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學 : 水的結構與水圈的化學》是197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R.A.霍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化學 : 水的結構與水圈的化學
- 作者:(美)R.A.霍恩
- 出版時間:1976年
- 出版社:科學文庫
- 書號:1303140
《海洋化學 : 水的結構與水圈的化學》是197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R.A.霍恩。
《海洋化學 : 水的結構與水圈的化學》是197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R.A.霍恩。內容簡介本書試用物理化學原理,比較定量地探討海洋中各種化學問題,以揭示海洋中化學過程的實質,克服過去化學海洋學單純定性描述...
海洋地球化學是研究海洋中化學物質的含量、分布、形態、轉移和通量的學科。它是地球化學中以海洋為主體的一個分支,也是化學海洋學的主體。研究簡史 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各種化學元素含量的分布。初期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克拉克和挪威的戈德施米特等。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布魯耶維奇、維諾...
它們在海洋物質的遷移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除懸浮顆粒本身的機械搬運外,水中的沉澱析出,懸浮物的分解或溶解,顆粒的絮凝,尤其是這些微小顆粒表面對海水中的化學組分的吸附,顆粒結構的轉化等過程,大部分在固態顆粒的表面進行,屬於微小尺度的表面化學問題(見海水中的懸浮物)。當懸浮顆粒沉降到海底時,就逐漸形成...
海洋,地球科學名詞,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
反過來,海水的運動狀況也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化學環境有關。這就是海洋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的具體表現。第四,大洋地殼作為全球地殼的一個結構單元,具有不同於大陸地殼的一系列特點。陸殼較輕、較厚,比較古老;洋殼較重、較薄(缺失花崗岩層),相對年輕。在地殼的均衡作用下,陸殼質輕而浮起,洋殼質重而深陷。地球...
這些作用使地球普遍升溫,造成了熔融,地球便在此全球性的熱事件中,並在重力作用之下,分化為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層狀結構。這一過程既決定著岩石圈的演化歷史,也影響著大氣圈、水圈以及生物圈的生成與演化。起源演化 海水起源與演化在地球歷史的早期,大氣圈與水圈密不可分,當時的水分呈氣態(蒸氣)混於原始大氣...
反過來,海水的運動狀況也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化學環境有關。這就是海洋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的具體表現。大洋地殼作為全球地殼的一個結構單元,具有不同於大陸地殼的一系列特點。陸殼較輕、較厚,比較古老;洋殼較重、較薄(缺失花崗岩層),相對年輕。在地殼的均衡作用下,陸殼質輕而浮起,洋殼質重而深陷。地球之所以...
化學元素與生態環境所呈現的耦合行為對於形成生物與環境的特定關係至關重要,這種耦合行為可由原子結構和化學鍵理論進行預測。通過熱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絡合物化學及量子化學來研究這種耦合現象,必將是未來生物地球化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體現為闡明生物過程作用下化學物質遷移轉化與生物種群的耦合關係。(4)海洋生物...
1985年1月,美、英、法、德等國拉開了“大洋鑽探”的序幕。“大洋鑽探”計畫主要從兩方面展開研究:一是研究地殼與地幔的成分、結構和動態;二是研究地球環境,即水圈、冰圈、氣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海洋遙感技術 海洋遙感技術,主要包括以光、電等信息載體和以聲波為信息載體的兩大遙感技術。海洋聲學遙感技術是探測...
同位素地質溫度計測定的是地質體中同位素平衡的建立和“凍結”時的溫度。由於同位素交換反應是等體積分子置換,並不引起晶體結構本身的變化,因而同位素地質測溫不受壓力變化的影響,無需考慮壓力校正。同位素交換反應的平衡分餾係數α是溫度的函式,α和溫度T之間關係的確定,既可從理論上計算,也可實驗測定,但兩者往往...
本書可用作海洋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書,並可供相關的研究者參考之用。目錄 第1章 地球的圈層結構與元素豐度 1.1 地球的圈層結構 1.1.1 大氣圈 1.1.2 水圈 1.1.3 生物圈 1.1.4 岩石圈 1.2 海洋 1.2.1 大洋、大詳水團與大洋環流 1.2.2 邊緣海、陸問海和內陸海 1.2.3 海底地形 1.2....
海洋沉積環陸分帶性 海底構造 現代海洋是怎么形成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地殼運動 陸殼與洋殼 大洋底部的構成——海洋岩石圈 雙變質帶 蛇綠岩套 環太平洋地震帶 海嶺地震帶 洋殼的重力異常 地殼均衡論 洋底地磁異常 海底通訊的橋樑——地殼內的“逆電離層 大陸架的結構 大陸架的起源 島弧海溝體系 海溝的形成 海底...
4.6.5 全球海洋沉積物的厚度 111 4.7 海洋沉積資源 112 4.7.1 能源資源 112 4.7.2 其他資源 114 基本概念回顧 116 第5章 水和海水 118 5.1 為什麼水具有如此特殊的化學性質? 119 5.1.1 原子結構 119 5.1.2 水分子 120 5.2 水還具有哪些重要的性質? 122 5.2.1 水的熱力學性質 122 5....
分子構成: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形成V字型結構。常溫常壓下,氣態自由水分子氫氧鍵的鍵長為0.9527×10米,兩個氫氧鍵之間的夾角為104.52°。水具有以下化學性質:1. 穩定性:在2000℃以上才開始分解。水的電離:純水中存在下列電離平衡:H₂O⇌H⁺+OH⁻或H₂O+H₂O⇌H...
第一節 陸地表面水的組成與結構 第二節 流域產流與匯流 第三節 河流的水情 第四節 河水的運動 第五節 冰川運動與補給 第六節 湖水的運動與調蓄 第七節 徑流向海匯集及其效應 第四章 海洋的結構與海水的運動 第一節 海洋的組成與結構 第二節 波浪 第六章 人類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 第一節 人類活動的水文...
結構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分子構型與組成的相互關係以及結構和各種運動的相互影響的化學分支學科。它又是闡述物質的微觀結構與其巨觀性能的相互關係的基礎學科。結構化學不但與其他化學學科聯繫密切,而且與生物科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和醫藥學等各學科的研究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對於化學來說,原子...
2)大氣的結構:大氣的上界:物理上界——1200km;著眼於大氣密度,約2000-3000km。大氣的垂直分層:觀測證明,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是有顯著差異的。根據溫度、成分等物理性質,同時考慮到大氣的垂直運動等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1)對流層:範圍:~對流層頂(對流層頂高度的緯度、季節變化)主要特徵:...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夠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狀態,這一現象稱為生物圈的穩態。首先,從能量角度來看,源源不斷的太陽能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轉的動力。太陽能轉變為生物能夠利用的化學能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實現的。這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能量基礎。第二,從物質方面來看,大氣圈、水圈和岩石...
... (16)1.6.1電子結構、周期表和原子的性質... (16)1.6.2化學鍵的類型... (17)1. 7水的結構... (17)1 . 7 . 1 水...
3.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1.水底區 (1)沿岸帶(littoralzone)由水邊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長的下限。這一帶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為6~8m。(2)亞沿岸帶(sublittoralzone)沿岸帶和深底帶的過渡區,一般沒有大型植物生長。有些湖泊這一帶為貝殼所堆積。(3)深底帶(profoundalzone)深底帶...
利用這些技術展開的研究表明,海洋中DOC的範圍從非常活性到非常惰性均有分布。活性DOC主要由海洋生物產生並在表層海洋中消耗,由糖、蛋白質和其他易於被海洋細菌利用的化合物組成。惰性DOC均勻分布在整個水體中,由高分子量和結構複雜的化合物組成,例如木質素、花粉或腐殖酸。海洋生物難以利用這些化合物。因此,上層水體...
地球表層系統(the earth surface system),地質學專業術語,是由岩土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是人類圈與地相互作用的複合物質系統,是地球圈層結構中的特定部分,與周圍的地球圈層其他部分存在物質能量交換關係,是一個開放的複雜次級巨系統。基本組成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
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係密切、環環相扣。研究對象 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① 地球的結構:層圈狀(slide);②地球的構造:指地球各個部分之間關係及其它們的分布規律及演化。如大氣圈、水圈...
地球表層系統(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是由岩土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是人類圈與地球相互作用的複合物質系統,是地球圈層結構中的特定部分,與周圍的地球圈層其他部分存在物質能量交換關係,是一個開放的複雜次級巨系統。基本組成 地球表層系統是相對於地球內圈而言的組成部分...
第二章 水圈化學基礎 2.1水圈的概念 2.2水的循環 2.3作為分子的水 2.3.1水的同位素組成 2.3.2水分子的結構 2.3.3水的異常特性及與分子結構的關係 2.4作為溶液的天然水 2.5陸地水溶質起源 2.6海洋水溶質起源 2.6.1 關於海水溶質組成形成的假說 2.6.2現代海洋溶質組成的化學平衡模型 ...
地殼(Earth Crust),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質結構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矽、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稱為花崗岩層,亦有人稱之為“矽鋁層”。此層在海洋...
水循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質循環之一,它實現了地球系統水量、能量和地球生物化學物質的遷移和轉換、構成了全球性的連續有序的動態大系統。水循環聯繫著海陸兩大系統,塑造著地表形態,制約著地球生態環境的平衡和協調,不斷提供再生的淡水資源。因此,水循環對於地球表層結構的演變和人類可持續發展都意義重大。1,水...
從以上學科體系結構對比分析來看,水科學應該是一個跨多個學科門類的學科。比如,(1)研究水的物理化學特徵、數學物理方程、數值分析、水文地理特徵等內容,應該是理學範疇;(2)研究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配置與調度、水資源工程規劃等內容屬於水利工程學科,是工學範疇;(3)研究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節水...
地球化學分析及其鏈狀結構揭示了當今11個熱點地區中的10個可能深深地紮根於地幔中。Torsvik與同事發現同樣數量的熱點地區所處位置在熔岩堆之上或其附近。25個大火成岩省中的23個在熔岩堆邊緣處噴發。德國美因茨市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名譽地球化學家Albrecht Hofmann說:“這是一個強有力的地理學聯繫,兩...
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基本特點 在地表上各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及其結構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各處的自然環境也就不同。低緯度地區每年接受的太陽能比高緯度地區多,形成熱帶環境,高緯度地區形成寒帶環境。雨量豐沛的地區形成濕潤的森林環境;雨量稀少的地區形成乾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