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因茲偷藥
- 套用學科:發展心理學
- 提出者:柯爾伯格
- 相關理論: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定義,水平與階段,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相關理論,
定義
海因茲偷藥是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的著名兩難故事:海因茲的妻子病危,而他卻無錢支付高額的藥費。在藥商既不肯降價,又不答應延期付款的情況下,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茲破門而入偷了藥。
在這個故事中,其兩難選擇在於應該遵守法律還是維護個人生命的權利。柯爾伯格向被試者提出問題:海因茲應不應該這么做,為什麼?並通過被試者給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隱含的認知結構特點,劃分出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和六個階段,每個水平各包含兩個階段。
水平與階段
前習俗水平
外在標準控制,通過行為後果來判斷行為。如受獎勵為好行為,受懲罰為壞行為。
階段1:懲罰和服從取向。以服從權威和避免受懲罰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準,不理解道德標準,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兩種價值觀衝突。
階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滿足個人需要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即出於個人利益的考慮。
習俗水平
以遵從社會規範、社會規章制度為準則。
階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悅並得到他人的認同,以他人的意圖進行判斷。認為權威人物所指定的社會準則、行為標準都是對的,應該遵守。
階段4:“好公民”取向。也稱為維護社會秩序取向,即作為社會成員,應該遵守社會規章制度,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公民的義務,不能違反法律、法規。
後習俗水平
道德標準內化於己,成為自己的道德標準,遇到道德標準矛盾衝突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階段5:社會契約取向,認識到各種法規都是為公眾的權利和利益服務的,符合公眾需要的便應遵守,如果不適宜,就可以按多數人的意願修改。
階段6:普遍道德原則取向。這是理性良心取向,個體的道德認識超越社會法規和法律,普適於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全人類的正義。個人可按倫理原則進行選擇。如,海因茲有責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和陌生人)。
相關理論
根據“海因茲偷藥”兩難故事的相關調查,柯爾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要點:
第一,道德發展具有固定不變的順序。童年期,在10歲前,多以前習俗水平為主;少年期的個體大多處於第2、第3兩個階段;青年期則發展到以第3、第4兩個階段為主導的水平。
第二,達到後習俗水平的個體並不多。而第6階段的道德準則則是抽象的,適於全人類,但卻是難以實現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從權威和權威所制定的規範的水平。
第三,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只能決定道德發展的內容和速度,不能影響道德發展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