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會館舊址位於大百花巷13、15號,坐北朝南,占地約3700平方米,建於晚清時期,體量宏大,呈方形平面,俗稱99間半。現為南京工藝紙箱廠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涇縣會館舊址
- 所屬年代:清代
涇縣會館舊址位於大百花巷13、15號,坐北朝南,占地約3700平方米,建於晚清時期,體量宏大,呈方形平面,俗稱99間半。現為南京工藝紙箱廠使用。
涇縣會館舊址位於大百花巷13、15號,坐北朝南,占地約3700平方米,建於晚清時期,體量宏大,呈方形平面,俗稱99間半。現為南京工藝紙箱廠使用。 文物信息15號為會館正門。建斗拱門樓,檐下木刻匾額。兩側有巷道,築石質門...
涇縣會館舊址 在米市胡同64號。曾是1918年12月創辦政治周刊《每周評論》的編輯部所在地。由李大釗、陳獨秀任編輯,張申府、胡適、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等經常為該刊撰稿。涇縣會館簡介 南陵境內的會館 民國十四、五年間,南陵縣信元錢莊經理吳紫庵(涇縣茂林人)發起籌建涇縣會館。起初在橫街頭購得市房一處,以後...
涇縣新館:位於西城區米市胡同。此館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和老館相區別,又稱涇縣新館。新文化運動時期刊物《每周評論》編輯部就設在涇縣新館。該刊物由李大釗等人編輯,1918年12月22日創刊於北京,1919年8月30日遭到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封閉,共出版37期。涇縣新館作為“《每周評論》舊址”,被列為宣武區文物普查登記...
涇縣會館舊址位於大百花巷13、15號,坐北朝南,占地約3700平方米,建於晚清時期,體量宏大,呈方形平面,俗稱99間半。現為南京工藝紙箱廠使用。文物信息 15號為會館正門。建斗拱門樓,檐下木刻匾額。兩側有巷道,築石質門框,巷寬1.2米,直通後進。沿街12間,西側兩路6間成軸線,各為4進。東側6間,由東面4個...
位於合肥市三河鎮。 公元一八九八年,由施道生、彭鐘喬、王良志三人合夥投資食品工業“中和祥”正式創立。原地為“涇縣會館”舊址,迄今已逾百年。 施道生為人敦厚,樂施好善,且篤志誠信,佛界中的“好人善報”因果,常年香火伺奉,全家頂禮膜拜。三河百貨業巨賈"金聚豐"的當家人與施道生情投意合,受其...
民國11年(1922)在文昌宮舊址設立電報局。民國23年(1934)經過寧國的京贛(即今皖贛路線)鐵路建成;暮春修成穿行寧國縣的蕪屯公路,公路建成後增闢了東馬路和西馬路;3月河瀝溪商人曾集資在河沿街創辦耀明電燈公司(次年冬停辦)。特別是抗戰時期寧國縣處於國統區的前方、淪陷區的後方,駐軍在此集結、換防,淪陷區...
涇縣會館舊址:在米市胡同64號。曾是1918年12月創辦政治周刊《每周評論》的編輯部所在地。由李大釗、陳獨秀任編輯,張申府、胡適、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等經常為該刊撰稿。蒲陽會館舊址:在宣武區賈家胡同31號。是一個長方形的小四合院。林則徐1811年春進京會試,中進士後選入翰林院庶吉士。1813年他偕妻鄭淑卿到...
世人將青林湖因武王英布王城和王府舊址改名為武山湖之時,遂將此座新興商埠市鎮命名為武家穴,簡稱武穴。 朱棣築黃廣大堤後,北江故道與長江之聯繫被切斷,因水流湍急將江堤修築成“凹”字形,遂使武穴成為深水良港,為新興商埠之興起創造優越條件。 武山湖(3張) 築堤之時,此處紊流湍急,水深達40至50米,皇堤築至“...
明清兩代宣城縣衙,在現宣城市實驗國小處,原為元萬戶府舊址。大門面朝大街,衙前有一馱碑石龜,寓意宣城烏龜地,縣衙門坎石為到宣城各地里程的起點標誌。西直大街上還有宛陵橋橫跨珍珠河。另有張義興菜館,後改為工人食堂,其菜館早點最有特色,就一個字,大。油條足有一尺二寸長,燒賣、獅子頭有姑娘拳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