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正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承辦。全國台聯會長紀斌,原北京市政協主席、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名譽會長白介夫,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中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主任邵明煌等出席開幕式,會議為期兩天。第一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於2007年7月在北京召開,每兩年在大陸或台灣召開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 首屆舉行時間:2007年7月
  • 首屆舉辦地點:北京
  • 作用:兩岸學者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一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第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於2007年7月在北京召開。它是兩岸學者加強戰爭研究與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第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8月15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大陸和台灣的專家學者70餘人參加。會議主要圍繞“抗戰時期的中國社會”展開討論,參加交流的論文共有50餘篇,涉及抗日戰爭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抗戰時期的經濟、文化,抗戰時期的國際關係,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侵華日軍細菌戰、大轟炸、虐殺勞工等罪行,以及日本右翼勢力等多方面內容。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何理在開幕式上致辭說,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和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語彙一致的反邪惡戰爭,由於歷史原因,在過去一段很長時間內,抗日戰爭研究不能擺脫簡單化、政治化,所幸的是目前這種狀況已經有了根本性改變。兩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的、積極的改變,抗日戰爭研究已經走出了單純的軍事史、政治史的範圍,並突破了黨派政治的狹隘思維,向著更加廣泛和深入的領域前進。
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表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大陸出現了“抗戰史熱”,抗戰史研究成為發展非常迅速活躍的領域。有人認為,這是涉及到兩黨關係、兩岸關係以及中日關係的政治問題。通過這些年來不斷與一些日本、韓國學者進行共同研究,可以發現,雖然大家都對日本的侵略、軍國主義進行譴責,但是角度也有很大不同。現在回頭來看,有關抗戰史研究的思考仍需不斷深化。
來自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認為,討論抗戰應分為三部分:一是國民黨部隊,二是共產黨部隊,第三個就是台灣人民的抗日戰爭。從台灣被割讓淪為殖民地直到光復,台灣人民進行了50年的抗日戰爭。“在祖國大陸有抗戰8年的說法,東北人說是抗戰15年,那么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我們是抗日50年。”他還說,在近代中國衰落過程中,台灣人民為祖國首先擔當苦難,最後光復才恢復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所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應該有台灣人民抗日的展館和展覽。
台灣“中研院”近代歷史所研究員張力則建議,兩岸共同蒐集,為參加過抗戰的中國軍人建立資料庫,包括他們的姓名、籍貫甚至簡歷,逐漸累積起來,這在歷史的人道關懷方面相當有意義。他舉例說,今年3、4月間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一個刻有中國軍人姓名的墓碑,從中認出有當年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成員。“可是在整個抗戰時期,有多少來自中國各地的人,到今天為止還有家人不知道他們身在何處,到底是死在滇遠邊區的山裡面,還是在內戰當中死掉,或者是到了台灣,或者是到了什麼地方?”
中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鵬仁在發言中提到,日本的朝雲新聞社出過一百多本的戰史,對每一場戰役都有詳細記錄,比如幾年幾月在什麼戰場,與日本軍隊作戰的中國部隊編號、裝備、兵源人數等。可以根據這些記錄來對照大陸跟台灣的有關史料,努力釐清整個抗戰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