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創業板

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外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起步、繁榮、調整和復甦四個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海外創業板市場的市場定位、整體規模、市場表現、制度設計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徵。在此,我們對1995年以來海外創業板市場的發展概況進行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外創業板
  • 適用領域:創業
基本概況,發展趨勢,存在問題,

基本概況

一、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二、市場表現日益活躍,波動性較高
2006年以來,全球交易所市場格局的重新劃分、新興市場的崛起和全球範圍內對潛在上市資源的激烈爭奪,促使各地創業板市場不斷進行制度變革和創新。在新的市場版圖中,海外創業板市場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發展趨勢

市場格局二元化趨勢
根據目前的市值規模和上市公司家數,可以將海外創業板市場大致劃分為四個梯隊。其中,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且上市公司家數接近或超過1000家的市場為第一梯隊,包括美國納斯達克、英國AIM、日本加斯達克、韓國科斯達克和加拿大TSX-V等5個市場;市值在200~1000億美元且上市公司數量在100~1000家的市場為第二梯隊,包括台灣店頭市場、日本MOTHERS、日本HERCULES、香港創業板等4個市場;市值在10~200億美元的市場為第三梯隊,包括巴西、印度在內的共有19個市場;第四梯隊則包括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下的9個市場。

存在問題

一、上市資源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的41個創業板市場中,成立時間超過6年而上市公司數量不足100家的創業板市場就有11個,包括冰島、南非、土耳其、巴西、波蘭、菲律賓等地的創業板。我們注意到,這些國家要么經濟總量有限,創新動力不足,中小企業數量不多,其中高成長性企業的數量更少;要么資本市場發展多年,本土已經沒有多少上市資源可供挖掘,基於此,在日益複雜和激烈的創業板競爭格局中,如何採取有效的行銷策略和產品創新,吸引更多的上市資源,就成為當前各創業板市場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市場規模問題
理論和實踐均表明,當證券市場容量沒有達到一定規模時,其收入無法彌補成本支出,從而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市場的長期運作將變得艱難。以往諸多創業板市場被關閉或被併購就是由於市場規模不夠而引起的,例如依斯達克的關閉,新加坡西斯達克的更名等。數據顯示,目前的創業板市場中,市值低於50億美元的就有16個,占據總數的將近一半。在交易所併購浪潮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些缺乏規模效應的小型市場不但自身運作困難較多,而且極易成為別人收購的目標。
此外,一些經濟總量和上市資源都較為有限的國家還開設了不止一家創業板市場。從發行上市標準而言,這些市場間的差別不大,沒有形成明顯的遞進關係和主從關係,也沒有形成各自的差別化優勢。例如澳大利亞的NSX和BSX市場,在市值、營運年份、淨利潤、公共股東人數、公眾持股比例等方面完全一致,僅在淨資產方面有細微差別,這兩個市場在上市公司行業分布、數量和市值方面非常接近,形成了完全重疊的層次。這種現象進一步阻礙了市場規模效應的提高。
三、市場監管問題
創業板市場主要面向各類中小企業,尤其是處於早期階段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而創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典型特徵是“三高”:高度的不確定性、高度的成長性和高度的信息不對稱性。就整體而言,創業企業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徵,而這也正是投資者參與創業板市場的重要目的。但從微觀個體而言,由於信息的高度不對稱性而導致了收益和風險的不匹配。具體而言,目前不少創業板市場為了爭奪上市資源而降低發行標準,如果對上市企業的審核也不嚴格的話,就容易導致大量僅僅依靠包裝或概念炒作而缺少實質性業務的企業進入市場,從而加大創業企業自身的風險並影響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原德國新市場的所謂“明星企業”——德國遠程通訊技術公司近4年的營業額有80%以上是虛構的,這一假賬醜聞嚴重挫傷了投資者對德國新市場的信心。目前,如何在保持上市公司整體質量與防範創業企業自身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成了關係到創業板市場監管的重點問題。
海外創業板 股票知識
海外創業板
海外創業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