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岩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岩石)

浮石(岩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岩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浮石是指巷道和採礦工作面的頂板已產生裂隙、尚末脫離岩體或礦體,但有脫落危險的岩塊或礦石塊。一旦發現浮石,需立即用人工方法將其撬下,以免對設備和作業人員造成傷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石
  • 類別矽酸鹽
  • 光澤:質地細膩
  • 健康環保、無輻射
  • 味道:鹹,寒
天然浮石,用途,性狀,分布,海浮石,異名,來源,考證,礦物形態,動物形態,化學成分,傳說,

天然浮石

用途

浮石不僅可以廣泛用於建築、園林、紡織業、製衣廠、服裝及牛仔服裝洗水廠、洗漂廠、染整廠等行業,還是護膚、護足的佳品,可以有效的去除皮膚上殘留的角質層。國內許多浮石企業依託豐富的浮石資源研製開採加工浮石系列產品,其產品以天然原料“火山石”為主,百分之百純天然綠色產品,選料精細,價格優惠,保證質量、規格齊全、供貨及時可靠,享有良好聲譽,也有的企業從事浮石礦開採、建有破碎、浮石砌塊空心磚、磨腳石、輕質骨料等,從基本的產品延伸到建築建材系列。
浮石浮石

性狀

浮石又稱輕石浮岩,容重小(0.3-0.4)是一種多孔、輕質的玻璃質酸性火山噴出岩,其成分相當於流紋岩。此處的浮岩是由於熔融的岩漿隨火山噴發冷凝而成的密集氣孔的玻璃質熔岩,其氣孔體積占岩石體積的50%以上。浮石表面粗糙,顆粒容重為450kg/立方米,鬆散容重為250kg/立方米左右,天然浮石孔隙率為7l.8—81%,吸水率為50-60%。因孔隙多、質量輕、容重小於1克/立方厘米,能浮於水面而得名。它的特點是質量輕、強度高、耐酸鹼、耐腐蝕,且無污染、無放射性等,是理想的天然、綠色、環保的產品。
浮石浮石

分布

中國浮石資源十分豐富。的火山分布區都有浮石礦產分布,以北方地區為多,質量較好,噴發年代較新,多產於沿海地區。水浮石,俗稱蜂窩石、江沫石、浮石,產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天池附近。該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淺黃等色,多孔而質輕,能浮於水面。石上空隙九曲迴環,似人狀物,形狀奇特,時有山峰峻峭、懸崖驚險之態。石體吸水性很強,易長苔蘚,可雕琢加工,也是適宜製作盆景的山石之一。
浮石浮石

海浮石

異名

水花(《本草拾遺》),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東醫寶鑑》),浮海石(《玉楸藥解》),浮水石(《醫林纂要》),羊肚石(《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

火成岩類岩石浮石的塊狀物或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瘤苔蟲等的骨胳。

考證

⒈浮石始載於《日華子》。
浮石浮石
⒉《嘉祐本草》附於“石蟹”下。
⒊《綱目》曰:“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鹹,入藥更良。”
⒋《綱目》又引《交州記》云:“海中有浮石,輕虛可以磨腳,煮水飲之止渴,即此也。”
按浮石為火山噴出的岩漿,當其凝固時散發出多量氣體而成的多氣孔石塊,以上文獻所述與此相符。

礦物形態

浮石(《千金方》) 非晶質。一般為白色、淺灰色,偶爾呈淺紅色。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窠,有時具管狀構造。表面暗淡或具絲絹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為火山噴發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質構成,偶含少量結晶質礦物。
浮石浮石

動物形態

①脊突苔蟲固著生活的水生群體動物。雌雄同體。群體常呈樹枝狀。個體很小,為囊狀。體外分泌石灰質及膠狀物質,形成群體之骨胳。體前端有口,口緣有馬蹄狀的突起,其上生多數觸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門亦在體之前端。常附著于海濱岩礁上。分布中國南方沿海各地。
浮石浮石
②瘤苔蟲與上種近似,群體呈腫瘤狀,淡黃褐色。常附著於海藻柳珊瑚、岩石上。分布同上。
採集
①浮石全年可采,以夏季為多。自海中撈出,曬乾。②脊突苔蟲、瘤苔蟲的骨胳 6~10月間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洗去鹽質及泥砂,曬乾。
藥材
①浮石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通常直徑2~7厘米,有的可達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細孔,灰白色或灰黃色。
質硬而鬆脆,易砸碎,斷面租糙有小孔,有的具絹絲樣光澤或無。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弱,味淡。以體輕、灰白色、浮水者為佳。產廣東、福建、山東、遼寧等地。
石花(《本草衍義》) 為脊突苔蟲或瘤苔蟲的骨胳,一脊突苔蟲骨胳呈珊瑚樣不規則塊狀,略作扁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直徑2~5厘米。灰白色或灰黃色。基部略平坦,另一面多突起,作叉狀分枝,中部交織如網狀。叉狀小枝長3~5毫米,直徑約2毫米,先端多折斷,少數完整者呈鈍圓形。質硬而脆,表面與斷面均密具細孔。體輕,入水不沉。氣微腥,味微鹹。二瘤苔蟲的骨胳為不規則塊狀,直徑1~3厘米,多為碎塊。表面灰黃色或灰黑色。珊瑚狀分枝短而較粗,直徑約4毫米。先端鈍圓,極少折斷。氣味同上。產浙江、福建、廣東。

化學成分

浮石化學組成有頗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鋁、鉀、鈉的矽酸鹽所成,亦即以SiO2為主要成分的類似玻璃組成的礦物。因多采自海水,則亦可能含有氯、鎂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質。石花主要為,並含少量的鎂,鐵及酸不溶物質。
炮製
海浮石:洗淨曬乾,碾碎。煅海浮石:取淨海浮石置沙罐內,置爐火中煅透,取出,放涼,碾碎。
浮石浮石
性味
①《本草拾遺》:平,無毒。
朱震亨:鹹。
③《綱目》:大寒。
歸經
入肺、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肺、腎。
功用主治
清肺火,化老痰,軟堅,通淋。治痰熱喘嗽,老痰積塊,癭瘤,瘰癧,淋病,疝氣,瘡腫,目翳。
浮石浮石
①陶弘景:止咳。
②《本草拾遺》:主渴。
③《日華子本草》:止渴,治淋,殺野獸毒。
④《本草衍義》:水飛,治目中翳。
⑤朱震亨: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
⑥《綱目》:消癭瘤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
⑦《本草正》:消食,消熱痰,解熱渴熱淋,止痰嗽喘急,軟堅症,利水濕。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水飛點眼。
宜忌
虛寒咳嗽忌服。《本草從新》:多服損人血氣
浮石浮石
選方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兩。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聖惠方》)
②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四錢,薄荷二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
(《醫學從眾錄》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澀痛: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生甘草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腸氣,莖縮囊腫;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燈心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諸疝:海石、香附。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瘡,發背,惡瘡: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濟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濟方》沒藥散)
⑾治疳瘡久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金銀花。上海石二停,金銀花一停,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簽茶一般,日用二服。
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服。(《儒門事親》)
名家論述
①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積塊,鹹能軟堅也。
②《本草綱目》:浮石,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

傳說

爾朱先生,不知其名,蜀人。一天,他遇見一個異人給了他一藥丸,爾朱想馬上服下去,異人對他說:你要是今天服下去,就會死,要看見浮石才能服,那樣才能得道升天。從此以後,爾朱看見石頭就投入水中,看是否會浮起來。別人都認為他瘋狂了。但他卻堅定信心,直到有一天他在涪江上遇見一個姓石的船翁,他豁然醒悟異人的浮石之說,他立刻將藥丸服下,就得道成仙了。
五代史補雲,爾朱先生,忘其名,蜀人也。功行甚,至遇異人與藥一丸,先生欲服,異人曰:今若服必死,未若見浮石,而後服之,則仙道成矣。先生如其教,自是每遇石必投之水,欲其浮。如此者殆一紀人,皆以為狂,或聚而笑之,而先生之心愈堅。居無何因,游峽上,將渡江,有叟艤舟[1]相待,先生異之,且問:叟何姓氏?對曰:石氏。此地何所?答曰:涪州。先生豁悟,曰:異人浮石之言,斯其應乎。遂服前藥,即輕舉。
李石續博物志,爾朱先生偽蜀廣政中,飲酒食豬髒,渝川剌史謂其幻惑,以竹籠沉之江,至夔為漁人所得上升。 又按張商英爾朱仙傳,先生名通微,自號歸元子。一日遍游成都、新都、廣都間,至暮仍還丹室。有日游三都,夜宿金雞之諺。東坡志林雲,爾朱道士客涪州,愛其所產丹砂,雖瑣細而皆矢鏃狀,瑩徹不雜,土石遂止。煉丹數年,竟於涪之白石仙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