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灣鼠海豚(學名:Phocoena sinus)是鯨豚類中體型最小者,體格粗壯。背鰭顯著,似鯊魚鰭。頭部渾圓,幾乎沒有嘴喙。眼睛四周有深色眼圈。身上複雜且黯淡的灰色圖案,在某些光線下看起來接近橄欖色或黃褐色,觀察者們通常將這種印象概括描述為“深色”。由於分布範圍極窄,所以不太可能與其他品種混淆;但也少有野外的觀察記錄。
加灣鼠海豚常被稱作“科奇托”(Cochito),但這個名稱可能會造成混淆,因為當地的捕漁業者經常用這個名稱來泛指所有的小型鯨豚類動物。加灣鼠海豚天性害羞、退卻,通常驚鴻一瞥後,不復再現。除非它們被漁網纏繞並打撈上來之後才能看到。
加灣鼠海豚是加利福尼亞灣北部的特有物種,估計其數量不到300頭,它們很可能在2018年永遠消失。由於棲地範圍狹小,再加上容易被漁網困住,這些都是其致危的主要原因。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種群數量,保護措施,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成體嘴巴四周呈黑色。眼睛四周有深色眼圈。深色條紋從下巴延伸至胸鰭(有個體差異)。小而寬的胸鰭位於身體的淡色部位。背鰭前緣有小隆起(開始出現時為白色斑點),前緣外突。從比例上看背鰭顯得比其他鼠海豚高(形狀有個體差異)。背部的顏色呈中灰至暗灰色。腹部呈灰白色,有兩個“V”字形的淡色圖案指向尾部。尾乾腹面的顏色比腹部深。尾鰭末端略尖,中央凹刻明顯。
年幼者身體圖案與成年者相似,只是顏色較深。背鰭前緣有白色斑點。體型與成年者相似。
上、下頜每側各有枚單尖型齒。
成體平均長度:雄性134.9厘米,雌性140.6厘米。成體重30~55公斤。初生幼仔長0.6~0.7米。
棲息環境
棲息於深11~50米、距岸11~25公里,底部有淤泥和粘土的海域。尤其偏好高營養度的渾水。唯一一種生活在暖水區的鼠海豚,可適應較大的年度氣溫波動,適水溫度14~36℃(加利福尼亞灣的溫度範圍)。
生活習性
野外的觀察記錄稀少。加灣鼠海豚游泳、攝食的方式頗從容,但是生性非常害羞,而且會躲避任何船隻。會浮升水面呼吸,並以幾乎不興水波的緩慢方式向前翻轉,然後很快地消失于海面上。潛水時小尾鰭一直保留在水中。噴氣並不明顯,但是會發出類似港灣鼠海豚那般巨大、尖銳的呼吸聲。從未見過躍身擊浪。
通常1~3隻組群,也有8~10多隻的小群,此類小群可短暫聚合成鬆散大群。但獨棲仍是其主要活動方式。與別種鼠海豚一樣,加灣鼠海豚也利用聲納進行交流和導航。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的最北端。
繁殖方式
大致3~6齡性成熟,也可以體重判斷兩性成熟與否(Hohn et al. 1996)。加灣鼠海豚為明顯的季節性繁殖者。交配季在4月中旬至5月份。妊娠期大約10.6個月,於次年3月產仔。雌性不能每年排卵,故不能年年生育(Hohn et al. 1996)。每胎產仔1隻,授乳期不到1年。最長壽命21齡。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
加灣鼠海豚的最新種群數據來自1997年的舷側樣線法調查,估計有567(95% CI=177~1073)頭(Jaramillo-Legorreta et al. 1999)。種群豐度和漁獲率的有效數據顯示其種群數量處於持續的下滑中,即使按不切實際的樂觀估計,以95%置信區間(CI)計算,其種群上限也只有1,073頭;而據兩份來自漁港的捕撈死亡率統計,其種群下限僅39頭(Rojas-Bracho & Taylor 1999)。
保護措施
為阻止加灣鼠海豚的數量下降,2005年,墨西哥為它們設立了一個避難場所,禁止在該海域進行任何商業捕撈,同時加強了執法力度;並投資3000多萬美元來補償漁民,鼓勵他們換用其它方法捕魚(放棄刺網捕魚)。
另外,墨西哥也建立了一個國際科研團隊,來監測加灣鼠海豚的數量、繁殖率和棲息地。該團隊的成員都來自諸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捕鯨委員會、美國海洋哺乳動物委員會及挪威海洋研究所等權威保育機構。由於該動物的數量太少了,因此該團隊稱他們只有一個辦法:在海灣的上部區域,包括加灣鼠海豚避難所周圍的海域,禁止所有刺網捕魚行為。該禁令必須嚴格實施,即使對合法的撈蝦和捕魚也應如此,同時必須在海上和陸上部署更多的警察巡邏隊伍。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極危物種(CR),2008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