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調整
(1)組建縣監察委員會。將縣監察局的職責,以及縣人民檢察院查處貪污賄賂、失職瀆職及預防職務犯罪等反腐敗相關職責整合,組建縣監察委員會,同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不再保留縣監察局。
(2)組建縣委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司法局。
(3)組建縣委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委辦公室。
(4)組建縣委財經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財經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組建縣委審計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審計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審計局。
(6)將縣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委辦公室。
(7)將縣委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改為縣委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委宣傳部。
(8)組建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設在縣教育體育局。
(9)組建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縣委議事協調機構。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
(10)縣委組織部統一管理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調整最佳化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領導體制。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作為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承擔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日常工作,作為縣委工作機關,歸口縣委組織部管理。
(11)縣委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將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公務員管理職責劃入縣委組織部,對外加掛縣公務員局牌子。
(12)縣委統戰部統一管理民族宗教工作。將縣政府辦公室的民族宗教管理職責劃入縣委統戰部,對外加掛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牌子。縣政府辦公室不再保留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牌子。
(13)縣委統戰部統一管理僑務工作。將縣政府辦公室的僑務管理職責劃入縣委統戰部,對外加掛縣政府僑務辦公室牌子。
(14)最佳化縣委辦公室職責。將縣委台灣工作辦公室的職責劃入縣委辦公室。縣委辦公室對外加掛縣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牌子。縣委辦公室加掛縣委保密機要局牌子。
不再保留縣委台灣工作辦公室。
縣委辦公室不再保留政研室、機要局、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國家保密局)牌子。
不再保留縣委辦公室內設的政研室、機要局的正科級規格。
(15)將縣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調整為在縣委組織部掛牌。不再保留與縣委組織部合署辦公的縣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不再保留縣委組織部內設的縣委組織員辦公室的副科級規格。
(16)將縣委信訪局調整為縣委工作機關,對外加掛縣政府信訪局牌子。
(17)將縣委老幹部局調整為縣委工作機關,歸口縣委組織部管理。
(18)將縣史志檔案局的行政職能劃入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史志檔案局更名為縣史志檔案館,仍為縣委縣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
(19)縣委宣傳部保留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牌子。縣委宣傳部不再保留縣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牌子。不再保留縣委宣傳部內設的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的正科級規格。
(20)不再設立縣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縣委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有關職責交由縣委政法委員會承擔。
(21)不再設立縣委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有關職責交由縣委政法委、縣公安局承擔。
(22)不再設立縣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組建機構
(23)組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縣國土資源局的職責,縣水務局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縣林業局的森林、濕地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以及縣規劃局的行政職能,縣房產管理局的房產交易管理職能整合,組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不再保留縣國土資源局。
(24)組建縣農業農村局。將縣委農村工作部的職責,縣農業局的職責,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農業投資項目和糧食管理職責,縣國土資源局的農田整治項目、縣水務局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職責,以及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的行政職能等整合,組建縣農業農村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
將縣農業局的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劃入縣交通運輸局。不再保留縣委農村工作部、縣農業局。
(25)組建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將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縣旅遊發展委員會的職責整合,組建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不再保留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縣旅遊發展委員會。
(26)組建縣衛生健康委員會。將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以及縣民政局承擔的老齡工作職責,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職責等整合,組建縣衛生健康委員會,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
保留縣老齡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由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承擔。
不再保留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27)組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將縣民政局的退役軍人優撫安置職責,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軍隊轉業幹部安置職責,以及軍隊有關職責等整合,組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按中央有關改革部署實施。
(28)組建縣應急管理局。將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職責,以及縣政府辦公室的應急管理職責,縣公安局的消防管理職責,縣民政局的救災職責,縣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職責,縣水務局的水旱災害防治相關職責,縣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縣減災委員會、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縣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責,縣科學技術局的防震減災職責等整合,組建縣應急管理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按中央有關改革部署實施。
不再保留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政府辦公室不再保留縣應急管理辦公室牌子。
(29)重新組建縣司法局。將縣司法局的職責,縣政府辦公室的法制工作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縣司法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縣政府辦公室不再保留縣政府法制辦公室牌子。
(30)最佳化縣審計局職責。將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重大項目稽察職責,縣財政局的預算執行情況和財政收支情況監督檢查職責等劃入縣審計局。
(31)組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將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的職責,以及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相關職責,縣科學技術局的專利管理職責等整合,組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
保留縣食品安全委員會,具體工作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承擔。
不再保留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再保留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直屬的企業註冊局、公平交易局的副科級規格。
不再保留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設的縣價格監督檢查局的副科級規格。
(32)組建縣醫療保障局。將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相關職責,縣民政局的醫療救助職責,以及縣醫療保險事業管理局的行政職能等整合,組建縣醫療保障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再保留縣物價局牌子。
(33)組建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將縣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縣科學技術局的職責,以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引進國外智力工作職責整合,組建縣工業和信息化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加掛縣科學技術局牌子。
不再保留縣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不再保留縣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內設的中小企業局的副科級規格。
不再保留單設的縣科學技術局。
(34)組建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將縣建設局的職責,以及縣房產管理局的行政職能等整合,組建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不再保留縣建設局。
(35)組建縣商務局。將縣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對外貿易經濟合作管理職責,以及縣招商協作局承擔的商務管理職能,縣供銷合作社承擔的商業管理職能等整合,組建縣商務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
不再保留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縣招商協作局。
(36)重新組建縣林業局。將縣林業局的職責,以及縣國土資源局、縣建設局、縣水務局、縣農業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縣林業局,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統一領導和管理。
(37)組建縣扶貧辦公室,作為縣政府工作部門。不再保留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縣扶貧和移民辦公室。
(38)縣水務局更名為縣水利局。
(39)縣政府辦公室承擔政務服務管理、外事、金融工作職責,加掛縣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縣政府外事辦公室、縣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牌子。縣政府辦公室保留縣人民防空辦公室牌子。
不再保留縣政府辦公室內設的縣外事僑務辦公室的副科級規格。
(40)縣財政局承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職責,加掛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牌子。不再保留縣財政局內設的鄉鎮財政管理局副科級規格。
(41)不再保留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內設的糧食局的副科級規格。
(42)不再保留縣教育體育局內設的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科級規格。
其他改革
人大機構
(43)組建縣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整合縣人大法制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的相關職責,以及縣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的相關職責,組建縣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作為縣人大專門委員會。
(44)縣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更名為縣人大常委會監察司法工作委員會。
政協機構
(45)縣政協農業經濟委員會更名為縣政協農業農村經濟委員會。
(46)縣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更名為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將縣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承擔的聯繫文化藝術界等相關職責調整到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47)縣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更名為縣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
群團組織
(48)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省委關於群團組織改革的決策部署,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群團工作的制度,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民眾性這條主線,著力解決“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問題。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始終堅持黨對群團組織的領導,群團組織設立的黨組織,接受批准其成立的黨委統一領導,定期匯報工作,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貫徹落實。
群團組織改革同機構改革相結合,改革機關設定、最佳化管理模式、創新運行機制,促進黨政機構同群團組織功能有機銜接,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接適合由其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民眾功能,更好發揮群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將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更好適應基層和民眾需要。
事業單位
(49)制定出台縣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將完全、主要和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全部納入改革範圍,深入清理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將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按照能轉職能的不轉機構、確需轉機構的實行綜合設定的原則,區分情況推進改革,理順政事關係,實現政事分開。除行政執法機構按照中央部署推進改革外,不再保留或新設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行政執法
(50)大力推進科學執法,全面梳理、規範和精簡行政處罰、行政強制事項,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執法事項,實行清單化管理,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改變行政執法人海戰術,更多套用科技手段,推行非現場執法。大幅減少多頭執法,一個部門設有多支執法隊伍的,原則上整合為一支執法隊伍。整合組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等5個領域綜合執法隊伍。
進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將商務執法、鹽業執法等整合劃入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實行更大範圍的綜合執法。繼續深入推進城市管理等其他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在鄉鎮探索逐步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清理清退臨時人員和聘用人員,嚴禁使用輔助人員執法。鎖定執法人員編制底數,暫保持現狀不變,待中央統一明確政策後逐步規範。
審批服務
(5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對標“五型”政府建設目標任務,把機構改革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推動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轉變。圍繞直接面向企業和民眾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面推行“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細化量化標準,推進各地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加強權責清單管理,有效規範和約束行政權力運行。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減少蓋章、審核、備案、確認等各種繁瑣環節和手續。加快推進部門政務信息聯通共享,著力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水平。
管理體制
(52)按照中央關於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的要求,統籌謀劃、分步實施鄉鎮相關改革。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儘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鄉鎮,強化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整合最佳化鄉鎮黨政機構和事業站所,歸併相近職能,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和事業單位,統籌各類編制資源,實行扁平化和格線化管理。適應鄉鎮工作特點和便民服務需要,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職能,綜合設定機構。理順縣直部門與鄉鎮關係,把條的管理和塊的治理協同起來。縣直部門要依法履職,強化專業性管理。鄉鎮工作重心要轉到加強黨的建設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