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學,海洋科技術語。
中文名稱 | 浮游生物學 |
英文名稱 | planktology;planktonology |
定 義 | 研究浮游生物的組成、分布、繁殖、發育、數量變動、生產力、營養關係、種群動力學、赤潮、生物發光、聲散射等以及它們與其他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關係的學科。 |
套用學科 | 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生物學(三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游生物學
- 所屬學科:海洋科技
浮游生物學,海洋科技術語。
中文名稱 | 浮游生物學 |
英文名稱 | planktology;planktonology |
定 義 | 研究浮游生物的組成、分布、繁殖、發育、數量變動、生產力、營養關係、種群動力學、赤潮、生物發光、聲散射等以及它們與其他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關係的學科。 |
套用學科 | 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生物學(三級學科) |
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 意為漂泊流浪。簡介 海洋浮游生物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浮遊動物。深圳沿海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角刺藻、圓篩藻、根管藻、角藻、次厚真蜇水蚤、精緻真刺水蚤、肥胖箭蟲、中型瑩蝦、寬額...
浮游生物學 浮游生物學,海洋科技術語。
浮遊動物(zooplankton)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動物。隨水流而漂動,與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一起構成浮游生物(plankton);幾乎是所有海洋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從單細胞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到鯡、蟹和龍蝦的卵或幼蟲,都可見於浮遊動物中。終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動物和橈足類)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過全部生命,暫時性浮游...
《浮游生物學概論》是2021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浮游生物學概論/廈門百年學術論著選刊》共分四編二十章,將浮游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態、生理、生化等各個方面作了全面性介軺。第一編是形態、分類部分,主要介軺一些比較普通的浮游生物,特別是我國沿海和淡水的習見種類。第二編是個體生物學部分,包括食性、...
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懸浮在水體中的生物,它們多數個體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沒有游泳能力,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污水浮游生物(saproplankton)則特指污水中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可劃分為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兩大類。在淡水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藻類,它們以單細胞、群體或絲狀體的形式出現。浮遊動物主要由原生動物、...
淡水浮游生物是指生活於淡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淡水浮游植物及淡水浮遊動物。部分浮游生物具遊動能力,但其遊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遊動。淡水浮游生物發布於湖泊、池塘、河流等,通常是互相隔離的,淡水群落一般分為流水和靜水群落兩大類。簡介 不...
小型浮游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水母(Cyanea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
《海洋浮游生物學》是2012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洪武,宋培學。該書主要講述了海洋浮游植物、動物以及室內培養方法等內容。內容簡介 《海洋浮游生物學》內容共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海洋浮游植物、海洋浮遊動物、海洋浮游生物的室內培養和浮游生物的採集、計數與定量方法。海洋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門、...
《浮游生物學與生物餌料培養實驗》是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英,田傳遠。內容簡介 浮游生物學與生物餌料培養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的實驗課是在課堂講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浮游生物學與生物餌料培養的基本操作技能、實驗手段和研究方法,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驗課,培養學生嚴謹的...
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於水層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詞目:全浮游生物 釋文:全浮游生物是指終生營浮游生活的生物。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分為六類: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
深層浮游生物 定義:生活在水深1000~4000 m間的深水層中的浮游生物。套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利用1999~2000年科學考察中獲取的資料數據,分析普里茲灣北部海域光合浮游生物分布特徵。浮游植物是供養和維持海洋生物資源的物質基礎。葉綠素a濃度和初級生產力是生物海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南大洋生態系統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研究的最重要內容。②不少研究學者通過一年的採樣監測和模擬實驗,揭示了非凍期、結凍期和...
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水母(Cyanea 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 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
微型浮游生物主要是指採集特定水層個體大小為5微米至60微米的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的主要種類為微型金藻、微型甲藻、微型硅藻等微型浮游植物。特點 微型浮游生物(動物學家稱之為毫米浮游生物,其外文名來自於拉丁語“nana”,意為微小)的機體在5~50微米之間。它們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整個軀體由一個小細胞組成...
海洋細菌是只能在海洋中生長、繁殖,不含葉綠素和藻藍素的海洋原核單細胞生物,在海洋微生物中是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微生物。它們個體直徑一般在1微米以下,形狀有球狀、桿狀、螺旋狀或分枝絲狀,具有堅韌的細胞壁,無真核。海洋中有自養和異養、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厭氧、寄生和腐生,以及浮游和附著等類型的細菌。...
河流浮游生物 河流浮游生物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河流中漂流的浮游生物。主要包括從湖泊流下來和緩流河灣中生長的浮游生物以及沿河沖刷下來的周叢生物群落的一些成員。出處 《生態學名詞》。
《浮游生物:奇幻的漂流世界》是201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克里斯蒂安·薩爾代。內容簡介 250種代表生物、500餘張高清顯微特寫彩圖、呈現一個從未被描繪過的水下世界。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生物海洋學家 焦念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原生生物學家 宋微波 聯合審訂推薦 圖書目錄 序...
上層浮游生物 定義:生活在大洋上層區(從表面至200 m 深處)的浮游生物。套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臨時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又稱為一時性浮游生物,是指僅在卵和幼體期、稚仔期過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如低緯度暖水中各種無脊椎動物在其幼蟲階段多行浮游生活,成年行底棲生活。簡介 浮游生物是一種無運動器官,或運動器官極不發育的生物,通常浮游在水中隨波逐流。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兩類。浮游生物除...
在水流運動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態類群。其特點是種數雖不多,但數量常常很大,分布很廣,是海洋生產力的基礎,也是海洋生態系中占很重要地位,是生態系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最主要環節。包括浮游植物和浮遊動物。浮游生物(Plankton)在水流運動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態類群。其特點是種數雖不多,...
這一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產力高值區與上升流強度息息相關,自春末夏初,隨著季風由北轉南,海域的葉綠素和初級生產力逐漸升高,在夏季上升流最強時達到頂峰。由夏入秋,隨著上升流減弱,其所形成的高生產力區也逐漸消退(Ning et al,1988b)。特徵 由於上升流的範圍、強度以及涌升水來源不盡相同,中國近海上升流區...
底棲微型藻類是潮灘生境中的主要初級生產者,是雙売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的重要餌料,同時也是潮灘貝類養殖的物質基礎。看似貧瘠的潮灘,往往有著不亞於水體的藻類生物量和生產力。一般而言,潮灘葉綠素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顯的規律,沉積物表層是葉綠素最高的區域,而在表層以下,葉綠素中葉綠素水平則迅速降低;受光照...
夏季浮游生物 夏季浮游生物是2005年公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公布時間 2005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審定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出處 《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中國海洋浮游生物》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茂 等。內容簡介 《中國海洋浮游生物》收集了記錄於中國海域的浮游生物種類,匯總了中國海域浮游生物種類名錄。《中國海洋浮游生物》總論綜述了中國海域浮游生物調查研究史、分類和多樣性, 各論按習用的浮游生物學概念體系,將浮游生物研究對象分為藍藻類...
蜉蝣(學名:Ephemeroptera)是蜉蝣目昆蟲的統稱。截止2024年,《全球生物物種名錄(COL)》收錄的蜉蝣種類包括42科442屬3341種,截止2002年,中國記錄共有17科60屬220種。蜉蝣卵小,顏色多樣,表面有花紋和附著物。稚蟲體長3~28毫米,分為扁平型和魚型,頭部有突起和體毛,複眼發達,有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對足,...
硅藻綱(Diatoms),屬於褐藻類的特殊形態的藻類,是淡水或海水中的代表性的浮游生物,分為細胞左右對稱的羽紋類和輻射對稱的中心類兩個亞綱。簡介 學科:生物學 詞目:硅藻綱 英文:Bacillariophyceae 釋文:硅藻綱屬於不等鞭毛藻門(Heterokontophyta)。細胞壁高度矽質化,壁上形成各種複雜花紋的細孔(孔紋areolae)...
帆水母(學名:Velella velella)是水螅綱銀幣水母科帆水母屬的海生浮游生物,水母浮囊體硬幾丁質,呈橢圓形,盤狀,直徑5-8厘米,因浮囊體上方豎立一三角形帆板而得名。有長長的具刺細胞的觸手。生活時浮囊體呈青藍色,帆板無色透明,隨風或海流漂浮於水面。帆水母是水母的近親,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動物。其特徵是長...
水母的發光原理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2008年,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下村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沙爾菲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錢永健因研究其發光原理,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動物學史 水母是一種低等的無脊椎浮遊動物,肉食動物,在分類學上包括刺絲胞動物中的缽水母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