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文物志

海豐縣文物志

1982年,成立了“海豐縣文物普查辦公室”。當時,在省、地文化領導機關、海豐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幫助下,文物普查隊的工作人員歷經兩年多的時間,走遍海豐全縣的山區、平原、海灘、島嶼,完成了對全縣220多個鄉鎮,1400多個自然村的文物普查工作,尋訪調查近1000多人次,行程達4000多公里。蒐集到大量珍貴的文物資料,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歷史文獻,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專志的體例,分門別類地記述了文物的歷史和現狀,編寫成書。在本書中,收編入志的文物資料,力求做到科學性、資料性、知識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

基本介紹

  • 書名:海豐縣文物志
  • ISBN:7-306-00096-9
  • 類別:文物集
  • 頁數:226頁
  • 定價:3.50元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8年5月
  • 開本:787x1092;32開本
  • 主編:鄭正魁
  • 顧問:楊式挺、余少南
出版背景,文物分布簡要,壯帝居,方飯亭,章節簡介,海豐縣歷史沿革表,

出版背景

海豐歷史悠久,從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先民們就在海豐東南沿海繁衍生息,留下了沙丘、貝丘遺址。先秦時代,海豐未置郡縣。東晉鹹和六年(331年)開始建縣,迄今1600餘年。歷代先民的辛勤勞動、艱苦奮鬥,為海豐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海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革命舊址遍及全縣各地。保存於地上、地下的豐富文物資源,對於進行學術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紅宮紅場紅宮紅場

文物分布簡要

海豐東南部面海,氣候溫和,溪河縱橫交錯,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5000多年至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分別聚居在捷勝牛肚、沙坑、沙角尾、遮浪的施公寮、田墘東洲坑沙壩仔、大圩、汕尾埔上墩、馬宮埔埕等地。為了生存,在沿港灣溪河捕撈魚蝦外,還曾到現陶河、海城紅花地;、公平一帶丘陵地區進行狩獵(遺留下石簇、石斧、石矛、石戈、石喯等石器)。同時,用泥土燒製成火候很低的夾砂粗陶器,陶器的器表拍印各種不同紋飾,有繩紋、刻劃紋、方格紋、雲雷紋等等。這些古文化遺蹟原有20多處,分別分布海豐縣東南沿海的沙丘、貝丘或小山崗上,充分證明先民們在東南沿海一帶繁衍生息,成為我國南方“百越族”的一部分。
海豐縣文物分布圖海豐縣文物分布圖
從寶樓山遺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鑄造青銅斧、青銅玲的石范等文化遺存中,說明從商周至春秋時代,居住海豐的土著先民,其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開化。秦平“百越”之後,大量秦軍駐於嶺南,實際上是北方民族的一次大遷徙,中原文化隨著大量秦軍南移而傳入嶺南,百越土著受到中原文化的通話。漢至兩晉、南北朝時代,從海豐田墘出土的漢磚,雞首壺等文物中,說明了海豐的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唐宋時代,閩廣鹽販商船常雲集海豐,說明鹽業、漁業生產已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南宋末期的宋端宗行朝及軍隊南逃廣東,游弋于海、陸、惠沿海一帶,在海豐沿麗江兩岸遺下了“宋師嶺”、“宋王山”、“御宴潭”、“聖井”、“壯帝居”、“方飯亭”、“岩公亭”等一批名勝古蹟。海豐面臨南海,地處惠、潮管道要衝,歷代皇朝,均於陸路險隘置設關城,海防要地構築煙墩、炮台、以圖保境安民。計明清兩朝就修築煙墩12座、海防炮台24座之多。海豐縣故城因毀於元代兵燹,宋代以前的古建築被毀無存。現存的古建築物均為明清兩朝所建。明代宮殿式建築“學宮”,較有代表性且頗具民族特色。

壯帝居

宋端宗駐麗江浦當時,親王昔里吉背叛元朝,劫走皇子那木罕,元主急調南方諸將改圖北方,南宋各路義軍乘隙反撲,略得失地。但好景不長,元朝內亂不久平息,元軍又大舉南伐。是年四月初,宋師留下少量兵力據守麗江浦,主力乘船南撤。相傳水師出發不久氣象異常,風浪驟猛,船隊暫泊後門南山嶺海邊,諸君臣登岸在岩石下搭篷避風,當晚發生地震,山搖地動,蛙聲與咀蚓嘈耳不堪,端宗命侍從剪紙戲作枷象,其聲遂止(言雖無稽,而此處蛙與蛆蚓頭上俱帶白箝,且不作聲,亦是一怪事。——見同治版《海豐縣誌·古蹟》)接著,陸秀夫奏主恩準,在岩壁上以劍疾刻“壯帝居”,地震頓時平息,君臣才能安寢。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官員莆見川雍瀾(雍為嶺東兵備守道僉事,莆見川疑為其號)巡經此處時聽說此事,遂在岩壁上題刻“壯帝居”三個大字,字徑0.9×1米,字型蒼勁雄渾。海豐明崇禎已卯科舉人黃德燝(今陸豐大安人,歷清康熙年間山東邱縣知縣)過此有詩云:“王氣中原盡,炎荒一旅單。泥封非谷險,棧絕豈川岏。空嶼南山石,莫廻東海瀾。騎塵千里暮,何處望臨安。”清康熙廿七年(公元1762年),後門埠紳衿以“壯帝居”巨岩石刻為中心修建了一座兩進三間的“宋存庵”,寓意“江山永在,宋室長存”,今存殘瓦頹垣,周邊布滿憑弔者的石刻詩詞。
壯帝居壯帝居

方飯亭

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讚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朴庵恩準,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之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惠州知府甘公亮從其家鄉廬陵取得文天祥畫像,勒像於石,並於畫像石碑上題刻其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石亭兩傍嵌刻“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的對聯,傳為明代狀元林大欽所寫。亭前月台還樹一碑刻:“一飯千秋”四字。
方飯亭方飯亭

章節簡介

書共有十一章,三十八小節。對海豐縣從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春秋戰國、隋代、唐代、五代南漢、北宋、元代、明代、清代、革命戰爭時期的遺址、紀念建築、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古遺址、古墓葬,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考證。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專志的體例,分門別類地記述了文物的歷史和現狀,收編入志。

海豐縣歷史沿革表

朝代
年號
公元
建制
名稱
隸屬
備註
春秋戰國

西元前770至西元前221年

百越

秦至三國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國吳
西元前214至西元265年

南海郡

晉代
東晉鹹和
六年
西元331年
海豐縣
東官郡

隋代
開皇元年至
仁壽四年
西元581年至604年
海豐縣
循州

大業元年
605年
海豐縣
龍川郡

唐代
唐武德五年
622年
海豐縣
循州
劃縣東部份地區設安陸縣
貞觀元年
627年
海豐縣
循州
撤銷安陸縣
並回海豐縣
天寶元年
742年
海豐縣
海豐郡
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雷鄉、興寧六縣
乾元元年
758年
海豐縣
廢海豐郡

五代南漢
南漢大寶元年
至顯德七年
958年至960年
海豐縣
禎州

北宋
北宋建隆元年至天禧三年
960年至1019年
海豐縣
禎州

天聖元年至
南宋祥興二年
1023年至1279年
海豐縣
惠州

元代
至元十七年至南宋祥興二年
1280年至1368年
海豐縣
惠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至崇禎十七年
1368年至1644年
海豐縣
惠州府
西元1524年
劃龍溪都與惠來合併設惠來縣
清代
順治元年至
宣統三年
1644年至1911年
海豐縣
惠州府
公園1731年劃
東部地區的吉康、石帆、廊坊
三都設陸豐縣
民國
民國三年至
民國九年
1914年至1920年
海豐縣
潮循道

民國十九年
1930年
海豐縣
東江綏靖委員公署

民國廿五年
1936年
海豐縣
廣東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
海豐縣
東江專員公署

1955年12月
海豐縣
惠陽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
海豐縣
汕頭專員公署

1983年9月
海豐縣
惠陽專署

1988年1月
海豐縣
汕尾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