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光電裝備

海軍光電裝備:海軍利用光電子技術對目標進行探測、搜尋、觀察、跟蹤、定位和監視的多種設備和器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軍光電裝備
  • 性質:海軍利用光電子技術對目標進行探測、搜尋、觀察、跟蹤、定位和監視的多種設備和器材
作用,發展,發展歷史,

作用

海軍利用光電子技術對目標進行探測、搜尋、觀察、跟蹤、定位和監視的多種設備和器材。
海軍光電裝備包括利用雷射、紅外、電視、纖維光學、集成光學、自適應光學和圖像處理等技術研製,裝備在水面艦艇、潛艇、飛機和觀通站等的各種光電設備。光電裝備克服了人眼在視覺範圍、反應速度、記憶能力、靈敏閾值等許多方面的限制,能更全面地探測光輻射所攜帶的信息,可廣泛套用於遙感、偵察、監視、警戒探測、火力控制、通信導航、光電對抗及靶場測量等領域。具有抗電子干擾能力強、測量跟蹤精度高、低空探測性能好、圖像直觀、隱蔽性好等優點。缺點是作用距離較近,工作性能易受氣象條件影響。

發展

光電裝備的發展以紅外、微光、雷射等光電子技術為基礎。

發展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銀氧銫(Ag-O-Cs)光電陰極問世,紅外夜視儀研製成功,首次用於實戰。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多元碲鎘汞和銻化銦探測器的研製成功,以及焦平面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相繼研製成功紅外前視設備、紅外警戒系統、紅外熱成像跟蹤系統等,並獲得廣泛套用。
1962年,美國研製出以PIP-1型三級級聯像增強器為核心器件的第一代微光夜視儀,並用於越南戰場。1970年,以微通道板像增強器為核心部件的第二代微光夜視儀研製成功。1979年,美國ITT公司研製出以負電子親和勢光電陰極和微通道板技術的成像器件為核心部件的第三代微光夜視儀。
雷射測距機是使用最早和最成熟的雷射技術套用設備,1961年,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台紅寶石雷射測距機。60年代末期,採用摻釹釔鋁石榴石(Nd3+:YAG)固體雷射器,使雷射測距在性能上有較大提高,這種固體雷射器一直沿用至今。
根據裝備對象,可分為:
① 水面艦艇光電設備。主要包括艦載紅外警戒系統和艦載光電跟蹤儀。用於對海、空目標進行探測、搜尋、跟蹤和監視,給艦載近程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指示跟蹤數據。主要特點是:保密性和隱蔽性好,不受對方電子干擾的影響,不受反輻射飛彈的威脅;低空探測性能好,探測低空掠海目標時,無多路徑效應,受海雜波影響較小,特別適合探測來襲的掠海反艦飛彈和超低空飛行的飛機,對迎頭來襲的掠海反艦飛彈的探測跟蹤距離為10千米左右;測量跟蹤精度高,通常在1毫弧度左右;在雷達靜默、故障和受到電子干擾後,能有效地輔助或代替雷達工作,確保艦載近程武器系統仍處於良好戰備狀態。
② 潛艇光電探測設備。主要包括潛艇潛望鏡、天文導航潛望鏡、潛艇光電桅桿等。用於潛艇在潛望深度航行時搜尋、測定海空和岸上目標情況;觀測天體和助航標誌,進行潛艇定位、校正慣導和輔助導航;測定對方艦船運動要素,保障魚雷攻擊。
③ 海軍機載光電設備。主要包括機載前視紅外導航吊艙、機載紅外搜尋跟蹤系統、光電瞄準吊艙及機載多光譜成像儀、機載雷射探測系統等。用於探測、搜尋、識別、捕捉、自動跟蹤並鎖定目標,為機載武器系統提供目標信息;把實時的圖像呈現給飛行員,提供晝夜導航能力;對被攻擊目標進行測距和照射,給光電制導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指示,引導武器(雷射制導飛彈和炸彈)精確命中目標。
④ 海軍觀通站光電設備。主要由紅外掃描頭、電視攝像頭、伺服平台及顯控機櫃組成。用於對海上目標如艦船、漁船和商船等進行探測、跟蹤、監視和識別。
⑤ 海軍陸戰隊光電設備。主要有手持式紅外熱成像儀等。用於海軍陸戰隊員夜間執行任務時對目標進行觀察和識別。
隨著雷射、紅外熱成像和電視技術的發展,根據需要,艦載、機載和岸基光電系統通常還將雷射、紅外、微光和可見光裝置組合成一體,相輔相成配合使用。隨著性能優良的各種波段的光電探測器的不斷出現,以及各波段的光源、光學材料、光學系統、微型製冷、信號處理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海軍光電裝備將向著多光譜探測、高成像解析度、高精度、輕小型化方向發展。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