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沉積物界面是海洋與沉積物兩相交界的區域。
海洋-沉積物界面是海洋與沉積物兩相交界的區域。
海洋-沉積物界面是海洋與沉積物兩相交界的區域。。即厚度約10厘米的表層沉積物區。海洋與各種海底沉積物之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著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過程,包括液-固界面的交換-吸附過程、溶解-沉澱過程、絡合作用、氧化-還原過程...
《海洋沉積物--海水界面過程研究》是199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松。內容簡介 本文闡述了長江口表層沉積物及其酸可溶相和間隙水中Pb、Cu和Cd的分布,分析了它們與環境參數的關係,發現它們的多數與沉積物的粒度、有機質、氧化鐵和粘土礦物的含量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與Eh、pH也有一定的關係。間隙水和沉積...
海水-沉積物界面,海洋界面化學研究貫穿其全部過程。當然,這其中有界面熱力學和非平衡動態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化學動力學和穩定態膠體的凝聚和動力學過程,以及再懸浮變化規律,也是化學海洋學探討的課題。河口海洋地區與化學海洋學 由於社會經濟生活的繁榮,河口海洋地區成為化學海洋學關注的又一重要領域。據粗略估計,...
《太平洋中部海底水—沉積物界面地球化學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麗潔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經對HY4-871、881兩個航次取得的24個站位58個間隙水樣和58個沉積物樣及15個底採用電漿發射光譜和原子吸收方法進行化學分析,對海底水-沉積金屬元素變化和組合...
《中國近海沉積物--海水界面化學》是1997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宋金明。內容介紹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中國近海沉積物-海水界面化學的專著,是首次對中國近海沉積物-海水界 面化學的系統總結。全書共分7章,首先簡要概述了中國近海的概況,特別是中國近海沉積物分布概況,並介紹了海洋沉積物-海水...
《沉積物-海水界面氧與pH兩維分布的雙螢光感測技術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於新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沉積物的表層成岩作用和物質輸送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重要作用,底棲生物擾動和生理活動加速了孔隙水與上覆水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改變了沉積物-海水界面營養鹽、金屬元素及有機物...
《沉積物-海水界面污染物通量監測裝置研究》是王項南、麻常雷於2013年8月14日編制的科技報告。內容摘要 本研究開展的海洋沉積物-水界面污染物通量自動採樣和監測技術研究,針對目前海洋沉積物-水界面污染物通量監測的實際需求,研製出一種連續時間序列現場原位自動採樣和監測裝置,極大地提高了所采水樣的真實性和所...
水-沉積物界面通量觀測儀是一種用於地球科學、測繪科學技術領域的海洋儀器,於2018年3月31日啟用。技術指標 4個高速16 bit通道,內部取樣頻率為10 kHz;可以同時測量氧氣通量、硫化氫通量、溫度通量和電導率通量4個指標;信號放大系統噪音為≤50 fA;放大器信號解析度:0.05 pA;信號放大系統回響時間為T90%≤40 ms...
海洋地球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通過研究與碳相關的物質來揭示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功能與演化。海洋有機地球化學隨著海洋有機化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已作為一門新崛起的學科而發揮其作用。研究內容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主要從事:①研究海洋有機物的來源和組成,主要是海洋輸入源界面,海-陸、海-空和海洋-沉積物界...
曹曉燕,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沉積物界面化學、套用物理化學。人物經歷 1992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95和1998年分別獲南開大學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00年7月~2001年7月赴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一年,2002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2004...
其中包括均相反應和由大量沉積物引起的多相反應。當微量元素進入海洋時,這些反應會改變其濃度和存在狀態,並出現吸附、解吸、絮凝、沉澱等現象,以及生物同化和碎屑的形成等作用。這些反應與大洋水體發生的反應相同,只是海-陸界面上較為劇烈。研究這些反應及其時空變化,能夠估計海洋輸入物質情況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
心灘沉積物中的層理髮育,常見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層理的底界面常為明顯的沖刷面,並有礫石分布。天然堤與決口扇沉積 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由於河水變淺、流速驟減,河水所攜帶的大量懸浮物質,很快在岸邊沉積下來,形成天然堤。天然堤主要發育在蛇曲河流中,沉積物為粉砂和泥,兩者常呈互層。決口扇是洪水衝決天然堤...
心灘沉積物中的層理髮育,常見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層理的底界面常為明顯的沖刷面,並有礫石分布。3、天然堤與決口扇沉積: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由於河水變淺、流速驟減,河水所攜帶的大量懸浮物質,很快在岸邊沉積下來,形成天然堤。天然堤主要發育在蛇曲河流中,沉積物為粉砂和泥,兩者常呈互層。決口扇是洪水衝決...
在海-河界面上,兩種最主要的天然水發生化學和物理的作用。同時,又是物質與淡水、苦鹹水和海水的一系列可溶組分發生相互作用的水環境,固體與水溶液之間的交換,決定了由陸地排放到海洋的化學組分的特性。在海-河界面上主要研究一些物質遷移、轉化的過程和輸入通量。這些物質包括矽、氮、磷、鎂、鈣、鐵、錳、氟...
海洋界面作用 海洋界面作用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海洋界面上發生的吸附、催化、物質交換和遷移、擴散、聚沉、起泡、乳化等作用。出處 《海洋科技名詞》。
在海水和沉積物的界面上,由於海底風化作用(海解作用)而溶于海水中的物質和陸源輸入的溶解物質,通過化學沉澱而析出各種水成礦物。儲量極高的錳結核,就是鐵、錳等金屬離子經過漫長的化學作用而形成的這種海洋自生礦物。概念 海解作用是指顆粒剛剛沉積于海底,直至它被新的沉積物埋藏復蓋之前,與底層海水之間的一...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分布及其變化,都受其來源和海洋環境中各種過程的影響。這些過程稱為控制過程,包括各種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地質過程和人類活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生物過程、吸附過程、海-氣交換過程、熱液過程、海水-沉積物界面交換過程等。生物過程 海洋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都取自海水,...
因此, CCD猶似海底雪線,是海底沉積物最重要的相界面。有時把這一深度的連線稱做碳酸鹽補償線(CCL)或碳酸鹽補償面(CCS)簡稱碳酸鹽線。至於碳酸鹽溶躍面,是指海洋中碳酸鹽物質發生急劇溶解的深度帶,也就是海底沉積物中鈣質殼保存完好與遭受溶蝕破壞之間的分界面,其位置一般在 CCD之上,或大體相同的深度上。由...
因此,CCD猶似海底雪線,是海底沉積物最重要的相界面。有時把這一深度的連線稱做碳酸鹽補償線(CCL)或碳酸鹽補償面(CCS)簡稱碳酸鹽線。至於碳酸鹽溶躍面,是指海洋中碳酸鹽物質發生急劇溶解的深度帶,也就是海底沉積物中鈣質殼保存完好與遭受溶蝕破壞之間的分界面,其位置一般在CCD之上,或大體相同的深度上。由...
海底模擬反射層,簡稱BSR,代表含氣水合物(氣水合物在海洋環境中是穩定的)的沉積物與下伏不含氣水合物之間的聲反射界面。水合物沉積層的底界反射 70年代初英國地調所科學家在美國東海岸大陸邊緣所進行的地震探測中發現了"似海底反射層"(Bottom Simulating,Reflector,英文稱 BSR)。BSR (海底模擬反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