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退素RvD1通過miR-21調控銀屑病IL-23-IL-17炎症軸的作用機制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劉欣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退素RvD1通過miR-21調控銀屑病IL-23-IL-17炎症軸的作用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欣欣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銀屑病是一種多發難治的免疫異常性炎症性皮膚病,由IL-23-IL-17軸介導的炎症反應在銀屑病發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在銀屑病中促炎症消退介質—消退素RvD1可顯著抑制病理狀態下炎症介質釋放,並可調控miR-21的表達水平,但其具體機制仍不明確。我們推測在銀屑病中RvD1通過與受體結合可調節樹突狀細胞(DC)中miR-21的表達水平,進而影響IL-23-IL-17軸及其細胞因子的釋放,發揮促炎症消退作用。本研究擬套用銀屑病動物模型及DC/T淋巴細胞共培養方法,分別在動物和細胞水平上給予RvD1外源性干預,從調控miR-21的角度出發,探討其對IL-23-IL-17炎症軸的確切作用機制。本課題從炎症消退障礙這一角度深入認識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從調節microRNAs的這一新方向闡述促炎症消退介質的抗炎機制,豐富銀屑病的發病機制,為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在銀屑病中,炎症過程貫穿著其發病的各個階段,機體的炎症自限機制異常可引發炎症消退障礙,導致銀屑病的遷延不愈和復發,而針對炎症過程進行控制意味著可在各個環節對銀屑病進行有力回擊。炎症消退是一個有複雜調節機制的生物學過程,Serhan教授首先發現了一系列內源性促炎症消退介質,包括脂氧素、消退素及神經保護素等,研究顯示外源性給予這些內源性促炎症消退介質可以在納克水平即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且不反饋性引起炎症因子的增高。 課題組前期研究已證實脂氧素A4(LXA4)、消退素D1(RvD1)及其受體在銀屑病和角質形成細胞中均有表達,且LXA4可抑制人角質形成細胞增生和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的產生,具有一定抗炎作用。本項目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在銀屑病中LXA4發揮抗炎作用的具體機制。此外,我們課題組還研究了RvD1在銀屑病發生髮展中的抗炎作用機制。 本項目通過外源性給予RvD1、LXA4、受體拮抗劑Boc和激動劑BML-111,套用咪喹莫特(IMQ)誘導的銀屑病樣皮損動物模型和角質形成細胞,分別從體內及體外兩個方面,研究銀屑病發病過程中RvD1、LXA4發揮“促炎症消退”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RvD1能明顯減輕咪喹莫特誘導的小鼠銀屑病樣炎症反應;RvD1能抑制MAPKs及NF-κB信號轉導通路的激活,且這種對炎症的消退作用在外源性給予ALX受體拮抗劑Boc時被阻斷,提示ALX可能是RvD1在銀屑病中促炎症消退的下游作用因子。BML-111可明顯改善IMQ誘導的銀屑病樣皮損的發生;BML-111和LXA4干預治療可抑制HMGB1從細胞核轉移到細胞質,並在體內和體外下調TLR4,RAGE,p-ERK1/2,核NF-κBp65和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LXA4可能通過調節HMGB1轉位和表達在銀屑病中發揮治療作用。通過這些研究,促炎症消退介質RvD1和LXA4在促進銀屑病炎症消退中發揮重要作用,提示“抗炎與促炎症消退”相結合是治療銀屑病的有效策略。另外,項目組還檢測了銀屑病患者皮損組織中5-hmC表達情況,對TET2的表觀遺傳調控作用進行了探究,證實TET2調控的DNA羥甲基化參與了銀屑病發病過程中,但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