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塔

海豐塔

海豐塔,史稱唐塔,原名大覺寺塔,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碑記為“尉遲敬德監建”,距今已1300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豐塔
  • 外文名稱:Hai feng tower
  • 文獻:《重修大覺寺寶塔》
  • 塔高:36米
簡介,文化,

簡介

原塔為八角密檐式磚石結構,青磚到頂,飛檐挑角,角系銅鈴,塔身13級,第一級南北各一門,其上每一級一南門,頂有相輪,全塔高約36米。
明代維修時,吏部尚書楊巍撰有《重修大覺寺寶塔》,並刻石豎碑。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元月地震,大覺寺塔裂;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五月地震,塔圯其半,1957年,因塔身破損嚴重,有倒塌之虞,報省批准,將地表以上塔身拆毀。
海豐塔海豐塔
1991年6月,濱州市無棣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海豐塔,同年7月12日破土動工,1992年9月竣工。
新建海豐塔,位置在唐塔舊址以北50米處。新塔為八角樓閣式,共13級,高42米。
塔身為框架式結構,中心及八個角共9根水泥柱,外表砌大青磚,既古樸典雅又堅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風貌,又在建築結構上有所創新。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先生為海豐塔親自寫下對聯“海裕無雙邑,豐余第一州”;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欣然揮毫題寫了“海豐塔”塔匾。

文化

海豐塔是無棣燦爛文化的象徵,有關她的傳說頗多。
流傳較廣的有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鋦塔,劉墉蜜棗戲何珅智修海豐塔等等。
其中最盛傳的當屬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傳說。
相傳,文殊菩薩在五台山講經說法,當時的五台山溝無泉水,山不披綠,天罕飛禽,地絕走獸,文殊菩薩生普救之心,便想借東海之水,消五台山之熱,讓荒山青青,溝澗溪泉,松木蔥蔥,花果芳香。
於是,文殊菩薩來至東海,向龍王借了“清涼石”,回五台山途中,路過古邑棣城,頓覺和風微拂,麗日映照,瀛瀛之州,百鳥圍翔,花香襲人,一種飄然入仙之感,遂落坐歇息。
心想:這裡雖不是名山大川,也是佛家之佳境勝地,何不將舍利子置於土中,以感念佛祖之恩德,領略這裡的秀麗風光。
隨之取捨利子觀音,口念咒語,風沙起處,將舍利子埋入地下。
唐朝貞觀年間,佛教盛傳,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說法傳到京都長安,唐太宗親派尉遲公為督辦,在無棣修建唐塔
有民諺曰“滄州獅子,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此亦被譽為冀魯三勝。
海豐塔海豐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