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流理論

涌流理論

“涌流現象”是一種專注或沉浸其中的心理狀態,很早就被人們在宗教、冥想、瑜伽、藝術、體育等活動中發現。“涌流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英文發音為 cheeks sent me high)在其研究的積極心理學中的核心內容,隨著幸福課的流行而逐漸受到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涌流理論
  • 外文名:Surge phenomenon
  • 表達式:(C+S)/[(C-S)+I]=E
  • 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適用領域範圍:心理學
內容,意義與實踐,

內容

契克森米哈認為:人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才真正體會到長久的快樂,這與技能和挑戰的匹配程度有關。涌流就是一種類似思如泉湧的感覺,人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完全參與在某項活動中,此時自我意識消失、時光飛逝,每個行為、動作和想法必然會一步接著一步,就像爵士樂演奏一樣,整個人都沉浸其中,且將自己的技能發揮到極致。
1、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
2、對行動有迅速的反饋。行動自然得到矯正。
3、在挑戰和技巧之間有一種平衡。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力相對於挑戰弱,我們會沮喪和焦慮;如果潛能大大高於表現機會,我們會乏味。恰好處在乏味和焦慮二者之中,才能真正的愉悅。
4、行動和意識相融合。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行動上。由於挑戰和技巧相匹配,因而要求一門心思。由於目標很明確,又能不斷得到反饋,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5、摒除雜念。由於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我們擺脫了日常生活中導致壓抑和焦慮的害怕。
6、根本不擔心失敗。集中心思工作,根本想不到失敗。內在的原因是:涌流狀態下,我們很清楚該乾什麼,而我們的技巧又正好足以迎接挑戰。
7、自我意識消失。太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負擔。涌流中,我們太專注於所作的事,根本沒有心思來關心自我。但當一個階段的涌流狀態過去之後,我們一般會以一種更強烈的自我概念出現,知道已超越了自我,甚至會覺得自己擺脫了自我的界限,至少暫時地成為了一個更大實體的一部分。(這種狀態很多人都應該體驗過)自我通過遺忘自我的行動得到了擴展。
8、時間感被扭曲。一般會忘掉時間。
9、行動具有自身的目的。一旦上述情況出現,我們就開始享受由此產生的這種體驗。我們的行動變成一種autotelic,希臘詞,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從事活動的理由在於能感覺到由這些活動提供的體驗。

意義與實踐

契克森米哈的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人們的日常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涌流(Flow)
涌流理論
覺醒(Arousal)
掌控(Control)
放鬆(Relaxation)
焦慮(Anxiety)
煩惱(Worry)
冷漠(Apathy)
厭倦(Boredom)
上圖中坐標軸一是人們在某一刻所面臨的挑戰的難度,另一個是那一刻人們的技能熟練程度。圖表中的中線代表平均值,那是平均挑戰難度以及技能熟練程度。這個每個人的都不一樣。同樣,在中間的地方會有一個固定的點,假如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固定的點在哪裡,我們就能大致預測出你何時會走進“涌流”的狀態。那就是挑戰大於平均值、技能熟練程度也大於平均值的狀態。
你做的事情也許和其他人做的很不一樣,但是,對於每一個人,涌流通常都是在你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的時候才出現的。比如彈鋼琴、跟好友在一起、甚或是工作。相比之下,其他的區域則變得相對更加消極。“覺醒”還是好的,因為你在那一點上還是有較大的挑戰。儘管你的技能熟悉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可以很容易的進入“涌流”。(技術)只要增強一下技能就行了。覺醒是大多數人學習的地方,他們在那樣的區域就被迫走出舒適圈,學會更高級的技能,走進“涌流”。
“控制”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因為你能感到舒服,雖然不是很激動,挑戰也不是很強烈。假如要從那裡走進“涌流”,就要增強挑戰的程度。這兩者是理想化的、相互補充的區域。從這些地方可以很容易的進入“涌流”。而挑戰與技能的其他搭配,則會顯得越來越消極。“放鬆”是好的,因為你還能感到舒適。但“厭倦”就會產生反作用了,而“冷漠”則會帶來非常消極的後果。因為你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乾出什麼實際的事情,你沒有在使用好你的技能也沒有什麼挑戰。遺憾的是,很多人所經歷的大多是冷漠。而導致這種情緒的元兇,就是看電視,其次則是蹲茅廁。雖然有時候看電視,也有7%-8%的時間是處於“流動”,但那是在你挑選了一個你真正喜歡的頻道的時候,你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
因此 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如何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多的處於“涌流”的狀態?這關係到個人的幸福,也關係到企業的創造力和凝聚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