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的歷史悠久,以文物豐富而聞名於世,汕尾市縣城的城隍祖廟是其中之一。城隍作為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廟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中山路口“文化大革命”城隍廟遭受嚴重破壞面目全非。經近幾年來的重建修葺,如今煥然一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豐城隍廟
- 著名:以文物豐富而聞名於世
- 地點:汕尾市海豐縣城中山路口
- 時間: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
發展歷史,傳說,史籍記載,
發展歷史
海豐置縣於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縣之城池的興建曾數易其址。海豐最先的縣城是在城東的一里,土城,元至正末年廢。其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陳規任知縣,在城北(今彭湃醫院)築建城池,縱橫各40丈。24年後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任千戶所的馬貼木,奉都指揮花茂之命,重建新城。城高2丈,周圍396丈,雉堞781處,辟4門,上有敵樓;城外環以池,深寬各1丈。辟4門,就是整座城興建四大城門。城隍祖廟立於西門,謂一切皇旨、政令、旌表,俱由此門傳入,又曰迎恩門。
傳說
海豐縣城隍廟有許多的有趣傳說,海邑人士葉高標,在一次回鄉探親時,前來城隍廟祭拜,傳說城隍爺的帽子掉下來,就把自己一品官銜的帽子給城隍爺戴上,祭拜完畢要取回帽子時,卻脫不下來。葉高標認為這是城隍爺喜歡自己的帽子,就送給城隍爺用了。從此以後,歷代重修城隍廟,城隍爺的帽子一定要製成一品官銜,一直延襲至今。還有一個傳說,民國初年有一支稱“福軍營”的軍閥,路過海豐時,在城隍廟作為臨時駐地。營兵們在後殿**淋浴,這些士兵是曉肚痛不己。福軍營長詢問城內長者,方知營兵有失禮儀,即向城隍爺陪禮謝罪,營兵肚痛才逐漸消失。部隊離開海豐前,特製“澤及戒行”匾額掛在城隍廟中殿,現在的“澤及戒行”木匾是複製的。
據傳,古代擔任中原一縣的一位護城監察司,其為人剛直忠貞,敢於向邪惡壞風作無情的鬥爭。經他艱辛創業,把這個原來貪官污吏成行,盜竊猖獗,人心渙散,百姓生活朝難保夕的貧窮縣,一躍成為清政廉明,黎民安居樂業的富裕縣。遺憾的是好人不長命,這位監察司由於操勞超荷,染病於身,不幸英年與世長辭了。人民為弘揚其政績,將他有益於民的事例,一一表奏朝廷。皇帝念其有功於民眾,遂刺令封他為“城隍爺”。後人為紀念這位正直的清官,凡築有城池的地方,必建城隍祖廟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