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蘇區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一般指本詞條

海陸豐蘇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之一,位於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1927年9月7日,中共海陸豐地委領導工農討逆軍和農民民眾,繼5月1日武裝起義後,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占領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城,成立兩縣工農臨時政府。9月下旬,國民黨軍進行反撲,工農討逆軍撤到附近山區。10月30日,海陸豐地委領導中國工農革命軍第2師和工農討逆軍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占領了海豐、陸豐兩縣全境。11月13日和18日,兩縣分別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政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陸豐蘇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
早在大革命時期,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就在彭湃等人的領導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縣、區、鄉組織,以及農會和農民自衛軍,並於1927年5月舉行武裝起義,不久失敗。同年9月,中共海陸豐地委(後改稱中共海陸豐縣委)領導農民赤衛軍和農民民眾3000餘人,再次舉行武裝起義,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城,成立了兩縣臨時人民政府。隨後,在國民黨軍反撲下,起義武裝轉入農村堅持鬥爭。10月上旬,南昌起義軍第24師1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地區。11日,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師,董朗任師長,顏昌頤任黨代表。30日,中共海陸豐縣委根據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利用粵、桂軍閥即將公開衝突之機開展暴動的指示,領導工農革命軍第2師和農民赤衛軍共5000餘人,又一次舉行武裝起義,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大部地區。11月13日和18日,陸豐、海豐兩縣分別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兩縣蘇維埃政府;同時根據中共廣東省委指示,撤銷中共海陸豐縣委,分別成立中共海豐縣委和中共陸豐縣委。此後,兩縣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民民眾鎮壓豪紳地主,分配土地,燒毀田契,擴充武裝力量,鞏固蘇維埃政權。11月底,中共東江特委在海豐縣城成立,彭湃任書記。1928年1月5日,由廣州起義軍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4師1000餘人,在師長葉鏞、黨代表袁裕(袁國平)率領下進入海陸豐蘇區。中旬,中共東江特委根據中共廣東省委制定的東江暴動計畫,率領工農革命軍第2、第4師挺進惠來、普寧和紫金等地區,將海陸豐蘇區擴展到五華、普寧、惠來、紫金、惠陽等縣境,面積約3000平方千米,人口約150萬。2月19日,國民黨軍7000餘人,對海陸豐蘇區進行“清剿”,工農革命軍在保衛海豐、陸豐兩縣城和白木洋等地的作戰中遭受嚴重損失。6月,第4師師長葉鏞被俘犧牲,副師長徐向前繼任師長。7月上旬,工農革命軍餘部轉移到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交界的山區,海陸豐蘇區隨即喪失。剩下的少數工農革命軍骨幹與當地農民赤衛隊合編為蘇維埃赤衛軍,由中共海陸惠紫特委領導,繼續堅持鬥爭。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