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鑽孔生物
- 外文名:marine boring organisms
- 分布:世界各海域
- 生活習性:海生生物
研究簡史,種類組成,分類介紹,船蛆科,海科,甲殼類,防除方法,
研究簡史
在海洋中,鑽孔生物對人類的危害很大,如船蛆(Teredo) 會嚴重破壞木船和海洋中其他木竹設施。所以,遠在使用木筏和小船過海的時代,人類就對它們有所認識。但真正的科學研究,是從1730年荷蘭木質堤岸遭受船蛆的破壞以後開始的。1733年,G.塞利烏斯首先確定了船蛆屬於軟體動物,報告了種類,並提出用煤焦油防除的方法。1913年左右,由於船蛆進入舊金山海灣港口,幾年時間便造成空前的破壞,損失2500萬美元。這又進一步促進了對船蛆的研究。甲殼類中的蛀木水虱(Limnoria)也是海港、碼頭木質建築的破壞者。據美國C.E.萊恩估計:每年由於蛀木水虱的破壞所遭受的損失達數百萬美元。因此,對它們的種類、分布、鑽木習性、營養生理等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種類組成
鑽孔生物包括海藻、海綿動物、苔蘚運物、環節動物的多毛類、軟體動物的雙殼類、節足動物的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的一些種類,其中以雙殼類和甲殼類最為重要,危害也最大。海綿類中的穿貝海綿(Cliona)、多毛類中的某些才女蟲(Polydora)和一些苔蘚動物,常穿鑿扇貝、牡蠣、珠母貝等經濟貝類,使其生長受到影響。棘皮動物中的球海膽(Stronyloc-entrotus) 等能用堅硬的棘穿鑿珊瑚礁等。軟體動物中的住石蛤(Petricola)、 鑽岩蛤(Saxicava)、石蟶(Lithophaa)、開腹蛤 (Gastrochaena)以及海科(Pholadidae)中的許多種類都能穿鑿岩石、珊瑚礁和貝殼等,對岩石堤岸、珊瑚礁和經濟貝類的養殖有危害。海、石蟶穿入貝殼穴居,但不以所穿鑿的對象為餌料;船蛆科(Teredinidae)除灘棲船蛆 (Kuphus)以外的種類和甲殼類的蛀木水虱、 團水虱(Sphaeroma)、跳水虱(Chelura)等都穿鑿木材,並以木材為餌料。
分類介紹
船蛆科
海洋鑽孔生物中研究最多的生物。它們屬於軟體動物的雙殼類,約有60多種,中國沿海已發現10多種。由於長期地鑽在木、竹中生活,船蛆的貝殼已很退化,僅剩下很小一部分包裹在身體前面,成為鑽洞的工具。船蛆有一個柔軟而細長、形似蛆蟲的身體,身體末端有兩個細長的管子(進水管和出水管);在水管的基部,有一對其他雙殼類動物所沒有的石灰質的鎧。船蛆在正常情況下活動時,鎧回縮體內,水管伸到木穴外,海水和一些微生物、有機碎屑由進水管流進體內,而排泄物、生殖產物則經出水管排出體外。船蛆一旦受到敵害威脅、驚擾或感到外界環境不適時,水管便立即回縮,鎧伸出體外,並堵塞洞口,以自衛(見圖[各種鎧的船蛆]各種鎧的船蛆)。
一些學者認為船蛆用化學方法鑽木,即由足部分泌出一種物質將木材溶解後鑽入;有的學者認為船蛆用機械方法鑽木,即以足為支點,用帶有齒的貝殼左右旋轉,摩擦木材,將木材銼下而鑽入。船蛆貝殼表面生有細密的齒紋,與木材被鑿的紋路相一致,是機械方法鑽木的一個有力證據,但並不排除船蛆兼用化學方法分解木材。
船蛆是濾食性的動物,以和有機碎屑為食料,但也吃木材。船蛆穿鑿木材的深度可達20~30厘米,有的種類可達 1米,而且常常密集。船蛆的幼體營浮游生活,幼體在海水中散布尋找適宜的基底(質),附著後鑽入木材。船蛆鑽入木材後生長很快,大量的鑽入破壞了木材結構,使船隻或構築物解體破損,常造成很大損失。一塊長12厘米、寬 9厘米的木材,在青島夏季放入海中一個月,就鑽入上千條船蛆。
海科
屬於雙殼類,如生長在中國塘沽新港防波堤的石灰石上的吉村馬特海(Martesia yoshimurai),在一塊約1000立方厘米的石塊中曾找到 108個個體。除鑽石的種類外,也有鑽木的種類。馬特海(Martesiastriata)廣泛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危害程度有時比船蛆還嚴重;食木海(Xylophaa)生活於水下35~3000米,不但鑽木材,偶然也鑽入海底電纜、塑膠或其他海洋中的物體。
甲殼類
蛀木水虱、團水虱、跳水虱等,常著生於港灣和碼頭的木樁、護木以及其他木質設施上,終生在木材表層穿鑿。它們同船蛀內外夾攻,使木材很快壞損。蛀木水虱已知有20餘種,其中有7種以海藻為食,其餘均鑽食木材。試驗也證明蛀木水虱以木材為主要食料,但木材能否滿足蛀木水虱的需要尚未肯定。
防除方法
一般用煤焦油壓入木材的方法防除鑽孔生物的破壞,此法已使用一百多年,有一定效果。塗刷防污漆對鑽孔生物也有防除的效果。但油漆脫落後仍不免受害。中國民間用火燻烤船底或用鐵鍋碎片釘入船底等辦法,對防除船蛆也有成效。20世紀50年代末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經過研究提出“56防治船蛆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防除船蛆的問題。
海一般只鑽石灰岩,對堅硬的花崗岩很少鑽入,所以在建港、築堤時應避免使用石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