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舞獅

海原舞獅

海原舞獅是一種獅舞。海原縣的獅子舞歷史久遠,早在清時就以耍社火形式出現。西安胡灣村的獅子舞,是潘家第一代潘萬斗在民國早期獨創流傳沿襲下來的;先後傳給第二代:潘世龍、潘世太、潘世信;第三代:潘登蓮、潘登基、潘世朝;第四代:潘正永、潘正東、潘正全;第五代:潘德龍、潘德祥、前兩代已故,第五代平均年齡18歲,他們完全以家族傳承為主,保存較完整。 胡灣村獅子舞的表演很有特色,形式新穎、花樣多樣。表演時,一般是兩隻獅子,也可多達四隻,並有小獅,獅子的表演動作較為繁雜,主要為翻、滾、鑽、跳躍、抖、上高架單腿獨立,口或爪接傳球高難度動作表演等,在舞獅過程中又融進潘家內傳的小紅拳、長刀、流星錘等武術動作,其表演獨特、內容豐富有很強的觀賞性。另外女人也可以參與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原舞獅
  • 地理標誌:海原縣
  • 現狀:瀕臨失傳
表演,現狀,

表演

中寧劉廟獅子中寧縣獅子發祥於原東華鄉劉廟村,至今,民諺尚云:中寧的獅子到處有,劉廟的獅子頭一名。劉廟武術拳師吳進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紙漿和膠泥拍成獅頭,用布做成獅皮,用麻做成獅毛,仿其舞法,糅以拳術,首倡其事。獅子的耍法分為文耍和武耍兩種。文耍,指耍繡球、上桌子,主要刻畫獅子溫馴的性格,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兩種。“翻天印”指最高處的一張桌子桌腿朝天,獅子舞於桌腿之上,難度較大。桌子可1張、3張、5張、6張、12張、24張。擺法有八卦陣、十三太保等數種,可高達七八層。下桌子也有軟下和硬下兩種。軟下是一層一層邊耍邊下;硬下是從最高處直接跳下,打個滾,然後一張一張撲桌子。武耍指獅子和拳術套在一起,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軟拳和刀、棍、槍、鞭等各類器械,據傳,民國年間吳橋、黃營不耍獅子而耍老虎。現今,劉廟有時將獅子和老虎套在一起來耍。

現狀

縣內精通此套路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年輕人現在最多只能上五層桌子,耍法套路也逐漸減少,個別人只能模仿一些動作,瀕臨失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