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交會
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是福建省舉辦的一年一度大型綜合性對台對外經貿活動,是兩岸經貿交流的盛會。海交會又稱“5·18”活動,固定安排在每年5月18日開幕,內容涵蓋兩岸合作、區域協作、商品交易、項目招商、經貿研討、文化交流等。由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
海關總署、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
福州市人民政府承辦,以“促進兩岸合作、加強經貿交流、展示海峽西岸”為主題。海交會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每年一南一北兩大招商活動之一(南為廈門“9.8”投洽會)。
海交會前身是創辦於1994年的中國福州國際招商月和創辦於1999年的海峽兩岸科技成果交易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七屆,累計接待來自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近百個城市的十幾萬名來賓;累 計簽約項目3000多項,契約利用外資近百億美元;累計接待參展客戶和觀眾約100萬人次;累計有近千個重點外商投資項目建成投產。海交會也帶動了商貿、服務、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同和投資者的歡迎,在海內外客商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海峽”主題
海交會突出“海峽”主題,台資企業參展參會踴躍,是中國大陸與台灣有關方面聯手舉辦的規模盛大的兩岸經貿展,也是建設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平台。福州與台灣隔海相望,在對台經貿交流方面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海交會專設台灣館,邀請台灣有關行業協會聯合承辦,主要展示台灣本島電機、電子、機械、建材、農業等產品。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中世貿協會、台灣工業科技研究院、台灣光電技術促進會、台灣信息技術策進會、新竹科技工業園區、台北電腦同業公會等機構先後組織近2000家台資企業參展。台灣館內還另設
金門館、
馬祖館、
澎湖館,以展示金馬澎旅遊風光、風土人情和特產為主。同時組織在福建以及
珠江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投資的台資龍頭企業參展。每年海交會期間均有近千名台灣政經界知名人士應邀參展參會。
“經貿”主題
海交會突出“經貿”主題,商業配對到位,交易成果顯著,參展效果好,成為中國會展業一道倩麗的風景線。海交會每年在境內外重點地區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和投放,與海內外專業展覽公司、中介機構合作招展,與國內著名展會對接,聯合國內各大中心城市,加大專業客戶和採購商邀請力度。從2003年開始,海交會主展與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簡稱商交會)合併展出,按照“博中有專、專中有博”的辦展思路,對展示產品進行細化,海交會設立中心館和台灣館,商交會分別設立紡織服裝、工藝禮品、食品、家居用品等專業館。商交會的加盟增強了海交會的商品展示與交易功能,每屆展出規模達6萬平方米約2000個國際標準展位,每屆前往參觀、洽談的客戶和觀眾約達30萬人次,累計簽訂4000多項交易契約,交易總金額達數十億美元。海交會期間還配套舉辦兩岸經貿合作、跨國公司投資、逆向採購等一系列研討會、洽談會、論壇等活動,是展示企業風采、擴大品牌宣傳、交流行業信息、溝通供需渠道、謀求發展商機的理想平台。
舉辦地
新亮點
海交會年年都有新亮點,對外影響力和輻射功能日益增強,成為海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央電視台、《
人民日報》、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新華社、
中新社、《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等中央級主要媒體每年均派出專門報導組參加海交會新聞報導工作,港澳台地區主要媒體和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媒體也對海交會進行廣泛報導。新華網、人民網、騰訊網、
搜狐網等著名網站大量發布海交會信息,與海交會網站進行連結並進行全程
圖文直播。
1999年:福州國際招商月暨首屆“海交會”升格為省政府主辦的招商盛會圍繞“海峽、科技、內需、友城唱戲”四大主題,首次打出“海峽”牌,成為大陸最早舉辦的兩岸經貿展會之一。
2000年:突出“高新技術招商、海峽招商、網路招商”三大特點。首次引入風險投資機構,舉辦“風險投資機構與高科技企業項目對接會”。瀋陽、西安、合肥成為本屆聯辦城市。
2001年:升格為省政府主辦的招商盛會突出“海峽、科技、旅遊”三大主題,特設了台灣電子通訊館、台灣機電館和馬祖館。簽訂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兩馬協定”,兩岸“三通”率先形成“兩馬先行”的格局。
2002年:以“海峽、科技、經貿交流”為主題。跨國公司論壇架設起跨國公司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橋樑。簽訂了向馬祖島供水協定,實現了大陸首次向台灣地區供水。金門首次組團參會,簽訂福州到金門辦展協定。
2003年: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圍繞“海峽、科技、經貿”三大主題,第五屆海交會如期順利舉辦,被譽為“非常時期的一次非常盛會”。
2004年:閩商大會、懇親大會、海交會、商交會“四會”聯辦,“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暨經貿洽談會”更名為“海峽經貿交易會”, 成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一個新起點。澎湖地區首次組團參展,實現了“金馬澎”三地展會同時亮相“海交會”的盛況。
2005年:舉辦首屆歐盟—海峽西岸經濟區商協會領導人會議等專項經貿活動。首次設立了台灣農產品展區。實現台灣水果首次“零關稅”直航福州。全省38家開發區參展。
2006年:海峽西岸經濟區上升為中央決策之後的盛會,凸顯“海峽”特色和“先行先試”視窗作用:率先擴大台灣農產品準入及“零關稅”種類和範圍;率先恢復和啟動兩岸漁工勞務合作;率先實施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國家政策性銀行首次向福建省台資企業、台商投資區發放開發性貸款。
2007年:圍繞“投資合作、貿易拓展”兩大主題,19種“零關稅”台灣農產品首次亮相;福州率先實現了與澎湖地區貨運直航常態化;台灣台中六縣市首次由地方政府組團參會,海交會參展商首次拓展到台灣本島。
2008年:堅持“投資合作、貿易拓展”兩大主題,榕台經貿首次全方位對接洽談。共有台灣台北等23個縣市參展參會,首次實現基本覆蓋台灣全島;《福州市與台北市加強交流合作共同聲明》正式簽署,這是兩岸地方政府簽署的第一份協定。
2009年: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正式出台後的盛會,同期舉辦首屆海峽論壇?縣市主題日活動。堅持“投資合作、貿易拓展”兩大主題,服務於兩岸“三通”的海上直航項目和港口物流項目呈投資熱點。簽訂福州與新竹縣雙向旅遊合作協定,簽署“閩東北旅遊商貿圈合作協定”。
2010年:圍繞“對台交流、互利雙贏”兩大主題,舉辦首屆海峽著作權(創意)產業精品博覽會,實現海交會首次在台灣島內直播。經特批允許,福州口岸引進台灣大米,這是大陸首次從台灣引進大米。海西20個城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全部參會。
2011年:圍繞“對台交流、互利雙贏”兩大主題,首次在海峽兩岸大型經貿展會上設立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早收清單產品展區,舉辦ECFA實務研討會,實現微博即時傳播互動。
2012年:首次舉辦“開放型經濟海西發展論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等參會。圍繞“對台交流、互利雙贏”兩大主題,377個“三維”項目有效對接。首次舉辦“離島採購行”-馬祖採購洽談會對接專場,特設“台灣個人游”推介展區。海關總署福州原產地管理辦公室揭牌,成為大陸首個專門負責管理對台優惠和非優惠貿易原產地管理業務的機構。
2013年海交會將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傳承弘揚‘3820’工程戰略精髓,不斷提升福州國際招商月平台作用”為主線,立足於節儉辦會、注重實效、凸出亮點、體現特色、展示形象,通過舉辦重點“三維”項目簽約儀式、“福州國際招商月20年回顧展”、服務外包峰會、採購洽談會以及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深化大開放理念,擴大國際招商力度,加強海峽兩岸商品交易、推動“對台交流、互利共贏”,努力打造“立足海西、聯結兩岸、面向世界”的經貿盛會。
成果
每屆海交會均簽訂一大批外商投資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十四屆海交會累計簽約外資項目4413項,利用外資306.98億美元。央企、民企簽約項目總投資3266.4億元人民幣。參展海交會專業客商累計10.8萬人次,展覽面積57.7萬平方米,參展觀眾343萬人次。其中,2012年第十四屆海交會簽約項目共377項,央企19項,總投資746.57億元;外企140項,利用外資29.37億美元;民企218項,總投資1122.76億元。共有近萬名海內外客商以及48.9萬廣大市民參展參會,項目投資、經貿交易、參展人數迭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