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法

海法

海法(英語:Haifa),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特拉維夫,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城市。該市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人(2006年6月),都市區人口達到1039000人。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海法是”美麗的海岸“之意,在十九世紀末,大馬士革與海法之間的鐵路便已鋪設完成,而當猶太人移民到海法之後,海法便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名稱,氣候,歷史,經濟,宗教,政治,體育,

簡介

海法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該市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28萬人(2011年),都市區人口達到1,039,000人。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有管道輸油至該港出海。1930年港口擴建,現已成為巴勒斯坦地區最大海港。有鐵路和公路與內地相通。市區可分為阿拉伯人主要居住的幾個區和猶太人集中居住的赫茨爾大街。
海法
海法擁有許多大學,包括海法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
海法的名字,出現於三世紀,據說此名與希伯萊文的hof yafe有關,意思是「美麗的海岸」。這裡也是巴勒斯坦北部重要海港,工商業中心。瀕地中海海法灣南岸。港寬水深,為天然良港。氣候溫和宜人,為地中海東岸著名的旅遊勝地。人口約22.6萬(1982)。工業主要有石油煉製、製藥、化肥、塑膠、橡膠製品、軍火、造船、汽車裝配、電器製造、無線電、電纜、建築材料、紡織、食品等部門。商業興盛,是巴勒斯坦農礦產品的主要集散地和重要港口。
海法海法

地理

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占地六十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六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氣溫為攝氏十二度。雨季為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從地理形勢來看,海法是延伸自卡梅爾山(Mt. Carmel)的山麓,突伸于海中的城鎮,而城鎮的市中心是從港灣的商業區開始,到卡梅爾山麓為止。在卡梅爾山麓上,遍布綠地庭園的住宅。
海法本身,也曾有過戰爭頻仍的過去。十字軍稱此城是Caife, Cayfe,有時則稱Caiphas,是否意味?這城市與耶穌年代耶路撒冷的著名教士Caiaphas有關?海法也曾經是個重要的阿拉伯人城鎮,可是在十二世紀時,被十字軍所毀滅,而附近的亞柯(Akko)港口乘時而起。到奧圖曼帝國征服巴勒斯坦的時候,海法已成為一個毫無重要性的漁村。
海法海法
海法在近代的復活,原因有二。其一,是一九零五年興建了大馬士革與麥地拿(Medinal)之間的鐵路;其二,是在英國管治期間,海法成為了可泊大輪船的深海海港,更成為了海軍基地和石油總站。
今日的海法,已和特拉維夫一樣,控制著以色列的工商業和貿易的命脈。而其中的「偷渡史料及海軍博物館」(Clandestine Immigration and Naval Museum),除了展出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海軍的成長曆程之外,更有英國管治期間猶太難民返回故土的艱辛活動。

名稱

還有人相信海法的地名得名於單詞(拉丁化:hai-po,意為住在這裡),認為上帝就住在這座城市。 海法名稱的起源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起源於希伯萊語辭彙(拉丁化:hof海法,意為海灘) (拉丁化:hof yafe,意為美麗的海灘);也有可能起源於希伯萊語動詞 (拉丁化:hafo,意為掩蓋或掩藏)。中世紀的基督徒朝聖者以及後來的十字軍將該城稱為Caiphas或Caifa,基督徒相信這個名稱來源於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大祭司該亞法,或彼得 阿拉伯語 名字磯法 。此外,Sycaminon或Sykaminos(意為“野草莓”)的名稱也很常用。

氣候

海法氣候海法的氣候類型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氣溫為攝氏12度,冰雪罕見,但是有時清晨氣溫會下降至6攝氏度左右。雨季自每年10月份至來年4月份共半年時間。

歷史

海法首現於公元3世紀的塔木德文獻,是當時羅馬帝國管轄下的一個猶太人小鎮Shikmona,當時這一地區主要的猶太城鎮,為猶太教祭司祭袍上以弗得兩條肩帶上的金線,藍色、紫色、朱紅色線進行染色。Shikmona的考古遺址位於今天Bat Galim社區的西南。拜占庭帝國對該市的統治一直持續到7世紀。公元7世紀,該城為波斯薩珊王朝攻破,其後又為阿拉伯人所管治。1100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與當時的猶太人和穆斯林激戰後,十字軍占領海法,成為加利利公國的一部分。但在1265年,穆斯林馬木魯克再一次攻占海法。此時,海法已變成頹門敗瓦,了無人煙。
1899年前的海法與迦密山1899年前的海法與迦密山
1761年,當時統治阿克和加利利的阿拉伯貝都因統治者DaherEl-Omar摧毀該城,並在新址重建,環以薄薄的城牆,這就是今日海法的前身。自從1775年El-Omar死後,海法一直在奧斯曼帝國的管治之下,其間只有兩個短暫的例外:1799年,拿破崙攻占海法,但未能進一步攻占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於同年撤離;從1831年到1840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但在1840年撤離。在埃及占領時期,海法的交通、人口和重要性都有所發展,由於阿克因一連串戰役和戰爭而衰落下來。隨著1868年Temple Society成員的到來,定居在城市附近的現代化社區,海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個社區稱為GermanColony。他們對城市的工商業貢獻很大,在海法的現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紀初,由於建立了漢志鐵路和等設施,海法形成工業港口城市。隨著市政的完善,人口亦不斷增長。當時海法區大約有2萬人口,其中82%是阿拉伯穆斯林,14%是阿拉伯基督徒,4%是猶太人。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猶太人穩步增長。到1945年,穆斯林占人口的38%,基督徒占13%,猶太人占47%。
阿拉伯基督徒墓地阿拉伯基督徒墓地
1918年,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在1920年至1948年之間,海法成為當時英屬巴勒斯坦的一部份。英國將海法規劃為其中東石油管線的終點,開始大力興建煉油設施,並擴建港口,令當地環境受到破壞。1947年12月30日,猶太人好戰集團伊爾根成員向在煉油廠門外等候建築工作的阿拉伯人扔了2枚炸彈,造成6人喪生、42人受傷,接著2000名阿拉伯職工暴動,殺死了39名猶太雇員,史稱海法煉油廠屠殺。
1948年,以色列成立,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案,海法歸屬以色列管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5000餘名以色列士兵在卡梅里旅的帶領下,於1948年4月23日攻占海法。大約8萬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此前後逃離了海法地區。

經濟

海法北部為該市的工業地區,擁有以色列兩大煉油廠之一(另一座位於亞實突),每年能夠加工900萬噸原油(6600萬桶)。此外,海法地區還有各種石化工業。6千6百萬噸;其中在1930年代所建76米高的2座冷卻塔,長期以來已經成為海法的市標。
Matam科技工業中心位於海法的南部入口處,是以色列最大、最早的工業園區,很多本國及國際的高技術公司如英特爾、微軟、谷歌、菲利普及IBM等均在此設有分公司,進行生產與研發。
另外,海法港是以色列最繁忙的客運港口,亦是最大的貨運港口之一,不過受到了亞實突港的挑戰。

宗教

海法擁有數目可觀的猶太人阿拉伯穆斯林基督徒德魯茲人巴哈伊教徒,這些團體和平共存。

政治

過去,海法的碼頭和工業區使得該市成為以色列工黨牢固的陣地,因其傾向於社會主義,得到了“紅色海法”的綽號,這段歷史也使得海法成了唯一在安息日公共運輸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

體育

海法共有8隊職業足球隊伍,他們分別是:馬卡比海法(甲組)、夏普爾海法(甲組)、比塔爾海法、Akhva Haifa、Spartak Haifa、Neve Yosef、Bnei Kababir、 Neve Shaanan。
馬卡比海法是以色列聯賽其中一隊最成功的隊伍,曾贏得9次冠軍。
除此以外,海法亦有籃球、排球、網球及手球隊伍。Kiryat Eliezer為海法最大的球場,有座位14,000。另外,一座新的球場在興建中,能坐30,00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