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兩岸汶川地震專題研討會
- 性質:專題研討會
- 主題:汶川地震
- 時間:2010年1月8日—12日
各方講話,會議背景,交流平台,野外考察,會議成果,
各方講話
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港澳台合作項目-“汶川地震三維發震構造、現今運動狀態和區域活動斷層發震危險性綜合評價”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地質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主持,來自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十餘所科研院所的40餘位地球科學工作者參加了研討。劉玉辰副局長代表中國地震局表達了對所有與會的嘉賓及代表的熱烈歡迎,並對合作研究取得的進展給予了充分肯定;陳正宏教授對推動海峽兩岸汶川地震的科學合作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展望。
會議背景
“汶川地震三維發震構造、現今運動狀態和區域活動斷層發震危險性綜合評價”項目是海峽兩岸分隔數十年後的第一個地震科技合作研究項目,於2008年12月執行以來,在兩岸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及很有價值的初步研究成果,為更好地推動海峽兩岸地震科技合作與交流,深化對汶川地震破裂過程和發生機理的認識,有效地減輕未來可能遭遇的地震災害,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李國鼎基金會的委託,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與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聯合承辦了此次“海峽兩岸汶川地震專題研討會”。
交流平台
來自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震局第二形變監測中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河北省地震局、甘肅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市地震局,以及台灣大學、中央大學、中正大學、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等十幾個科研院所的近40位地球科學工作者圍繞大地構造與造山作用、構造與地震特性、地表破裂與古地震、大地測量與同震地表變形、地殼速度結構與震波特性、震源物理與大地應力、遙感測量與地表變形、強地震動與斷層帶特性等專題開展了充分的交流與研討,大會安排特邀報告三個,會議交流報告32個。“海峽兩岸汶川地震專題研討會”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李國鼎基金會聯合資助的“汶川地震三維發震構造、現今運動狀態和區域活動斷層發震危險性綜合評價”、“2008年汶川Ms8.0級地震的地震活動性和深部構造環境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與1999年集集地震震源過程、強地面運動及災害效應比較研究”、 “汶川地震餘震高精度水平位置及深度確定”等4個汶川地震專項合作課題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
野外考察
研討會後,會議代表對汶川地震區都江堰虹口鄉深溪溝、八角廟、小魚洞大橋、白鹿鄉白鹿中心學校、北川擂鼓鎮、曲山鎮等地震遺蹟進行了野外考察,並在北川縣曲山鎮北沙壩村對正斷層型地震陡坎進行了專題討論。
會議成果
通過2天室內充分研討和2天野外實地考察,與會學者加深了對汶川地震基本特徵的了解和認識,進一步明確了項目未來兩年的研究目標,為高質量地完成項目研究內容奠定了基礎。另外,項目合作雙方基於研討會期間可見的和預期可能取得的研究成果,結合2009年12月秋季AGU汶川地震專題內容,將積極選擇其中重要成果爭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出版專刊,以便充分展現合作項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