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絲·V.海門薇編著的《海門薇醫生在中國(1924-1941)》內容簡介:從清末到民國初年,許多女醫療傳教士受婦女解放運動的鼓舞,到中國傳教行醫。她們把近代的西醫和醫院制度傳人中國,充當了兩學東漸的傳播者。《海門薇醫生在中國(1924-1941)》作者鏈其中的一個特例,她尊重中國人的傳統,從來不傳教,只是行醫奉獻。 茹絲·V.海門薇醫生從30歲開始在中國工作了18個年頭。她的生動記述是一份非凡的文獻,展示了福建鄉村濃郁而又悽慘的生活圖景、南昌的現代城市生活和戰時首部重慶的艱苦抗戰。
基本介紹
- 書名:海門薇醫生在中國
- 作者:茹絲·V.海門薇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16
- 品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外文名:A Memoir of Revolutionary China
- 譯者:張天潤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7431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茹絲·V.海門薇編著的《海門薇醫生在中國(1924-1941)》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宗教、社會、心理、經濟、政治、衛生等諸多方面。書中以細膩、流暢的文筆寫出的那個年代的人與事,地與物,見與聞,無不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既是動亂的舊中國和農村生活的生動反映,又是主人翁在華行醫救人的記錄,是熔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史料性於一爐的好書,可讀性強,對讀者很有吸引力。書中許多篇章對大自然景物的生動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好像一幅幅濃淡相宜的風情畫展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回味悠長。
作者簡介
作者:(美)茹絲·V.海門薇 譯者:張天潤
媒體推薦
我第一次看到本書的題目足在亞馬遜網站上.那上面有一位網友的留青.說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傳教士回憶錄.傳教士的回憶錄往往喜歡說教,且缺乏文采.這本書就沒有這些缺點。這是一本什麼書呢?我感到好奇就買了。想不到從一開始閱讀我就被吸引住了,書中如詩如畫的散文非常美,作者手繪的水彩畫也富有魅力。
讀完此書之後.我因為感動,不由自主地開始翻譯。——張天潤
讀完此書之後.我因為感動,不由自主地開始翻譯。——張天潤
圖書目錄
歷史畫卷的魅力(代序)
引言
第一章 從新英格蘭到中國
第二章 醫院
第三章 新年
第四章 春天紀事
第五章 生病
第六章 秋天的活動
第七章 騎小馬
第八章 小雷
第九章 樂趣和冒險
第十章 告別史蒂芬和黃醫生
第十一章 11月種種
第十二章 告別閩清
第十三章 回到中國——1928
第十四章 新面孔、翌年春天和質疑
第十五章 回歸現代·一個新嬰兒
第十六章 我見了寶雲和他的匪幫
第十七章 匪和兵
第十八章 地方消罪儀式
第十九章 寶雲的下場·關於炳武
第二十章 汽車巡診
第二十一章 關於紅軍的謠傳·士兵到來
第二十二章 史蒂芬的農業·蒙古馬·大火
第二十三章 我在閩清最後的日子
第二十四章 南昌
第二十五章 江西的病人
第二十六章 中國的孤兒院·南昌慶祝釋放蔣介石(1936年12月)
第二十七章 對新生活運動的熱切期盼
第二十八章 醫學·汽車·新式婚禮
第二十九章 從南昌到重慶
第三十章 婦科、孤兒和馮玉祥將軍
第三十一章 轟炸和騎馬探險
第三十二章 四川的難民
第三十三章 在資州工作
第三十四章 在中國的最後日子
附表 閩清縣地名新舊對照
後記
英文版編者的話
譯後記
引言
第一章 從新英格蘭到中國
第二章 醫院
第三章 新年
第四章 春天紀事
第五章 生病
第六章 秋天的活動
第七章 騎小馬
第八章 小雷
第九章 樂趣和冒險
第十章 告別史蒂芬和黃醫生
第十一章 11月種種
第十二章 告別閩清
第十三章 回到中國——1928
第十四章 新面孔、翌年春天和質疑
第十五章 回歸現代·一個新嬰兒
第十六章 我見了寶雲和他的匪幫
第十七章 匪和兵
第十八章 地方消罪儀式
第十九章 寶雲的下場·關於炳武
第二十章 汽車巡診
第二十一章 關於紅軍的謠傳·士兵到來
第二十二章 史蒂芬的農業·蒙古馬·大火
第二十三章 我在閩清最後的日子
第二十四章 南昌
第二十五章 江西的病人
第二十六章 中國的孤兒院·南昌慶祝釋放蔣介石(1936年12月)
第二十七章 對新生活運動的熱切期盼
第二十八章 醫學·汽車·新式婚禮
第二十九章 從南昌到重慶
第三十章 婦科、孤兒和馮玉祥將軍
第三十一章 轟炸和騎馬探險
第三十二章 四川的難民
第三十三章 在資州工作
第三十四章 在中國的最後日子
附表 閩清縣地名新舊對照
後記
英文版編者的話
譯後記
文摘
第一章從新英格蘭到中國
1924年1月的一個午夜,我佇立在上海碼頭,寒氣刺骨,漆黑一片。我不安地望著那艘向我頭上壓來的光線暗淡的中國船,聽著船員們用陌生神秘的語言在談話。我是一個醫療傳教士,正前往福建內陸,到那新奇未知的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去。這艘將要帶我開始新生活的船已經到位.可是我因寒冷而顫抖,心中又慌亂,竟然抬不起腳去登船。
正在此時,兩個中國姑娘來碼頭送我了,她們是黃燕玉醫生和她的護士朋友蔡安娜。我在費城曾經跟黃醫生一起實習。她們臉上的微笑和抱著的禮物趕走了我的恐懼。她們笑著說了許多旅途要注意的事,這使我有勇氣爬上船的甲板,向我的傳教士生活邁開了義無反顧的一步。當船緩緩離岸時,她們的話還從黑暗中傳來:“你不是一個人,上帝與你同行。”
我為我的孱弱而羞愧。她們兩位並沒有從小接觸主,她們是在美國學醫時皈依的。她們不會知道,儘管我有傳承有教育,但我並不清楚上帝是什麼。雖然我在傳統的主內找到安慰和平安,但我的心中總是翻騰著許多問題。其實,就是這種疑問,這種對真理的追求間接地驅使我來到中國。我覺得在為主服務的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這艘運木船在海上顛簸了兩天兩夜。船上沒人懂英語,我又一句中文都不會。第一天我全天躺在椅子上曬太陽,回想我的生活。我記得在我11歲的某一天,我擦拭家裡那個帶有可愛的小櫥櫃的寫字檯。當我拉開一個抽屜的時候,我發現了一本老舊的塔夫脫醫學院的手冊。我坐在地板上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之後,我決定這輩子就要做醫生了。
我父親是一個勤勉的新英格蘭農夫,他在麻薩諸塞州威廉斯堡多石的山坡上耕種上百頃地,供養一個七口之家。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感情內向,白天整天工作,晚上就埋頭看報。我不記得我跟他有過什麼對話.不過我總喜歡跟他下地或騎馬上市場。我習慣於看著他的黑頭髮、閃亮的黑眼睛和很白的皮膚,猜測他的思想,不過我從來弄不清他在想什麼。
母親有著藍眼睛和棕色的頭髮,喜歡讀書,每逢星期天就帶著5個孩子上教堂,可是我父親反對去。他們因這事常常吵,我們孩子們從來搞不懂為什麼父母一個認為上教堂非常重要而另一個卻十分反對。我家裡人不談志願和夢想,也不談宗教和性。我從小就學會把自己的思想深藏起來。
高中畢業後我就為上醫學院做準備。為了攢出醫學預科第一年的學費,我教了3年書。德文是入醫學院必需的,我就在晚上去讀。我騎馬跑3英里到威廉斯堡市中心,從那裡換電車再跑8英里到北安普頓的人民學院(People’sInstitute)去上課。
我被醫學院錄取了,這一天是個偉大的日子。我告訴父母,我要到波士頓去讀醫學院,準備聽他們的反對,可是他們沒有。他們只是搞不懂。為什麼一個姑娘要去學醫。但是他們表示,如果我要去,而且存了足夠的錢去讀,他們沒什麼可反對的。
這年秋天,我驕傲地穿過塔夫脫醫學院的走廊,交了第一年的學費。雖然我只剩下lO美元,但我並不為此煩惱。在波士頓找工作不難,不久我就當了餐館招待,掙的錢夠我吃住。我熱愛我的新生活,包括學習和工作。我喜歡志同道合的同學。生活並不輕鬆,但是很快活。
1920年,我在醫學院的第三年,在一個星期天,我出門散步,休息腦子和眼睛,準備晚上還要用功。順著特萊蒙大街走到哥倫布路,我注意到一座灰色的教堂,門口有一個布告,說是中國醫生瑪麗·史東作報告,時間正是當下。我很好奇,就走進教堂找了個座位坐下。
在隨後的一小時裡,我聽這個嬌小的勇敢女人講述她的國家,那裡成百萬人沒有基本的醫療服務,成千的嬰兒在出生時死掉,年輕的母親因產婆無知而受到感染。聽著她的講述,我仿佛看到了中國有許多盲人終生只能乞討和挨餓,仿佛聽見許多瘋人被關在黑屋裡,鎖在柱子上,甚至被他們的家人殺掉,因為不知道如何治療他們。整個村莊被瘟疫毀滅,一些省份被洪水和饑荒蹂躪。史東醫生的話還沒有講完,我就下了一個決心,要把我的能力和知識貢獻給中國的醫療事業。
我1921年從塔夫脫醫學院畢業時只剩五毛錢,還不夠坐火車回威廉斯堡!我從不向任何人借錢。我拎著手提箱從洛克百利(Roxbury)順著亨廷頓路走到公共圖書館,在那裡查找報紙,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在富蘭克林廣場婦女旅館。
我在費城實習時,有一個漂亮的中國同學黃燕玉醫生,瑪麗·史東曾經是她的啟蒙者。當她問起我的打算時,我給她講了瑪麗·史東和我的決心。我很驚奇瑪麗·史東也影響了她,讓她學醫並且到美國來深造。
“中國的情況很悲慘”,她輕柔地說,“中國需要醫生和護士去教育和治病。你的決心很了不起。不過,你要弄清楚你確實想去,在那裡生活不容易。”
黃醫生給了我傳教協會在紐約市的地址,如果想被派去中國,我需要到那裡去申請。我交了申請,提供了介紹人。3個星期之後,來了一封簡短的信,說是該協會只接受美以美教會信徒的申請。
我在申請書上說我是公理會成員(congregationalist),儘管我從來弄不清這些教派的教義是什麼。說實話,我覺得那些教義不合邏輯彼此矛盾。為什麼一個處女生了一個人,這個人死後又復活這件事就構成了一個宗教的基礎呢?也許他就是這么被生下來,也許他確實復活,可是這些跟宗教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宗教的基礎應該是生命哲學,是一個人對人和事物的最深刻的認識。神話和神跡怎么能是基礎呢?不過,我從來沒對別人講過我的這些想法,怕被別人說成異端。
面臨這種荒謬的局面——我被拒絕僅僅因為我是公理會教徒而不是美以美會教徒——我決定加入美以美會,這比重新申請重找介紹人容易。這樣做了以後,美以美會傳教董事會就召我到紐約去面談。
我被引到一個大房間,那裡有12個黑衣女人圍坐在一張長桌周圍。經過短暫的審視,她們請我坐下。她們問了3個一般性問題——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醫學背景。然後問:“你是否進修過聖經?”我有些遲疑,母親領我們5個把聖經學得很透,但我覺得這種學習可能不符合她們的要求。於是我說我沒有進修過聖經課程。黑衣女人們商量起來,臉色似乎不太好。
在等待決定的時候,我的思想飄到兒時糟糕的主日學校。老師講得很教條,我愛提問的靈魂拒絕接受。真理怎么能不合邏輯呢?那年我13歲,每逢星期天我都不出聲地坐在那裡忍受。有一天老師舉了一個舊約的例子,然後就宣稱,這個例子證明了,信上帝的軍隊總是贏。我心中的叛逆和不滿一下子爆發了,我激奮地說:“如果雙方都信上帝呢,那會怎么樣?”老師嚴厲地瞪著我,一言不發,教室里靜得可怕。我不知是怎么離開教室的,我再也不回去了,覺得被孤立起來就像個麻風病人。
黑衣女人們磋商完了,臉色嚴肅。我正想著一個醫生會怎樣因沒修聖經課而被拒絕,她們就問我是否願意修一個聖經的函授課程,我回答說願意。我想我雖是不得不修,但是確實也有興趣。她們又討論了一會,然後宣布我被接受了!
我的家人對我的中國計畫比較冷淡,就像當初對我學醫一樣。他們不在乎我的抱負,只在乎此行本身。我們新英格蘭人感情不外露,除非是發火了,我們從不交換深層思想,請問這怎么能互相理解呢?
我和姐姐瑞切爾過去常拿傳教士取笑,說他們拿錢比看門人和清潔工還少,卻放棄在美國的好生活到海外去勸異教徒放棄他們的信仰,相信我們的信仰才是唯一正確。現在我也是一名傳教士了。我暗下決心,我要盡力去理解那些我教育的對象。我教他們衛生的生活,但我決不強迫他們信我們的教。事實上,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信什麼,只知道我疑惑什麼。我心裡的叛逆和負面思想,沒法告訴別人。P6-12
1924年1月的一個午夜,我佇立在上海碼頭,寒氣刺骨,漆黑一片。我不安地望著那艘向我頭上壓來的光線暗淡的中國船,聽著船員們用陌生神秘的語言在談話。我是一個醫療傳教士,正前往福建內陸,到那新奇未知的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去。這艘將要帶我開始新生活的船已經到位.可是我因寒冷而顫抖,心中又慌亂,竟然抬不起腳去登船。
正在此時,兩個中國姑娘來碼頭送我了,她們是黃燕玉醫生和她的護士朋友蔡安娜。我在費城曾經跟黃醫生一起實習。她們臉上的微笑和抱著的禮物趕走了我的恐懼。她們笑著說了許多旅途要注意的事,這使我有勇氣爬上船的甲板,向我的傳教士生活邁開了義無反顧的一步。當船緩緩離岸時,她們的話還從黑暗中傳來:“你不是一個人,上帝與你同行。”
我為我的孱弱而羞愧。她們兩位並沒有從小接觸主,她們是在美國學醫時皈依的。她們不會知道,儘管我有傳承有教育,但我並不清楚上帝是什麼。雖然我在傳統的主內找到安慰和平安,但我的心中總是翻騰著許多問題。其實,就是這種疑問,這種對真理的追求間接地驅使我來到中國。我覺得在為主服務的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這艘運木船在海上顛簸了兩天兩夜。船上沒人懂英語,我又一句中文都不會。第一天我全天躺在椅子上曬太陽,回想我的生活。我記得在我11歲的某一天,我擦拭家裡那個帶有可愛的小櫥櫃的寫字檯。當我拉開一個抽屜的時候,我發現了一本老舊的塔夫脫醫學院的手冊。我坐在地板上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之後,我決定這輩子就要做醫生了。
我父親是一個勤勉的新英格蘭農夫,他在麻薩諸塞州威廉斯堡多石的山坡上耕種上百頃地,供養一個七口之家。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感情內向,白天整天工作,晚上就埋頭看報。我不記得我跟他有過什麼對話.不過我總喜歡跟他下地或騎馬上市場。我習慣於看著他的黑頭髮、閃亮的黑眼睛和很白的皮膚,猜測他的思想,不過我從來弄不清他在想什麼。
母親有著藍眼睛和棕色的頭髮,喜歡讀書,每逢星期天就帶著5個孩子上教堂,可是我父親反對去。他們因這事常常吵,我們孩子們從來搞不懂為什麼父母一個認為上教堂非常重要而另一個卻十分反對。我家裡人不談志願和夢想,也不談宗教和性。我從小就學會把自己的思想深藏起來。
高中畢業後我就為上醫學院做準備。為了攢出醫學預科第一年的學費,我教了3年書。德文是入醫學院必需的,我就在晚上去讀。我騎馬跑3英里到威廉斯堡市中心,從那裡換電車再跑8英里到北安普頓的人民學院(People’sInstitute)去上課。
我被醫學院錄取了,這一天是個偉大的日子。我告訴父母,我要到波士頓去讀醫學院,準備聽他們的反對,可是他們沒有。他們只是搞不懂。為什麼一個姑娘要去學醫。但是他們表示,如果我要去,而且存了足夠的錢去讀,他們沒什麼可反對的。
這年秋天,我驕傲地穿過塔夫脫醫學院的走廊,交了第一年的學費。雖然我只剩下lO美元,但我並不為此煩惱。在波士頓找工作不難,不久我就當了餐館招待,掙的錢夠我吃住。我熱愛我的新生活,包括學習和工作。我喜歡志同道合的同學。生活並不輕鬆,但是很快活。
1920年,我在醫學院的第三年,在一個星期天,我出門散步,休息腦子和眼睛,準備晚上還要用功。順著特萊蒙大街走到哥倫布路,我注意到一座灰色的教堂,門口有一個布告,說是中國醫生瑪麗·史東作報告,時間正是當下。我很好奇,就走進教堂找了個座位坐下。
在隨後的一小時裡,我聽這個嬌小的勇敢女人講述她的國家,那裡成百萬人沒有基本的醫療服務,成千的嬰兒在出生時死掉,年輕的母親因產婆無知而受到感染。聽著她的講述,我仿佛看到了中國有許多盲人終生只能乞討和挨餓,仿佛聽見許多瘋人被關在黑屋裡,鎖在柱子上,甚至被他們的家人殺掉,因為不知道如何治療他們。整個村莊被瘟疫毀滅,一些省份被洪水和饑荒蹂躪。史東醫生的話還沒有講完,我就下了一個決心,要把我的能力和知識貢獻給中國的醫療事業。
我1921年從塔夫脫醫學院畢業時只剩五毛錢,還不夠坐火車回威廉斯堡!我從不向任何人借錢。我拎著手提箱從洛克百利(Roxbury)順著亨廷頓路走到公共圖書館,在那裡查找報紙,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在富蘭克林廣場婦女旅館。
我在費城實習時,有一個漂亮的中國同學黃燕玉醫生,瑪麗·史東曾經是她的啟蒙者。當她問起我的打算時,我給她講了瑪麗·史東和我的決心。我很驚奇瑪麗·史東也影響了她,讓她學醫並且到美國來深造。
“中國的情況很悲慘”,她輕柔地說,“中國需要醫生和護士去教育和治病。你的決心很了不起。不過,你要弄清楚你確實想去,在那裡生活不容易。”
黃醫生給了我傳教協會在紐約市的地址,如果想被派去中國,我需要到那裡去申請。我交了申請,提供了介紹人。3個星期之後,來了一封簡短的信,說是該協會只接受美以美教會信徒的申請。
我在申請書上說我是公理會成員(congregationalist),儘管我從來弄不清這些教派的教義是什麼。說實話,我覺得那些教義不合邏輯彼此矛盾。為什麼一個處女生了一個人,這個人死後又復活這件事就構成了一個宗教的基礎呢?也許他就是這么被生下來,也許他確實復活,可是這些跟宗教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宗教的基礎應該是生命哲學,是一個人對人和事物的最深刻的認識。神話和神跡怎么能是基礎呢?不過,我從來沒對別人講過我的這些想法,怕被別人說成異端。
面臨這種荒謬的局面——我被拒絕僅僅因為我是公理會教徒而不是美以美會教徒——我決定加入美以美會,這比重新申請重找介紹人容易。這樣做了以後,美以美會傳教董事會就召我到紐約去面談。
我被引到一個大房間,那裡有12個黑衣女人圍坐在一張長桌周圍。經過短暫的審視,她們請我坐下。她們問了3個一般性問題——我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醫學背景。然後問:“你是否進修過聖經?”我有些遲疑,母親領我們5個把聖經學得很透,但我覺得這種學習可能不符合她們的要求。於是我說我沒有進修過聖經課程。黑衣女人們商量起來,臉色似乎不太好。
在等待決定的時候,我的思想飄到兒時糟糕的主日學校。老師講得很教條,我愛提問的靈魂拒絕接受。真理怎么能不合邏輯呢?那年我13歲,每逢星期天我都不出聲地坐在那裡忍受。有一天老師舉了一個舊約的例子,然後就宣稱,這個例子證明了,信上帝的軍隊總是贏。我心中的叛逆和不滿一下子爆發了,我激奮地說:“如果雙方都信上帝呢,那會怎么樣?”老師嚴厲地瞪著我,一言不發,教室里靜得可怕。我不知是怎么離開教室的,我再也不回去了,覺得被孤立起來就像個麻風病人。
黑衣女人們磋商完了,臉色嚴肅。我正想著一個醫生會怎樣因沒修聖經課而被拒絕,她們就問我是否願意修一個聖經的函授課程,我回答說願意。我想我雖是不得不修,但是確實也有興趣。她們又討論了一會,然後宣布我被接受了!
我的家人對我的中國計畫比較冷淡,就像當初對我學醫一樣。他們不在乎我的抱負,只在乎此行本身。我們新英格蘭人感情不外露,除非是發火了,我們從不交換深層思想,請問這怎么能互相理解呢?
我和姐姐瑞切爾過去常拿傳教士取笑,說他們拿錢比看門人和清潔工還少,卻放棄在美國的好生活到海外去勸異教徒放棄他們的信仰,相信我們的信仰才是唯一正確。現在我也是一名傳教士了。我暗下決心,我要盡力去理解那些我教育的對象。我教他們衛生的生活,但我決不強迫他們信我們的教。事實上,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信什麼,只知道我疑惑什麼。我心裡的叛逆和負面思想,沒法告訴別人。P6-12
後記
我在中國的鄉村和城市當醫生和教師從1924年到1941年跨了18個難忘的年頭,最後的結束很突然。在往家鄉新英格蘭走的路上,我覺得忽然一下回到了西方社會。我感受到強烈的震撼,說來難以置信,我這時才真正感覺到中美人民的巨大區別。
我觀察了中國人這么多年,不管他們有什麼特別的缺點,他們從許多個世紀的苦難中學會了忍耐;從孔夫子學到了哲學和戒律;從佛教學到了平靜安寧。他們是一個能幹、自豪、勤勉、智慧和富有直覺的民族。他們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好體面、開朗,有很好的幽默感。我認得的中國人都熱愛自然,不論他們是船夫或學者、官員。他們的生活接近自然,他們也了解自然。天是父親地是母親。他們熱愛山、湖和溪流,樹和花草。他們知道草藥和野草的藥性,把它們用於醫療。他們永遠是彬彬有禮,注意各種不同關係所要求的禮節。在講話時,不論紳士還是苦力都非常謙卑,說自己的兒子是犬子,房子是敝廬,招待客人時說:“菜很少,請包涵。”中國人說話時都注意讓客人覺得自在舒服,盡力保全面子。這些是習慣的待客禮節。
中國人喜歡大家庭,愛群居。他們看孩子滿屋奔跑覺得高興,讓家裡人和鄰居讀自己的信,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我覺得中國人不易理解外國人講究隱私、睡單人房間、喜歡夜間獨處和獨自散步的習慣。但是他們對我們總是有禮貌和寬容的。
當我在1941年回美國時,兩種文明的差距給了我很大震撼,可能首先使我吃驚的是孩子缺乏自律,他們火喝飲料,大吃冰激凌,嘴裡永遠含著糖。他們的父母任意地抽菸喝酒,過度縱慾使智力遲鈍,在各方面都追求舒適。誰都不能忍受一個小時的失眠或頭痛,必須找醫生解除小小的不舒服。人人都沉醉於性。
從受苦受難的中國回來後,我滿腦子都是那些正在與巨大的災禍鬥爭以爭取較好生活的人們。在這個歷史性的鬥爭中,中國爆發革命打破了那些捆住她的邪惡羈絆。在另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國家生活在自滿和自我放蕩之中,人們對於亞洲國家不幸的困境沒有感覺。美國人好像被優越感所玷污,對世界和平的緊迫性漠不關心。
現在雖然已是1974年,我的精神還是在不同文明的兩大國家之間來回賓士,我感到灰心,不能跟別人分享我的思想。我希望擺脫悠閒舒適的哲學,但我探索最多的是美國和中國的未來。
作為一個人應該經歷困難痛苦和失落才會成熟,就像中國已經經歷的那樣,經過血淚的洗禮才能在世界各國中求得簡單的平等這樣一個恰當的位置。通過痛苦和心碎才產生謙卑;通過謙卑才有智慧和理解。物質的缺乏、困苦、失落,這些並不是壞事而是動力——如果它們能引發建設性變化的話。
確實,中美兩國各有長短。許多西方傳教士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確信他們把所有好的信息和好的生活方式傳到東方。現在我們很多人認識到,能力和缺點在我們之間是平均分配的。我們兩國之間迫切需要的是好意之橋,但這是一座雙向的橋。不再需要那些傳教士,但是需要企業家、新聞工作者、技術工人、旅行者,可能還有醫生和護士過橋去。我們許多年前在中國生活過的人從他們的古老文明和人民的勇氣中學到了一些東西,可能中國也從我們粗糙的生活方式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當我回首我在閩清和華中的生活時,我想我做了基本的醫療和教育的工作,用了我的心,我的精神和身體的最大限度的力量,但是花了最少的錢。許多傳教項目和政府支持的項目儘管有大把的捐款和大學文化的工作人員卻失敗了。我們微小的不張揚的教育村民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規模小、花錢少。最重要的著力點是把新思想用容易理解的形式傳達給普通人,錢倒不是多么重要的因素。我們那時看得很清楚,讓中國的鄉村人口得到可以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知識就是不竭力量的源泉,可惜國民黨政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共產黨的領導人倒是沒有忽略這一點,他們表現出對中國受苦難大眾的關心。中國的現政權正在使用那些受過基本教育的人,虛心地聯繫村民的人。就像我們40多年前的醫護人員一樣,這些現代的赤腳醫生在沒有醫療值班的時候就到田地里勞作。
雖然我的故事僅是出於一個美國醫療傳教士的觀點,但我真誠地希望它準確地向西方的讀者反映出了在共產主義革命之前痛苦的幾十年間的中國人的生活。
茹絲·V.海門薇
麻薩諸塞州威廉斯堡
1974年2月
我觀察了中國人這么多年,不管他們有什麼特別的缺點,他們從許多個世紀的苦難中學會了忍耐;從孔夫子學到了哲學和戒律;從佛教學到了平靜安寧。他們是一個能幹、自豪、勤勉、智慧和富有直覺的民族。他們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好體面、開朗,有很好的幽默感。我認得的中國人都熱愛自然,不論他們是船夫或學者、官員。他們的生活接近自然,他們也了解自然。天是父親地是母親。他們熱愛山、湖和溪流,樹和花草。他們知道草藥和野草的藥性,把它們用於醫療。他們永遠是彬彬有禮,注意各種不同關係所要求的禮節。在講話時,不論紳士還是苦力都非常謙卑,說自己的兒子是犬子,房子是敝廬,招待客人時說:“菜很少,請包涵。”中國人說話時都注意讓客人覺得自在舒服,盡力保全面子。這些是習慣的待客禮節。
中國人喜歡大家庭,愛群居。他們看孩子滿屋奔跑覺得高興,讓家裡人和鄰居讀自己的信,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我覺得中國人不易理解外國人講究隱私、睡單人房間、喜歡夜間獨處和獨自散步的習慣。但是他們對我們總是有禮貌和寬容的。
當我在1941年回美國時,兩種文明的差距給了我很大震撼,可能首先使我吃驚的是孩子缺乏自律,他們火喝飲料,大吃冰激凌,嘴裡永遠含著糖。他們的父母任意地抽菸喝酒,過度縱慾使智力遲鈍,在各方面都追求舒適。誰都不能忍受一個小時的失眠或頭痛,必須找醫生解除小小的不舒服。人人都沉醉於性。
從受苦受難的中國回來後,我滿腦子都是那些正在與巨大的災禍鬥爭以爭取較好生活的人們。在這個歷史性的鬥爭中,中國爆發革命打破了那些捆住她的邪惡羈絆。在另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國家生活在自滿和自我放蕩之中,人們對於亞洲國家不幸的困境沒有感覺。美國人好像被優越感所玷污,對世界和平的緊迫性漠不關心。
現在雖然已是1974年,我的精神還是在不同文明的兩大國家之間來回賓士,我感到灰心,不能跟別人分享我的思想。我希望擺脫悠閒舒適的哲學,但我探索最多的是美國和中國的未來。
作為一個人應該經歷困難痛苦和失落才會成熟,就像中國已經經歷的那樣,經過血淚的洗禮才能在世界各國中求得簡單的平等這樣一個恰當的位置。通過痛苦和心碎才產生謙卑;通過謙卑才有智慧和理解。物質的缺乏、困苦、失落,這些並不是壞事而是動力——如果它們能引發建設性變化的話。
確實,中美兩國各有長短。許多西方傳教士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確信他們把所有好的信息和好的生活方式傳到東方。現在我們很多人認識到,能力和缺點在我們之間是平均分配的。我們兩國之間迫切需要的是好意之橋,但這是一座雙向的橋。不再需要那些傳教士,但是需要企業家、新聞工作者、技術工人、旅行者,可能還有醫生和護士過橋去。我們許多年前在中國生活過的人從他們的古老文明和人民的勇氣中學到了一些東西,可能中國也從我們粗糙的生活方式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當我回首我在閩清和華中的生活時,我想我做了基本的醫療和教育的工作,用了我的心,我的精神和身體的最大限度的力量,但是花了最少的錢。許多傳教項目和政府支持的項目儘管有大把的捐款和大學文化的工作人員卻失敗了。我們微小的不張揚的教育村民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規模小、花錢少。最重要的著力點是把新思想用容易理解的形式傳達給普通人,錢倒不是多么重要的因素。我們那時看得很清楚,讓中國的鄉村人口得到可以改善他們生活條件的知識就是不竭力量的源泉,可惜國民黨政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共產黨的領導人倒是沒有忽略這一點,他們表現出對中國受苦難大眾的關心。中國的現政權正在使用那些受過基本教育的人,虛心地聯繫村民的人。就像我們40多年前的醫護人員一樣,這些現代的赤腳醫生在沒有醫療值班的時候就到田地里勞作。
雖然我的故事僅是出於一個美國醫療傳教士的觀點,但我真誠地希望它準確地向西方的讀者反映出了在共產主義革命之前痛苦的幾十年間的中國人的生活。
茹絲·V.海門薇
麻薩諸塞州威廉斯堡
1974年2月
序言
從清末開始到民國初年,許多女醫療傳教士受婦女解放運動的鼓舞,到中國來傳教行醫。在行醫的過程中,她們把近代的西醫和醫院制度傳入中國,充當了西學東漸的傳播者。本書作者是其中的一個特例,她尊重中國人的傳統,從來不傳教,只是行醫奉獻。
茹絲·V·海門薇醫生從30歲開始在中國工作了18個年頭(1924—1941)。她的生動如畫的記述是一份非凡的文獻,展示了福建鄉村生活的濃郁和悽慘的圖景、南昌市的現代城市生活和戰時首都重慶的艱苦抗戰。在所有這些場景下,作者親眼目睹各種可怕的景象,有的是來自貧困和無知,有的是來自土匪的侵擾,有的是來自日寇的暴行。可是海門薇醫生卻能體會中國生活中正面的東西,中國人民身上那種沉默的力量和巨大的潛能。
茹絲在從醫學院畢業之前就確定中國比自己的祖國更需要醫療,她決心到這個“中央王國”去行醫。問題來了,怎么去中國?雖然反感有組織的宗教,但她需要組織的力量支持她去中國工作。她在1924年接受了美以美教會的資助去福建閩清領導一個婦孺醫院。這個醫院也是一個女醫療傳教士卡,爾頓醫生在茹絲出生那年創建的,也就是說,卡爾頓醫生在那裡工作了整整30年。茹絲去那裡是為了接替她的工作。
茹絲在閩清的工作非常努力。她治癒了許多患者,還到附近的山村去巡診。她爬許多的山路石階,回來時精疲力盡。她這樣誇獎她的馬“派特”:“派特不顧小路難走一直馱著我。它落過水,卡在橋上過——它甚至曾經從一個瀑布上跌下來,當然跌倒在稻田裡的次數更多——但它總是爬起來勇敢地前進。”馬尤如此,可見人跌過多少次!她經常要過“馬牙橋”,就是河中擺放的一系列石墩,她跳石墩,牽著馬讓馬游水,馬曾經被衝到下游。
當地土匪猖獗,殺人如麻。茹絲曾經冒險深入匪區去救治受到槍傷的婦女,但是更大的考驗在於土匪召她去治病。為了不給土匪破壞醫院殺害醫務人員的口實,茹絲毅然前往,不過在匪窟中她的瘧疾犯了,土匪把她送回來。土匪的目的是讓她給匪首治療梅毒。
在為中國農民服務的過程中,茹絲培養起對這些人的熱愛。在閩清縣遭受了大火之後,她這樣讚美中國人的重建精神:在灰燼面前,冷靜的人們已經開始收集殘餘。我早上5點到,在溫熱的灰燼中已經擺開了一張小桌子出售破爛的雨傘。過一會又一張小桌子出現,上面有幾個橘子,另一個有些蔬菜。到早飯時,一個臨時肉店開張了。上午晚些時,一個人湊了一個泥爐和一張桌子給站著的食客提供午飯。居民逐漸地返回了。下午這個小城重新活躍起來,人們辛勤地在還未完全冷卻的熱灰中忙碌著重建家團和買賣。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征服的民族。我再次感到一種激情,想要了解這個民族的巨大潛力。他們身後有著許多個世紀的高度文明、深奧的思想觀念和巨大的歷史成就。我欣賞他們的力量和耐性。他們頑強地忠於他們的信仰,他們為了他們認為正確的東西不惜受苦和犧牲。我非常相信他們有能力在新的道路上成長和發展。我相信中國人最終將建設起一個世界最偉大的國家,也許那時美國已經開始衰落。
今天看一個來中國奉獻的美國女醫生90年前在艱苦奮鬥中的預言,令人欽佩不已。
後來,茹絲到南昌工作一年。但是由於日寇的進攻,她難以回閩清,後來又受派遣到重慶去。在城市工作期間,她轉到以做手術為主。她為婦女切除了許多巨大的卵巢囊腫,其重量從40磅一直到80磅。一個婦女的80磅囊腫被切除之後,她自己的體重也只剩下80磅。茹絲在中國領養了兩個女兒,培養了醫生、護士、農業專家,她到麻風病院、孤兒院去服務。到監獄裡給悲慘的囚犯送較好的食物。茹絲永遠袒露著赤誠的心,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優美的散文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茹絲用畫家的眼光觀察世界,把周圍的一切描寫得栩栩如生。讓我們看一下她對三峽的描寫:在這些遠古的岩石上鑿成的粗糙狡窄的石階被多少世紀以來的縴夫的腳所磨損。這些穿越歷史的縴夫辛苦流汗,拉著繩套在奔騰的江上牽引客船和貨船。被石質峭崖拘禁著的大江野蠻地怒吼著、沸騰著,撞擊著江邊的大石頭,一次又一次,江流被撞回來,形成直徑迭200英尺的瘋狂的漩渦。
峽江也有支流,它從很遠處翻越崖頂衝下來成為瀑布,從紅色和藍色的峭崖上垂下柔軟的白練。有時這瀑布根本達不到河床,就在空中散成灰藍色的細水霧,被風卷到峽里。再往下,這些水霧砸到崖壁上,形成一陣陣的跌水,就像火箭尾部的噴火。偶爾我們看到崖壁上有巨大的山洞,冒著綠白色泡沫的瀑布從洞裡衝出。
我曾經經過三峽,非常認同茹絲的描寫,她的描寫觀察細緻而且筆力渾厚。茹絲還生動傳神地描寫了許多中國當時的民俗和風土人情,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茹絲·V·海門薇醫生從30歲開始在中國工作了18個年頭(1924—1941)。她的生動如畫的記述是一份非凡的文獻,展示了福建鄉村生活的濃郁和悽慘的圖景、南昌市的現代城市生活和戰時首都重慶的艱苦抗戰。在所有這些場景下,作者親眼目睹各種可怕的景象,有的是來自貧困和無知,有的是來自土匪的侵擾,有的是來自日寇的暴行。可是海門薇醫生卻能體會中國生活中正面的東西,中國人民身上那種沉默的力量和巨大的潛能。
茹絲在從醫學院畢業之前就確定中國比自己的祖國更需要醫療,她決心到這個“中央王國”去行醫。問題來了,怎么去中國?雖然反感有組織的宗教,但她需要組織的力量支持她去中國工作。她在1924年接受了美以美教會的資助去福建閩清領導一個婦孺醫院。這個醫院也是一個女醫療傳教士卡,爾頓醫生在茹絲出生那年創建的,也就是說,卡爾頓醫生在那裡工作了整整30年。茹絲去那裡是為了接替她的工作。
茹絲在閩清的工作非常努力。她治癒了許多患者,還到附近的山村去巡診。她爬許多的山路石階,回來時精疲力盡。她這樣誇獎她的馬“派特”:“派特不顧小路難走一直馱著我。它落過水,卡在橋上過——它甚至曾經從一個瀑布上跌下來,當然跌倒在稻田裡的次數更多——但它總是爬起來勇敢地前進。”馬尤如此,可見人跌過多少次!她經常要過“馬牙橋”,就是河中擺放的一系列石墩,她跳石墩,牽著馬讓馬游水,馬曾經被衝到下游。
當地土匪猖獗,殺人如麻。茹絲曾經冒險深入匪區去救治受到槍傷的婦女,但是更大的考驗在於土匪召她去治病。為了不給土匪破壞醫院殺害醫務人員的口實,茹絲毅然前往,不過在匪窟中她的瘧疾犯了,土匪把她送回來。土匪的目的是讓她給匪首治療梅毒。
在為中國農民服務的過程中,茹絲培養起對這些人的熱愛。在閩清縣遭受了大火之後,她這樣讚美中國人的重建精神:在灰燼面前,冷靜的人們已經開始收集殘餘。我早上5點到,在溫熱的灰燼中已經擺開了一張小桌子出售破爛的雨傘。過一會又一張小桌子出現,上面有幾個橘子,另一個有些蔬菜。到早飯時,一個臨時肉店開張了。上午晚些時,一個人湊了一個泥爐和一張桌子給站著的食客提供午飯。居民逐漸地返回了。下午這個小城重新活躍起來,人們辛勤地在還未完全冷卻的熱灰中忙碌著重建家團和買賣。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征服的民族。我再次感到一種激情,想要了解這個民族的巨大潛力。他們身後有著許多個世紀的高度文明、深奧的思想觀念和巨大的歷史成就。我欣賞他們的力量和耐性。他們頑強地忠於他們的信仰,他們為了他們認為正確的東西不惜受苦和犧牲。我非常相信他們有能力在新的道路上成長和發展。我相信中國人最終將建設起一個世界最偉大的國家,也許那時美國已經開始衰落。
今天看一個來中國奉獻的美國女醫生90年前在艱苦奮鬥中的預言,令人欽佩不已。
後來,茹絲到南昌工作一年。但是由於日寇的進攻,她難以回閩清,後來又受派遣到重慶去。在城市工作期間,她轉到以做手術為主。她為婦女切除了許多巨大的卵巢囊腫,其重量從40磅一直到80磅。一個婦女的80磅囊腫被切除之後,她自己的體重也只剩下80磅。茹絲在中國領養了兩個女兒,培養了醫生、護士、農業專家,她到麻風病院、孤兒院去服務。到監獄裡給悲慘的囚犯送較好的食物。茹絲永遠袒露著赤誠的心,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優美的散文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茹絲用畫家的眼光觀察世界,把周圍的一切描寫得栩栩如生。讓我們看一下她對三峽的描寫:在這些遠古的岩石上鑿成的粗糙狡窄的石階被多少世紀以來的縴夫的腳所磨損。這些穿越歷史的縴夫辛苦流汗,拉著繩套在奔騰的江上牽引客船和貨船。被石質峭崖拘禁著的大江野蠻地怒吼著、沸騰著,撞擊著江邊的大石頭,一次又一次,江流被撞回來,形成直徑迭200英尺的瘋狂的漩渦。
峽江也有支流,它從很遠處翻越崖頂衝下來成為瀑布,從紅色和藍色的峭崖上垂下柔軟的白練。有時這瀑布根本達不到河床,就在空中散成灰藍色的細水霧,被風卷到峽里。再往下,這些水霧砸到崖壁上,形成一陣陣的跌水,就像火箭尾部的噴火。偶爾我們看到崖壁上有巨大的山洞,冒著綠白色泡沫的瀑布從洞裡衝出。
我曾經經過三峽,非常認同茹絲的描寫,她的描寫觀察細緻而且筆力渾厚。茹絲還生動傳神地描寫了許多中國當時的民俗和風土人情,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