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文化

海康文化

海康文化,即“雷州文化”,素稱“天南重地文化”,與雷州歷史的淵源存在深刻的地緣關係,是“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交匯地衍生的另一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積澱厚重的獨特文化的集合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康文化
文化特色,海康地址,海康博物館,

文化特色

(一)海康文化,是歷史名城文化:
1.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行列。
2.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有人類繁衍生息。
3.先秦-越楚範圍。史載:前355年,楚滅越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
4.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清末,幾乎為縣、州、郡、道、府治級行政設定。
(二)、海康文化,是歷史遺蹟文化:
1.紅土地文化,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
2.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
3.真武堂、韶山古戲台、東嶺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處為地市級。
4.雷州博物館收藏文物數量檔次,均居海南省縣級博物館之首。
5.改革以來,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
6.以文物為依託,結合雷城自然景觀,建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
(三)、海康文化,是歷史名人文化:
1.名吏文化
a.“九耳呈祥”-唐陳文玉(雷祖),先後任東雷刺史,太宗詔:“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
b.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璸,為官清廉,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今台灣仍傳“陳璸放犯”。
c.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陳昌齊(字觀樓),其“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哲言。
d.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海康,出22名進士。
2.賢臣名將文化
a.兩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銜命維護統一,師屯雷州庇護,雷人築“伏波祠”。
b.唐名宦李邕、宋名臣寇準、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帶來中原文化。
(四)、海康文化,是物質遺產文化:
a.“舊雷陽八景”:西湖翠擁、雁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
b.新景: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
c.三元古塔:極目良田,莽蒼海濤,天水消塊壘,天地造神工。
d.文天祥譽雷民“敬賢如師”---建:十賢祠、蘇公亭、寇公亭、真武堂。
(五)、海康文化,是民俗歌劇文化:
a.元宵佳節,城鄉飄色游。
b.陽春儺舞(走成倀)、散花舞(兩古舞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c.古樸雷州歌、三百年雷劇。
(六)、海康文化,是物產飲食文化:
香艷嶼米、鮮帝魚蝦、瑩雪白糖、圓渾南珠、壯碩牛羊、奇斗花卉、美嶺南果,大塊朵頤、回味悠久、雷州小吃---葉搭餅子、嘉嶺白餅、烏石甜糟、英利燒豬、客路白切。
(七)、海康文化,是名家文化。
陳喬森(1835-1905),男,晚清書畫家,“雷州才子”,人稱“嶺南才子”。原籍遂溪縣,同治初,遷居雷州府。鹹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任戶部主事,官至中憲大夫。能書擅畫,山水仿道濟,頗有粗頭亂服、蒼莽自喜之致。尤善作蘆蟹。至於花鳥人物,興之所至,也不乏佳作。陳喬森做官後,毅然回鄉,雷陽書院掌教30年。桃李盈門,夙志難酬,詩畫自娛,留世有《海客詩文雜存》10卷。

海康地址

位於廣東省南部。始建於戰國,西漢始為縣、郡、州、道、府治。有雷祖祠、三元塔、真武堂、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至唐代窯址、漢代至元代古墓葬等文物古蹟。許多清代民居保存完好。

海康博物館

海康縣博物館雷市博物館原是海康縣博物館,是1983年成立的。那時各方幹部、退休教師組成普查隊,自帶被鋪,騎腳踏車,爬山涉水,歷時1年9個月,行程5000公里,走遍全縣21個鄉鎮,300個自然林的山山水水,終於發現古遺址一批,其中新石器時期遺址7處,古窯址61處,發現漢至明代石墓800多座,古建築一批,收集文物2000多件。還寫出《海康縣文物志》初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