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珠大戲院至廣州少兒圖書館之間的沿江路段地下,在廣州築新堤之前,珠江中有露出水面的紅砂岩,長約100多米、寬50多米。關於此石有一段美麗傳說:有異域商人到廣州贖回國寶摩尼珠,乘船回國至此水域時,寶珠突飛入江,入夜生輝,化珠為石,稱海珠石,又名海珠島。海珠石與浮丘石、海印石並稱羊城三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珠公園遺址
- 長:100多米
- 所在地區:海珠大戲院至廣州少兒圖書館之間
- 寬:50多米
海珠公園遺址
在海珠大戲院至廣州少兒圖書館之間的沿江路段地下,在廣州築新堤之前,珠江中有露出水面的紅砂岩,長約100多米、寬50多米。關於此石有一段美麗傳說:有異域商人到廣州贖回國寶摩尼珠,乘船回國至此水域時,寶珠突飛入江,入夜生輝,化珠為石,稱海珠石,又名海珠島。海珠石與浮丘石、海印石並稱羊城三石。
海珠島在南宋時,李昴英在島上慈變寺,後中舉,為官清廉,又曾勸止叛軍攻廣州城,保護百姓平安。後人以李昴英別文溪",在慈變寺.旁建文溪祠紀念。海珠島為歷代遊覽勝地,是羊城八景之一,宋代稱"珠江秋月"。明代稱"珠海晴瀾",清代稱"海珠夜月"。
清代在島上築有炮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軍占領此島,用長釘在紅棉樹作梯,窺視廣州城內的清軍布防情況。1917年,孫中山率領海軍南下廣州開展護法運動,海軍司令部設在海珠島。1918年2月2日,孫中山與莫榮新在海珠公園(海珠石小島)開會討論改組軍政府的辦法。在這種情勢下,孫中山表示“無異詞”。這是孫中山為了討袁護法的成功,而被動參加並迫不得已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協讓步的一次會議。26日,海軍總長程璧光在渡江靠近陸地碼頭時被刺殺亡,孫中山下令舉行國葬,並建銅像于海珠島的東端。1925年廣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園,1931年因擴建新堤,海珠島劃入填範圍,並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2000年,在敷設污水管的施工中,發現了一部份海珠石,有關部門已作了將來展示規劃。廣州許多名稱都與海珠石有關,如海珠橋、海珠大戲院、海珠路、海珠廣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