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峽兩岸地震觀測與闡釋研討會

2011年海峽兩岸地震觀測與闡釋研討會

2011年海峽兩岸地震觀測與闡釋研討會於2011年4月27日在北京召開,應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陳棋福研究員的邀請,台灣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郭本垣研究員、台灣大學洪淑蕙副教授和龔源成助理教授一行三人參加研詩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海峽兩岸地震觀測與闡釋研討會
  • 時間:2011年
  • 類型:研討會
  • 內容:海峽兩岸地震觀測與闡釋
基本概況,主題報告,參觀考察,良好效果,

基本概況

27日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召開了海峽兩岸地震學者共同參加的地震觀測與闡釋研討會(Workshop on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薛兵研究員、黃金莉研究員和陳棋福研究員與來訪的台灣學者分別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雙研究員和李志偉博士後、中科院研究生院於湘偉副教授、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吳慶舉研究員及我所蔡晉安副所長、朱小毅研究員、付廣裕副研究員等科研人員約40人參加了研討會。

主題報告

研討會上,郭本垣研究員以“台灣的海底地震學研究及觀測儀器的三重奏(TRIOs:Taiwan Research and Instrumentation for Ocean-bottom Seismology)”為題,簡述了台灣海底地震學(OBS)2000年以來10年發展概況及未來的發展計畫,充分展示了OBS對台灣構造活動研究的重要性;薛兵研究員介紹了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北京港震機電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海底地震儀及相應的技術探討(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ation of Ocean-bottom Seismology);洪淑蕙副教授 “以多重尺度有限頻寬方法解析西藏中部的震波速度結構(A Multi-Scale Approach of Finite-Frequency, Travel-Time Tomograph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 and S-Wave Data from Central Tibet)”的報告,展示了基於小波線性插值的多尺度參數化有限頻層析成像反演獲得的西藏中部地震波速結構的新認識;黃金莉研究員作了題為“中國大陸及重點地區多尺度地震層析成像及其構造意義(Multiscale seismic tomography beneath Mainland China and important region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的報告,由中國大陸和區域不同尺度層析成像模型出發闡釋了中國大陸及周邊板塊深部結構主要特徵及火山起源,重點探討了華北及川滇的深部結構背景以及深-淺構造與深層動力過程的內在聯繫,同時概要展示了由地震背景噪聲資料獲得的汶川地震前後地震波速相對變化的結果;龔源成助理教授作了題為“台灣地區地震噪聲的特徵和利用(Seismic Noises in Taiwan -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s of Ambient Noises)”報告,系統介紹了台灣地區短周期和寬頻地震背景噪聲的特徵和差異及成像結果,並分析探討了台灣地震噪聲的長程相干特徵受周圍海洋季風、洋流、海浪和台灣海峽的影響因素;陳棋福研究員的“汶川Mw7.9地震孕震深處的高滑動速率(Large slip rates detected at the seismogenic zone of the 2008 Mw 7.9 Wenchuan earthquake)”報告,介紹了利用四川地震台網和紫坪鋪水庫台網汶川地震前的數值化波形記錄,精細識別出分布在汶川地震主破裂區周圍的10組重複小地震,及由重複地震得到孕震深處為地表觀測2倍左右的高滑動速率結果,展現出重複地震及其估算的活動速率在強震危險性分析中的可喜前景。

參觀考察

研討會後,台灣學者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艾印雙研究員一起參觀了我所數字地震觀測實驗室,對所研製的寬頻地震儀和採集器、一體化地震儀、海底地震儀的性能和指標深感興趣,對BBVS-120寬頻地震儀在國際地震儀比測中的優越表現表示讚嘆。

良好效果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科研人員與台灣地震學者通過此次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探討,增進了雙方對數字地震學和地震觀測技術領域開展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為進一步加強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