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蛙

海陸蛙

海陸蛙是叉舌蛙科陸蛙屬的兩棲動物。雄蛙體長55-68毫米,雌蛙體長70-89毫米,頭長約等於頭寬,吻端鈍尖,吻棱圓,頰部向外傾斜而寬,鼓膜大而明顯,下頜前端無齒突,前肢較短,後肢粗壯而短,第二、第三趾外側以緣膜達趾端,第五趾游離側緣膜發達,背面較粗糙;體背和體側有長短不一的膚棱4-8條,膚棱上有小白刺,背後部、肛周圍、後肢背面有小疣粒;腹面光滑。顏色變異較大,背面多為褐黃色,有黑褐色斑紋,上下唇緣有6-8條深色縱紋;兩眼間有一小白點,後面有一“Λ”形斑,背部有顯著的“W”形斑,其後還有一個“Λ”形斑,有的個體有黃白色脊線,前臂及股、脛部各有3-4條深色橫紋;體腹面淺黃白色,咽喉部多有褐色斑點。

海陸蛙主要分布於中國台灣、澳門、海南、廣西等地,在國際上分布於中南半島、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亞至帝汶,並被引進到菲律賓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生活於近海邊的鹹水或半鹹水地區,常棲息於海邊的海潮能夠波及的海岸區,以紅樹林地區較為常見。白天多隱蔽在紅樹林等植物根部或洞穴內,傍晚出外到海灘上覓食,以蟹類為主,還捕食蝦、小魚、螺類及昆蟲。雌蛙一次可產卵1600餘粒,蝌蚪生活於水坑或半鹹水水塘中,多棲息於水的底層。

海陸蛙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瀕危(EN),列入《海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 成體
雄蛙體長60毫米,雌蛙體長78毫米左右。頭長等於或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吻棱圓,不很明顯,頰部向外傾斜而寬;鼻孔略近吻端;眼間距窄,約為上眼瞼的2/3,與眼徑相等;兩眼前角之間有一白痣粒;鼓膜大而明顯,鼓膜至眼后角的距離為鼓膜直徑的3/4或相等;犁骨齒很強,始自內鼻孔側前緣,向後中線斜行但不相遇,呈“丷”形;下頜前端無齒突;舌後端缺刻深。
前肢較短;指端鈍圓,指長順序3、1、4、2,第一、第三指幾乎等長;關節下瘤明顯;有掌突但不甚明顯。後肢粗壯而短,前伸貼體時脛關節前達眼後或鼓膜,左、右跟部相重疊或相遇,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趾末端鈍尖;趾間全蹼,但缺刻較深,第四趾及第二、第三趾內側之蹼不達趾端,第二、第三趾外側以緣膜達趾端,第五趾游離側緣膜發達;關節下瘤比指上的小;內蹠突長而側扁,有游離刃,其大小為它的遠端到趾末端距離的一半,無外蹠突;有跗褶。
背麵皮膚較粗糙;從上眼瞼後方向背側有一縱行不連續的膚棱,其間和體側有長短不一的膚棱4-8條,在膚棱上有小白刺粒,一條明顯的顳褶從眼后角經過鼓膜上方,向下彎至肩部;上唇後部有一條膚棱向下到口角後幾乎與顳褶相遇;背後部、肛周圍、後肢背面散有細小疣粒。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顏色變異較大,深淺有所不同,一般背面褐黃色,背面及體側有黑褐色斑紋,上、下唇緣有6-8條深色縱紋;兩眼間有“∧”形班,在背面肩部之間“W”形斑明顯,後面還有一個或明或暗的“∧”形斑;少數標本從吻至肛上方有一條寬窄不一的黃白色脊線;前臂及股、脛部各有3-4條深色橫紋,脛部橫紋在內側明顯;雄蛙咽喉部兩側為黑灰色,雌蛙咽喉部為細網狀斑紋,少數雌蛙和次成體咽喉部無斑紋或不明顯。腹面為淺黃白色。液浸標本班紋仍然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