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扇

海底扇

海底扇,又稱海底濁積扇,是指大陸斜坡底與盆地平原之間由重力流再搬運和沉積作用形成的錐狀或扇狀堆積體。海底濁積扇的表面由水道、堤和水道間等沉積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底扇
  • 發育於:大陸坡麓,
  • 展布於:展布于海底峽谷前緣
  • 亦稱:深海扇
結構,類型,形成,

結構

海底扇可分為4個單元:①上部扇帶,其剖面呈上凹形,坡度陡達1/100,表面有一條具天然堤的深切的溝谷。②中部扇帶,剖面呈上凸形,坡度較緩(1/500),為放射形海底扇沉積最厚的鼓起部分,亦稱疊覆扇。海底谷彎曲,汊道眾多,天然堤發育較差。③下部扇帶,其剖面呈上凹形,坡度更緩(1/1000),表面光滑而微有起伏,發育了許多辮狀寬淺的谷系。④末端扇緣,為扇的外部與深海平原交接處,表面平整,被一些窄小的緩斜溝谷所穿切。

類型

海底扇有多種沉積類型:①碎屑流堆積,為雜亂、分選差的砂和礫,見於峽谷出口和上部扇帶的谷中;②液化流或粒屑流堆積,為分選較好,有少量雜基的砂和礫,主要見於上部扇帶的谷中;③濁流層序底部的A層和B層,是從高流態濁流中沉積下來的,發育於中部和下部扇帶的谷中;④濁流層序的C層和D層,是從低流態濁流中沉積下來的,發育於扇谷內部和扇谷外側(包括天然堤);⑤半遠洋沉積,為陸源泥和粉砂,以及生物源物質,主要由低密度濁流、雲霧狀層、等深線流等懸浮機制搬運,分布在扇谷間、下部扇帶和扇緣。總的看來,扇谷內沉積物粒度較粗,扇谷間沉積物粒度較細;順坡而下,碎屑物的最大粒徑、砂的含量及濁流底部層序的厚度均逐漸減小。泥和粉砂質泥以夾層形式見於所有環境,但隨著遠離扇谷及往外緣方向,泥層愈廣、愈厚。海底扇沉積物中常含有植物和淺水生物的殘骸,濁流是最主要的搬運和沉積營力。

形成

濁流流經上部扇帶的谷道,有時可溢出天然堤發生沉積。至中部扇帶,濁流四散,流速降低便發生大規模的沉積。之後,一些細粒物質可被漫流攜至下部扇帶和扇緣沉積下來。在舊的扇谷被堵塞時,強烈的濁流可使原先的天然堤潰決,形成新的具有天然堤的扇谷和新的疊覆扇。在此過程中,小型扇谷汊道更頻繁地發生遷移,老的谷道被廢棄,形成新的谷道,海底扇逐漸向上和向海加積,最終形成較均一的半圓錐形沉積體。海底扇是世界大洋中最龐大的陸源沉積體。一個中等大小的海底扇,沉積厚度約0.5~3公里。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扇──孟加拉深海扇,長達2000多公里,寬1000公里,最大厚度達12公里以上,沉積物體積約 500萬立方公里。其沉積物由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提供,由濁流經海底峽谷輸入海底扇。這兩條河流輸入海洋的沉積物數量高達22億噸/年,在全世界河流中首屈一指。孟加拉深海扇有曲流和辮狀的扇谷網路,扇谷規模巨大,內部構造複雜,在兩側的天然堤範圍內,可有數條活躍的次一級扇谷。
海底扇的大小、厚度和形態主要與輸入沉積物數量的多少有關,在大河外側常有大型海底扇發育。第四紀冰期低海面時,大量陸源物質直接進入海底峽谷,形成了許多規模巨大的海底扇。構造運動和地理環境對海底扇的發育也有影響。山系和物源區抬升,剝蝕速度增大,會導致海底扇沉積速度加快,孟加拉海底扇的快速增長即與喜馬拉雅山的強烈抬升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