種感慨的,是人事滄桑,家國興亡,在詩人心靈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結末七句,抒發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孫公和”兩句過渡承上啟下:江山是如此嬌美,使人嘆賞得如痴如醉。詩人順手拈來,作為現成的應景典故,說他面對大好河山要痛飲一番了,不然就會貽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詩人不能真的舒暢到一醉方休。其實這只是行文的一個波瀾,是為詩意的轉折鋪墊。緊接著詩就轉到對現實時局的感慨上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詩人立即想到了“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現實狀況。該兩句寫出了時局不安定,戰亂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接著寫了兩句:“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詩人用這一典故,是說在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的事態面前,即使才能如謝安,又能怎么樣呢,連謝安都回天無力,那作為一個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樂矣君其歌”了。元好問引用這樣一個典故,也說明了他在人蒙古後不仕的原因。金亡後詩人隱退田園,築野史亭,以編金史自任。今天又游於百門泉,陶醉在雲山林泉之中,與同游諸君吟詩作歌,自取其樂了。放浪山水間的行為,正隱含著對時局的不滿之情。在看似曠達的言詞間,寄寓著詩人對時局的深深關慮。
該詩奇氣橫溢。詩人馳騁想像,驅使神話,大膽誇張,從多方面描繪了奇水異景,創造了雄偉壯麗,美奐美侖的藝術境界。詩人在描繪山水時,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其中,再加上長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麗的語言,十分強烈地體現出了詩人熱情奔放的個性,開闊坦蕩的襟懷,充溢著豪放邁往之氣。

名家點評

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豪情勝概,壯色沉聲,直欲跨蘇、黃,攀李、杜矣。”

作者介紹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13.雲雷:指山中雲霧繚繞之處。涵:包容。
14.窟宅:洞穴。蛟鼉(tuó):蛟龍和鱷魚。
15.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簸弄:擺弄,玩弄。明月璣: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異經》:明月珠,徑三寸,光照千里。璣,不圓的珍珠。
16.地藏(zàng):地下的寶藏。發泄:外露。訶(hē):怒責。
17.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匯成,後修成長三百尺、寬百餘尺的湖。
18.雲錦:彩霞,這裡比喻荷花。
19.適與風雨會:正趕上颳風下雨。
20.世界:此指宇宙。兜羅:也成兜羅錦,即木棉,《楞嚴經》註:兜羅樹上出綿。此處喻指雲霧。
21.“山行”句:由於連日雨霧籠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卻看不見山的真貌。
22.長喔(ó):長嘆。
23.千鬟(huán)萬髻(jì):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婦女頭上的裝飾一樣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髮式,因高聳於頭頂,故常以之比山頭。峩(é)峩:同“峨峨”,高聳的樣子。
24.“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斷。空青,青色的天空。
25.微茫:迷茫不清。煙蘿:草木茂密,煙聚蘿纏的狀態。蘿,即松蘿,地衣類植物,常寄生於松樹上,蔓延下垂。
26.山陽:山的南面。搖落:指草木凋零。
27.翠蕤(ruí):下垂的綠色草木。雲旓(shāo):漂浮的流雲。旓,旌旗下邊垂懸的飾物。盪摩:搖盪碰擦。
28.婆(pó)娑(suō):盤旋,起舞。
29.六龍:《淮南子》:“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這裡即指日光。蹉跎:虛度光陰度過,這裡即指西沉。
30.拊(fǔ)掌:鼓掌,拍手。孫公和:孫登,字公和,三國時魏人,曾隱居蘇門山,人稱“蘇門先生”。是個半人半神的形象。
31.烏尾訛(é):烏鴉噪起,意謂時局動盪。訛,通“吪”,搖動,比喻天下動盪。
32.并州:漢唐時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夜枕戈:枕著武器睡覺,表示時刻準備作戰。
33.謝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孝武帝時宰相。早年隱居東山,屢違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34.如……何:意為“對……怎么辦”,“把……怎么辦”。卿:對人表示親熱的稱呼。
35.元子:指唐代詩人元結,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稱。此處詩人自稱。

白話譯文

大行山偉大精神永遠不會老死,頂峰與天界劃分出疆域和山河,
就好像巨龜一樣昂頭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岡斜坡。
我從那古晉國的汾水之畔走來,巍巍太行的前後左右全都經過。
濟源縣的盤谷風景並不是不好,要論雲煙景致還是蘇門山最多。
看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隻海眼千萬年留在山窩。
它噴涌而出像是濼水的源頭,它浪花飛轉像是晉水的餘波。
它聲如雲雷像是包藏著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隱藏著龍蛇。
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噴發地底的蘊藏上天也不呵責。
碧油油的湖面比酒還要純淨,十餘里雲霞錦緞翻動著風荷。
我來恰好是風雨陰沉的天氣,雲霧飄飛在天地間布滿兜羅。
在山間行走卻不見山的蹤影,眺望著北方我只能長嘆空喔。
今日忽然陰雲盡掃群山畢現,秀麗景色像美女的頭飾閃爍。
山間的石壁割斷了萬里晴空,蒙蒙煙氣遮掩著崖間的藤蘿。
十月的太陽此時還沒有降落,翠葉和雲旗在風中飄蕩擦摩。
山裡的景色總是有濃又有淡,游魚飛鳥正表演著舞姿婆娑。
那山石上保留著仙人的遺蹟,縱使山石朽爛仙跡也不滅磨。
仙人此去永也不會返回來了,天子的車駕卻在傾刻間顛簸。
江山破碎而我們不喝個大醉,孫登就會拍手譏諷嘲笑你我。
長安城上的鳥尾早已經錯亂,并州少年隨時隨刻守著戰戈。
舉起酒杯我問一聲謝公安石,面對今日百姓你有什麼對策?
我元好問喝酒喝得多么高興,諸位朋友,你們要盡情地唱歌。

創作背景

詩人寓居河南登封等地十八年(1216—1233)竟然沒有去過蘇門山,直到蒙古定宗貴由二年(1247)秋冬之際才得一游。詩人游蘇門山時,距金亡十三年時間,蒙古早已統一了北方,但是一方面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另一方面又對南宋連年作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痛苦。面對這樣的局勢,即使遊覽著蘇門山美景,詩人也不免憂國憂民,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詩的開頭到“煙景獨覺蘇門多”共八句,詩人以此來的行蹤為線索,敘述路途所歷,點出蘇門山的地理位置,百門泉的景致之勝。詩一開始寫太行山之高,突兀而來。又把它比為一隻巨鰲,描述了太行山由東而西的突兀峰嶺和由此而南的漸緩山勢。詩人該處是直接借巨鰲以狀山勢的突兀高聳,給人一種涌動的感覺。但從山嶺而下,山勢越來越緩,比及蘇門山,已是山之餘脈,北負太行,南臨平原了。詩人巧妙地點出了蘇門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與太行正脈相比,蘇門山自然小多了。但山雖小而風景美。表面看去,詩人在平平地敘事,但中間插入“濟源盤谷非不佳”一句,便從對比中突出了蘇門山的美。
詩題雖然是“涌金亭”,但詩的重點是涌金亭下的百門泉和涌金亭周圍的蘇門山。該處,涌金亭只是一個視點。接下來,從“涌金亭下百泉水”到“雲錦十里翻風荷”十句,從不同的側面寫百泉水。首先說明百門泉在涌金亭下,點題。下一句“海眼萬古留山阿”,指出百門泉出於蘇門山麓,順手用了“萬古”一個字眼,說明其久遠,也就顯出一種蒼勁之氣。“臂沸濼水源,裔淪晉溪波”兩句寫泉水從地下湧出之象,用了兩個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東濟南市西南的濼水,取其“水涌若輪”(《水經注》)的比喻;一個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瓮山的晉水,取其“奫淪”。以此寫出了百泉涌動之速,迴旋之疾。這是眼看到的,是視覺形象。“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兩句是寫水波之聲,也用了兩個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體的實物,後者用莫須有的靈怪,是詩人的想像。無數的泉眼湧出的泉水,先分流、後匯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聲互撞,其聲響恰似“飛湍瀑流爭喧您,琳崖轉石萬壑雷”。詩人置身於雲雷似的水聲之中,感到奇妙無比,以為是水中的鬼怪,深淵中的蛟龍,發出的陣陣吟嘯。這是耳聽到的,是聽覺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璣,地藏發泄天不訶”兩句,寫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詩人觀賞著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飛濺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聯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寶庫中的明月珠簸弄出來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當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繪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於酒,雲錦十里翻風荷”兩句擴展開來,寫泉水匯集之處的水池和荷花。百門泉水匯集成一個大池,詩人稱其為“平湖”,水平如鏡,水深澄碧,比酒還要綠,還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隨風翻動,像十里雲錦一樣美麗。如此,由泉源、水聲、水花、水珠、平湖、風荷,組合而成的百門泉景象,真是美不勝收,奇不可言。
從“我來適與風雨會”到“六龍忽蹉跎”,十六句,從各個角度寫蘇門山。寫山卻有周折,從“山行不得山”寫起,這是因為詩人翻越太行來到蘇門山時,正好趕上秋雨連綿,像木棉(兜羅就是木棉樹)一樣的白色的雲霧把整個世界籠罩起來,整整三天詩人只好向著北方徒喚奈何。正因為遇到了這樣的壞天氣,不僅視線不開闊,而且也使人抑鬱,所以一旦雲霽天開,整個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態出現在詩人眼前,那舒暢、愉悅真是難以言說,詩情頓然高漲起來:“今朝一掃眾峰出,千鬟萬髻高峩峩”,把蘇門山從雲遮霧罩中突現出來,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婦女頭上高聳的鬟髻一樣,千姿百態,任其欣賞。這是一種概括的描寫。下面就進行細緻刻畫:首先是“空青斷石壁,微茫散煙蘿”,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樹木,雖是十月天氣,時序已入初冬,可生長在山南向陽坡上的樹木還沒有落葉,像翠綠的旌旗,與浮游的雲團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雲朵、山間的飛鳥、泉中的游魚都竭盡變化、飛鳴、翔躍的姿態,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詩人,實則是詩人與大自然融合為一,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是在“與造物者游”了。接下來寫山中的神仙傳說,是虛境實寫,因為這種仙跡所在名勝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滲透的一種表現,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頭已經風化碎裂,其跡仍然存在。最後,用“仙人去不返、六龍忽蹉跎”結束山的描寫。這裡是包含著某種感慨的,是人事滄桑,家國興亡,在詩人心靈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結末七句,抒發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孫公和”兩句過渡承上啟下:江山是如此嬌美,使人嘆賞得如痴如醉。詩人順手拈來,作為現成的應景典故,說他面對大好河山要痛飲一番了,不然就會貽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詩人不能真的舒暢到一醉方休。其實這只是行文的一個波瀾,是為詩意的轉折鋪墊。緊接著詩就轉到對現實時局的感慨上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詩人立即想到了“長安城頭烏尾訛,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現實狀況。該兩句寫出了時局不安定,戰亂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接著寫了兩句:“舉杯為問謝安石,蒼生今亦如卿何?”詩人用這一典故,是說在政局不穩、社會動盪的事態面前,即使才能如謝安,又能怎么樣呢,連謝安都回天無力,那作為一個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樂矣君其歌”了。元好問引用這樣一個典故,也說明了他在人蒙古後不仕的原因。金亡後詩人隱退田園,築野史亭,以編金史自任。今天又游於百門泉,陶醉在雲山林泉之中,與同游諸君吟詩作歌,自取其樂了。放浪山水間的行為,正隱含著對時局的不滿之情。在看似曠達的言詞間,寄寓著詩人對時局的深深關慮。
該詩奇氣橫溢。詩人馳騁想像,驅使神話,大膽誇張,從多方面描繪了奇水異景,創造了雄偉壯麗,美奐美侖的藝術境界。詩人在描繪山水時,把自己熱烈的感情傾注其中,再加上長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麗的語言,十分強烈地體現出了詩人熱情奔放的個性,開闊坦蕩的襟懷,充溢著豪放邁往之氣。

名家點評

清代詩文家、文學評論家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豪情勝概,壯色沉聲,直欲跨蘇、黃,攀李、杜矣。”

作者介紹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