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章江畔有一石山,狀如覆鐘,水環其外,猶如浮石,因此得名。相傳宋代浮石山頂有一座寺廟,名叫顯聖寺。公元1095年左右,蘇東坡先生被貶廣東惠州時曾來浮石看望老朋友田辟,坐船從梅嶺(大余)順流而下時,聽說浮石山上有一位歸隱的高僧,於是前去拜訪。高僧熱情接待了蘇東坡,還給他品嘗了當地的一種好茶,名叫焦坑茶,這是離聖顯寺不遠的焦坑產的一種茶,是贛粵交界處的大庾嶺特有的一種茶!於是就有了著名的詩詞《舟次浮石》又名《留題顯聖寺》
渺渺疏林集晚鴉,孤村煙火梵王家。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浮石已乾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只疑歸夢西南去,翠竹江村繞白沙。
解放初屬浮石區浮石鄉。合作化時屬龍回區,含浮石、江口、幸福、高車、賢女、青雲、贛橋、窩窖8個高級社。1958年屬躍進公社,1959年改名浮石公社,1961年分出窩窖公社,1962窩窖公社併入,1965年併入大山腦墾殖場,1970年從大山腦墾殖場分出復設浮石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高車、羅坳、江口、賢女、圳肅、浮石、青雲、幸福、高州、蓮州、窩窖、和坑、贛橋、窩坑、石墩、梅源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賢女埠。
南康區轄鄉。市主要糧產區之一。1959年設浮石公社,1965年併入大山腦墾殖場,1970年復設浮石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市境南部,章江中游。距市區11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2.1萬。323國道過境。轄高車、羅坳、江口、賢女、圳肅、浮石、青雲、幸福、高州、蓮州、窩窖、和坑、贛橋、窩坑、石墩、梅源1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甘蔗,盛產茶葉、竹、木。蕉溪(窗坑)茶清香味甘,久負盛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留有“浮石易乾霜後水,蕉溪閒試雨前茶”詩句。鄉鎮企業有礦泉水公司,茶葉廠、塑膠製品廠、板鴨廠等。區屬大山腦林場在境內。
人口
鄉政府轄12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23771人(2017),人年均收入1948元。
自然資源
浮石鄉總面積98.78平方千米,主產水稻、花生、甜玉米、西瓜、
蔬菜,兼種大豆、紅薯、中藥材等。2004年浮石鄉轄12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5118戶人家,總人口21145人,總勞力10798人;浮石鄉總面積110平方公里(含大山腦林場面積)。其中山地面積為86640畝,耕地面積為13616.3畝,主產水稻、花生、
甜玉米、西瓜、蔬菜,兼種大豆、紅薯、中藥材等。2004年,浮石鄉實現財政收入120多萬元,工農業總產值5029萬元,糧食總產7360噸,人均純收入為2680元,存款餘額2578萬元。有四大特色產業:浮石村生豬和種果業;賢女村蔬菜種植業;蓮洲村甜玉米種植業;窩坑村養蜂業。
行政區劃
[代碼]360782200:~200賢女村 ~201羅坳村 ~202江口村 ~203浮石村 ~204幸福村 ~205贛橋村 ~206窩坑村 ~207窩窖村 ~208蓮州村 ~209高州村 ~210青雲村 ~211圳玄村
經濟
農業
浮石鄉現有山地面積86640畝,耕地面積13616.8畝,水田12700畝,旱地1570畝,有農業人口20129人,勞動力11745人。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甜玉米、蔬菜、?>
花生、臍橙、甜
柚為主,兼種大豆、紅薯、中花材等;養殖業以養鴨、
養豬、養牛、養魚為主,兼有養家雞、養珍珠雞、養鴿等。 浮石鄉有農業龍頭企業1個,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8戶,年養鴨1萬羽以上的養鴨大戶7戶,甜玉米基地有蓮洲、青雲、窩坑、窩窖4個;養蜂基地有窩坑、窩窖、贛橋3個;在江口村、浮石村、幸福村開發連片有果荒山7000多畝,一期規劃種植甜柚5000畝,年初已開發種植甜柚150畝,並建有生豬欄舍1600平方米,到2006年底,已完成2100畝新開發果園清山整地工作。
浮石鄉生豬、果業、養鴨為主的農業生產在鄉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浮石鄉現有果業生產基地2個,生豬生產中心1個,養鴨中心1個,在
江口、浮石、幸福村開發連片荒山7000畝,規劃種植甜柚5000畝,在浮石村樟屋壩、蘭屋建成千畝甜柚生產基地1個,預計可增加農戶人均收入200餘元。目前,浮石鄉正著力培植果業、生豬、養鴨成為浮石鄉的支柱產業,結合新農村建設,使三大產業有計畫、有步驟地向商品化、優質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工業
2006年,浮石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136萬元,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2008萬元,同比增長11.6%;完成農業總產值3128萬元,同比增長9.8%;實現
財政總收入23萬元,同比增長6.1%;農民人均收入淨增260元,同比增長7.8%。 到2006年底,浮石鄉
私營企業達114家,個體工商戶達156家。2006年,完成財政收入23萬元,其中國稅3萬元、地稅20萬元。
社會保障
浮石鄉有583人享受農村低保,每年支付保障金18萬元;有49人享受城市低保,支付保障金5萬元,有103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四五”普法全面完成,社會治安形勢良好,民眾安全感明顯提高。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浮石鄉國小適齡兒童和國中適齡少年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國中升高中率達35%,幼兒教育規範發展,各中國小校園環境不斷最佳化。衛生院條件明顯改善,疾病控制,醫療救助和衛生監督體系得到完善。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有新的提高,文化、檔案、
民兵、婦女兒童、工會、共青團、老年人、殘疾人、扶貧、水保、環保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為浮石鄉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特色農業
浮石鄉下窯村——漁船鋪自然村,有80來戶人家。村里
婦女很早就有剪馬蘭頭賣的習慣。到了1991年,發展到有一半以上農戶的婦女參加到剪馬蘭頭賣的行列中。十多年來,剪馬蘭頭這一行當就成了該村一項重要的家庭收入。每年一熟下來,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千元的收入。剪馬蘭頭活,每年一般從元旦過後一直要采剪到清明過後,一年近有5個月的采剪期。村裡的婦女,每天早早就拿著剪刀、大塑膠袋,帶上中飯,一直往外采剪,要採到好幾十里以外,一般要到袋子采滿了才回家。採回家後,揀乾淨用熱水潦過,次早進城拿到菜市場賣。前早些年,別處采剪的人少,城裡
菜市場賣馬蘭頭的人也少,每斤要捏成數十個小團,貴的時候賣過10多元1斤。一天,1個婦女採得多賣得好,可掙100多元;一般平均每人一天可掙40多元;少的每人一天也可剪20多元。該村許多戶婦女每年剪馬蘭頭收入,要占
家庭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不少農戶靠剪馬蘭頭,還蓋起了新
樓房。
村莊規划進展較快,規劃成效明顯。浮石鄉調整了部分規劃所成員,由一批熟悉土地政策法規、有
經驗、懂技術的幹部組成,負責浮石鄉12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規劃所成員平時隨新農村建設工作組一同下到各村熟悉情況、徵求意見,並收集相關資料,根據各自然村莊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經村民戶主會討論通過後予以公示,接受民眾監督與建議。浮石鄉有20戶以上的自然村莊86個,現已全面完成規劃編制任務;20戶以下村莊73個完成13個。浮石鄉召開了整體規劃會議,聘請專家對浮石鄉2007-2010年進行整體規劃。目前,各村審批房屋及道路設施嚴格按規劃執行。
人文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全面推進。浮石鄉在抓好了浮石、
羅坳、窩窖三個示範文明村建設的同時,在浮石鄉範圍內進行了以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為內容的文明村莊評比活動,熱烈開展文明信用戶創評活動,評出“文明信用戶”44戶,開展“
農村致富能手競賽”和“查賭禁賭”活動,共查處賭博案件3起。協同共青團與中國小校,請老幹部在中國小校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工教育,加強了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提升。一是以新農村建設為平台,進一步深化豐富創優“三民”活動。圍繞新農村建設主線,開展了“保先創星”活動,健全和完善了幹部形象和聯繫公開、首問責任制、便民服務中心等制度,進一步轉變了職能,改進了工作作風,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新形象;二是以村級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為重點,創建村級“五好班子”,積極開展“三培兩帶”
工程,基本實現30%的農村黨員和60%的村幹部成為“三培兩帶”標兵。
長效機製得以建立。各村在狠抓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同時,逐漸把新農村建設有關政策、有關議事程式等形成制度,並把各種制度與村務、村財務進行公開,自覺接受民眾的監督,浮石、羅坳新村點由
民眾出資聘請了長效衛生保潔員。
旅遊資源
大山腦旅遊區地處南康區浮石鄉境內.內外林區占地3.864萬畝,其中原始森林5000畝,有原始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毛竹林、人工用材林,有
華南虎、
猴面鷹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寺廟和民間傳說。林區山巒重疊,幽谷深邃,溪流清澈,風光秀麗,是避暑、觀光、療養、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