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自然狀況,主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社會,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社會進步,醫療衛生,文化,學校教育,組織建設,人物簡介,傳說,旅遊,
歷史
浮崗鎮政府駐地浮崗集, 清朝
順治年間建村。1943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建立中共辛灘區分委,1949年10月,建
單縣第二區,1955年10月改稱浮崗區,1958年設立浮崗鄉, 同年9月歸入曹莊人民公社,1984年重新設立浮崗鄉,1996年撤鄉設鎮,為浮崗集鎮,2001年2月與李新集、聶付莊鄉合併為新的浮崗鎮。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
李白、杜甫、高適遊獵孟渚(今河南商丘東北、單縣西南部即浮崗一帶)。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謝漢在浮崗一帶發動白蓮教起義。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黃河決口門王樓,官員劉庸率軍堵黃,現存龍門口。
1935年,李新集國小成立,呂煥章任校長,當時隸屬河南省虞城縣夾河鄉。
1936年底,中共黨員孫志謙從濟南鄉師回到家鄉,在單西南浮崗一帶開始有黨的活動。他是在單西南傳播馬列主義的第一人。
1937年,孫志謙和王振楊、高大飛、劉蒼岩等一批返鄉學生,在單西南創辦讀書會,學習研究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國,吸收發展了劉蒼岩等十幾人入黨,在單西南建6箇中共黨支部。浮崗、耿劉莊開始有了中共黨的組織。
1938年5月9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李新集,燒毀民房40餘間,槍殺無辜村民20餘人。
時年6月,李新集護防隊成立,共有3個班,42人,長槍30支。
時年8月,護防隊在李新集南門外擊斃日本憲兵隊司令白曉林。
1939年3月,在單西南成立中共灘黃區分委(主要包括的黃崗鎮、浮崗鎮、曹莊鄉一帶),書記陳玉璋。同時組建了辛灘特別支部,陳玉璋兼任支部書記。
1943年8月,建立中共辛灘區分委,書記李權。
時年8月, 建立了辛灘抗日區公所,駐浮崗、耿劉莊一帶,區長於化一,是為浮崗建立人民政權之始。
1944年6月,中共單西南工委改建臨河縣,辛灘區分委屬之。
1945年6月28~30日,冀魯豫軍區所屬18團、20團,配合單縣、曹縣、成武3個縣中隊,一舉殲滅駐守在馬莊村的偽保全24旅,以及河南商丘趕來增援的日偽軍1000餘人。
1945年,中共臨河縣委、縣政府改建為中共單虞縣委、縣政府,中共辛灘區分委、區政府屬之,書記李權,區長黃延訓。
1949年9月9日,單虞縣撤銷,單縣政區統一規劃,是時浮崗建立二區,始稱中共單縣二區委員會,1955年改稱中共浮崗區委會,駐地浮崗。
1954年,李新集聯合診所成立,當時隸屬高韋莊區。1978年改為李新集公社醫院,是浮崗鎮轄區內最早的醫院。
1958年3月,單縣撤區並鄉,浮崗二區撤銷,建立浮崗鄉。
時年8月,撤鄉成立人民公社,浮崗劃歸曹莊,稱躍進人民公社,駐地曹莊。
1976年,李新集東村李繼寬自辦石棉瓦廠,當年購買嘎斯和解放牌汽車各一輛,此為浮崗鎮轄區內最早的汽車。
1977年, 李新集東村購買24馬力直流發電機組一部,使全村196戶村民用上了照明電。
1978年12月31日,李新集人民公社成立。
1984年2月, 機構改革,重新設立浮崗鄉,成立浮崗鄉委員會,駐地浮崗集,聶付莊同時設鄉。
1990年,鎮北村支部書記魏相魁安裝了第一部民用電話。
1992年1月,浮崗鎮成立木線生產技術協會,共有會員187名,從事產品的開發研究工作,使全鎮由單一的木線生產發展到6大系列120個品種,成為全國最大的木線生產基地之一。
1993年6月, 省委書記姜春雲在縣委書記的陪同下,視察了浮崗水庫,併到庫區看望了農民民眾。
1996年7月5日,省委副書記陳建國在中共菏澤地委書記董昭和、行署專員李明先的陪同下來浮崗視察。
時年12月,《浮崗鄉情志》出版,填補了鎮史志編修的空白。
1997年4月28日,撤銷浮崗鄉,改設浮崗集鎮。
時年6月,山東省副省長吳愛英來浮崗視察工作。
1999年5月12日,三里井、
李油坊村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評為小康村。
時年10月,李油坊村李存軒等6位農民集資300萬元,在上海市徐匯區桂林路租地0.8公頃,建成150套高標準商店門市,並在上海自辦了膠合板廠和地板磚廠。人民日報進行了報導。
2001年1月,浮崗水庫二次蓄水,蓄水面積2000餘公頃,水深1~3米。
時年2月, 李新集鄉、聶付莊鄉、浮崗集鎮合併為浮崗鎮。黨委書記周再宇、鎮長王安民。
時年4月,鎮黨委興建萬畝玫瑰園,並籌建玫瑰烘乾加工場3處,浮龍潭玫瑰茶廠1處。玫瑰生產成了該鎮的主導產業之一。
經濟
第一產業
1946年, 糧食總產551萬公斤。是年夏,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165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突破400公斤,總產2204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境內2000公頃庫地實行綜合開發,復耕土地1733.3餘公頃。在庫區內開挖東西河1條,南北引水溝4條,水庫周圍建揚水站6處,使全鎮85%的土地成為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畝產780公斤,總產突破3200萬公斤。
1990年以來,鎮裡實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先後發展蘋果、櫻桃、 酥梨、油桃、梅杏、柿子、李子、冬棗等優質高效果800公頃,年產稀有果品1800萬公斤。 全鎮建冬暖式種養大棚510個,主要種植櫻桃、瓜菜,每年向市場供應水果、瓜菜150萬公斤,畝效益近萬元。2000年,地膜覆蓋西瓜面積533.3公頃,畝產西瓜3000公斤,年效益1200萬元。
全鎮主要有黃河故道經濟林帶、太行堤林帶和庫堤綜合林帶三大綠化工程。現有楊、柳、槐、桐等用材樹木180萬株。2000年底,實現農業總產值1.4億元,其中種植業9500萬元,林業1650萬元,飼養業1700萬元,其它115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全鎮僅有少數紅爐、白鐵、小磚窯、酒坊、油坊等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期,手工業作坊大都停辦。1959年春開始發展社隊集體工副業,先後建起農具廠、榨油廠、醬醋廠、麵粉廠、磚瓦廠、糕點廠等小型企業13個。至1962年,從業人員1800人, 固定資產50餘萬元。1965年,成立運輸隊3個。1970~1977年,先後辦起李新集東村石棉瓦廠,毛莊、石小集、唐寨、聶付莊村磚瓦窯廠4個,預製件廠3個,木器廠2個,農機配件廠1個。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5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 00萬元。1985年,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初步形成鎮、村、聯戶、個體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格局。 至年底,鎮辦企業總產值超過2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達300萬元以上。90年代後,裝飾木線生產成了該鎮第一主導產業,全鎮有個體、聯合體、 鎮辦、村辦各類木線加工企業2275個,從業人員11058人,產品包括木線、木園、 雕刻裝飾材料、人造板等六大系列120個品種,遠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僅此一項全鎮人均收入超千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境內有老君寨、浮崗集、聶付莊等集市,均處魯豫交通要道,尤其是李新集的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較多,各類店鋪50餘家。建國初期,發動民眾入股辦起李新集、浮崗集、聶付莊三處供銷合作社。1953~1956年,對私營企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私營企業納入合作化軌道。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得到發展。1978年,有國營網點14處,集體60處,個體500餘戶,農村各類小商販400餘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全部實行集體或私人承包。近年來,鎮政府又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先後建起林莊、大王莊、苗土樓、謝樓等8處農貿市場,拓寬商業街道16條,建成花生、桐木、蔬菜、建材、服裝等各類專業市場14個。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290 1戶,私營企業330家,個體運輸500家,其中客運戶129戶。1993~1998年連續6年被評為全市先進鄉鎮企業明星鎮。 2001年,全鎮引進項目13個,利用外資500萬元,對浮崗水庫進行了綜合旅遊開發,並對境內名勝古蹟進行修葺,舉辦了浮龍潭一日游,從而拉開了發展旅遊業的序幕。
特色產業
小飾條辦成大產業:
浮崗鎮的裝飾木線生產起源於1991年,1992年發展壯大,形成了李油坊、三里井、北村、 郭莊寨等12個木線生產專業村,並在北京、上海等全國100餘處大中城市開辦工廠263家,設立門市527個。浮崗裝飾木線、木園、細木工板成了全國各大裝潢市場叫得響的名牌,木線生產成為全鎮主導產業。
玫瑰飄香張樓村:
張樓村是遠近聞名的玫瑰生產專業村, 全村玫瑰面積100公頃。該村大搞玫瑰深加工,生產的玫瑰茶、玫瑰飲料,市場供不應求,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1500元。目前,玫瑰種植已普及到全鎮8個行政村。
牛馬莊皮碗加工久盛不衰:
牛馬莊的皮碗加工已有20多年的歷史,目前50%以上的戶,全家常年搞加工,還有的戶僱工生產,自己專事購銷。現在,牛馬莊村的皮碗加工已帶動周圍8個自然村,成為我國最大的專業化皮碗生產基地。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年收入3020元。
苗西工業園帶富一方百姓:
苗西村工業園始建於1997年, 至1999年,全村新上楊木旋皮廠32個,從業人員1400人,年加工楊木50萬方,年利稅320萬元,年創社會效益近千萬元,戶均年增收入5000餘元。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帶, 地勢南高北低,總面積13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673.3公頃,平均海拔55米。轄區內的
浮崗水庫為省大二型水庫,東為浮龍潭,西為月亮灣,總面積25平方公里,水深1~4米。庫區內魚鮮鴨肥,水產豐富。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穀子等,經濟作物有玫瑰、冬棗、白臘、桑叉、棉花、花生、瓜菜。該鎮是花生種植大鎮,種植面積2333.3公頃,其中地膜覆蓋面積1000公頃。全鎮植被面積826.7公頃,覆蓋率56%。
全鎮轄40個行政村,總人口6.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8‰。現有回、苗等少數民族56人,周、王、張、劉、李、魏等41個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經濟總收入不足30萬元,1978年,人均收入僅為378元, 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4.96億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51萬元, 年末社會金融存款餘額7.5億元。該鎮以裝飾木線生產而聞名,是江北最大木線生產基地,木線生產促進了全鎮農業、運輸業、商業和餐飲服務業的振興和發展。
強鎮由來
1996年,該鎮各項經濟指標綜合評比進入菏澤市24強。獲得的省、市主要榮譽稱號有:1995年,菏澤市計畫生育先進鄉鎮、山東省先進黨員活動室;1996年,菏澤市科技工作先進單位、菏澤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菏澤市紀檢監察先進單位、菏澤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山東省創建民兵富民工程先進單位;1997年,菏澤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技術協會先進單位;1998年,菏澤市個體私營工作先進單位、菏澤市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鄉鎮、菏澤市個體私營工作先進單位、菏澤市小康村建設先進單位;1999年,菏澤市小康村建設先進單位。
社會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年均糧食12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10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農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為主食。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全鎮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鋼筋水泥結構的新居, 人均住房面積23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5800餘部,行動電話8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80%。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摩托、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成為代步工具。 2000年,全鎮擁有個人小轎車68部,中巴客車41部,大客車6部。1998年,全鎮已實現“四通”(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2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1999年,鎮敬老院被評為省級敬老院,有36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8年,鎮被菏澤市評為小康村建設先進單位,三里井村、李油坊村被菏澤市評為小康村。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2600元。
鎮村建設
1996年10月, 實現150公里鎮級公路建設。1996年,鎮駐地兩條主街道建設竣工。1997年以來,投入城鎮建設資金1500多萬元,新建樓房200幢,拓寬改造9條街道,總長20公里。浮崗水庫始建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面積20平方公里,設計蓄水量0.96億立方米。 1958年9月,水庫第一次接納蓄水,最大蓄水量7700萬立方米,施灌小麥面積1.63萬公頃。 1958年10月,建立了浮崗水庫管理站,並設140人的專職護堤隊伍。1961年,停蓄還耕。2000年11月,浮崗水庫重新啟用。2001年,充分利用水庫及庫區10餘處文化積澱較深的名勝古蹟, 積極發展水庫觀光旅遊。2001年7月,投資20萬元完成了鎮駐地至浮崗水庫大堤1000米硬化鋪油工程。鎮駐地大街門面、路燈、 下水道、電話線、有線電視等統一規劃管理。1998年3月,浮崗鎮被菏澤市政府命名為“小城鎮建設明星村”。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00年境內有私塾18處, 學生283人。1909年開始興辦學堂,建私立初等國小堂3處。1930年興辦國民學校9處,學生456人。1940年,建抗日自強國小1處,學生34人。 1949年境內有國小12處,在校生73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29%。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李新集村從1952年創辦農民夜校,堅持14年,多數學員達到國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 聯辦初級中學2處,國小38處。90年代,鎮投資600萬元建起3處高標準中學和6幢教師公寓, 投資20萬元,購置閉路電視30台,有國小42處。1990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1850人。2000年,全鎮有國小25處,在校生7683人, 中學3處,在校生20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畢業生1824名,其中本科生135名,專科生585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85人,自1984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3項。1997年,鎮木線條加工技術協會被菏澤市評為先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000年被菏澤市評為先進農村技協。
醫療衛生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8名中醫,5箇中藥鋪。1951年,在醫藥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浮崗衛生所。1952年,成立愛國衛生工作協會,開展民眾性挖蛹、滅蠅、滅蚊、捕鼠運動。1953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19人。1958年,建衛生保健室,同年改為衛生院。1970年,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推行合作醫療制度。 1979年,成立李新集衛生院,占地3.3公頃,有門診、病房、職工住房54間,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1990年,李新集衛生院擴建改造,建門診、病房樓各一幢, 醫療工作者44人,病床40張,轄石老家等3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68796人次,住院1345人。此外,有村衛生室18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9人。1991年2月,苗土樓村衛生室榮獲“菏澤市先進行政村衛生室”稱號。1997年,李新集衛生院投資20萬元購置B超機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2000年,有李新集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30處,病床121張。
文化
浮崗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地方戲、書法、嗩吶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80年代,強村、機關和學校建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1996年12月,《創業之歌》(浮崗鄉情志)一書出版發行。全書分創業、地名、史料、擷英4篇和附錄共5部分,20萬字,重點介紹了全鎮的近代革命鬥爭歷程和當代經濟騰飛、百業興旺的景象。
學校教育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浮崗鎮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歷史。建國後,浮崗武壇群英,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並獲得榮譽。80年代始,民眾尚武精神復甦並發展。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黨組織 1936年底,孫志謙(曹叵集孫莊村人),在濟南鄉村師範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返鄉與上學回鄉的青年王振揚、高大飛、劉蒼岩等在單西南創辦了讀書會,學習研究馬列主義,宣傳抗日救國。在讀書會中吸收發展了劉蒼岩、高大飛等十幾人入黨,先後建立6個村黨支部。
1939年3月,在單西南成立了中共灘黃分區委(包括現在的黃崗鎮、浮崗鎮、曹莊鄉)。1940年,全區共建村黨支部18個,共有黨員78人。
1943年8月, 建立中共辛灘區分委,駐地今浮崗、耿劉莊一帶,隸屬中共單西南工委, 建黨支部24個,黨員138人。到1949年黨員發展到214人。1958年3月,組建中共浮崗鄉委員會, 建黨支部42個,黨員486人。1997年,改建中共浮崗鎮委員會,建黨支部36個, 黨員發展到1780人。1992年,浮崗鄉被評為單縣農村黨建先進鄉,1995年被評為全縣黨建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黨員活動室,連續3年被評為菏澤地區精神文明先進鄉。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1931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3年8月, 成立辛灘抗日區公所,駐地今浮崗、耿劉莊一帶,是浮崗人民政權建設之始。1949年9月9日,撤銷辛灘區公所,成立浮崗區公所。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 浮崗管轄的村莊分別劃歸黃崗、曹莊兩個人民公社。1984年2月,機構改革時重建浮崗鄉人民政府。1997年撤鄉建鎮,成立浮崗鎮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抗日戰爭時期,建立辛灘區民眾抗日動員會。農民團體:土地革命時期有農會,抗日戰爭時期有農民提議救國會。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婦女團體: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婦女抗日救國會,建國後改稱民主婦女聯合會,195 8年12月改稱婦女聯合會。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青年救國會,1949年,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改稱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近年又成立計畫生育協會和個體勞動者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周再宇
現任鎮長:王安民
人物簡介
謝漢
謝漢(?~1547) 明朝單縣浮崗集人。
白蓮教在單縣起義的重要領袖。
謝漢自幼務農,喜歡習武練棒。1547年邀懷州人楊惠、商大常、田斌等,布場傳道, 聯絡四方鄉勇,迅速發展教徒數千人,發動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4月28日被山東巡撫何沅溪調集數萬官軍圍剿,後被俘,英勇就義。
周自齊(1869年[1]—1923年),男,漢族,字子廙,山東單縣人,出身官紳世家,書香門第,其父周鎬秀曾任廣東候補巡檢。1896年赴美留學。曾任清政府駐美公使館參贊、游美學生監督、外務部
左丞左參議、學部丞參上行走,1909年7月任遊美學務處總辦,1911年2月兼任清華學堂監督,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華學堂監督,1923年病故於上海。周自齊在任遊美學務處總辦和清華學堂監督期間,主持考試選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籌建游美肄業館(後改名為清華學堂),擇定擁有30餘公頃的清華園作為校址,聘請教員,招收學生460人,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正式開學。
魏振亞
魏振亞(1902~1938) 又名魏飛龍,單縣魏家寨(現魏范莊)人,幼讀私塾,17歲投筆從戎, 在閻錫山新編二師金憲章部下任排長。1937年串聯官兵400餘人組成抗日義勇軍獨立支隊,在山西大同縣河頭、麻峪口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打得日軍、漢奸聞風喪膽,人們都稱他的部隊是“飛龍神兵”。
1938年6月, 投靠八路軍,隊伍正式改編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游擊隊第一支隊,魏振亞任副司令員。是年秋,部隊在六梭山下大王村休整,被叛徒出賣,遭日軍重兵包圍,英勇就義。死後,人們在此立碑紀念。
陳玉璋
陳玉璋(1909~1939) 號琢甫,單縣陳李莊人。曾任中共灘黃分區委書記(灘黃地區包括今黃崗鎮、浮崗鎮、曹莊鄉等地) 、中共單縣縣委書記。16歲入私塾讀書,1931年考入菏澤六中, 1934年考入山東省第二師範學校,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發動組建辛灘區抗日救國會, 是浮崗地區第一位黨的領導人。1938年冬,建立中共灘黃區分委, 1939年5月,任中共單縣縣委書記。是年,在湖西肅託事件中,慘遭殺害,時年僅30歲。
郭獻亭
郭獻亭(1888~1975) 單縣霍莊村東郭莊人。9歲在本村讀私塾,18歲開始學醫,22歲行醫鄉里,1950年在浮崗區衛生所任中醫師,1957年調單縣中心醫院中醫科任中醫師,1964年被選為單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3年選為縣政協委員、縣政協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委員。1975年12月22日去世。
劉蒼岩
劉蒼岩(1914~1983) 又名劉樹松,山東單縣劉井村人。1932年考入菏澤南華中學,畢業後,到菏澤朱集國小教書。1935年率領全校師生到沙土集大街上遊行聲援“一二九”運動。1937年由王振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先後任貴州省正安縣委組織部長、遵義縣縣委書記、地委副書記,貴州省委農工部副部長等職。1983年2月在貴陽逝世,終年69歲。
程華亭(1915~1990) 單縣浮崗鄉程莊人。1938年參加革命,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一位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人民解放軍優秀指戰員。
1938年2月, 參加中共單縣縣委在黃後樓舉辦的青年抗日訓練班,畢業後任單縣縣大隊軍事教官。 是年秋,調任湖西抗日義勇隊炮兵排長。1941年4月,調任八路軍黃河支隊十四團三營營長。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先後被任命為湖西軍分區八團團長、 軍分區參謀長等職。建國後,任軍委空軍汽車學校校長兼黨委書記、重慶296兵工廠軍代表。 1955年6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56年由重慶調武昌任總參修械學校校長,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58年轉業到徐州工作,任徐州市機械工業局局長、重工業局局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市科協副主席等職。1987年離休。1990年逝世。
孟靜芝
孟靜芝 單縣浮崗鄉孟楊村人。1935年入黨,是浮崗最早的共產黨員。解放前,先後任單西南辦事處主任、單縣縣委軍事部長、統戰部長、單縣縣政府秘書等職。解放後,長期在北京工作。80年代初,任中國聾啞協會名譽主席。現已離休,住北京。
黃延訓
黃延訓 1924年6月出生,單縣黃崗鎮東海子村人,1938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次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先後任黃崗區中隊指導員、黃崗區區長。1944年至1947年任辛灘區(駐地今浮崗、耿劉莊一帶)區長,是浮崗地區第一個政權機關的負責人。1948年任單縣縣大隊副大隊長、副政委等職。解放後,歷任華北軍區獨立二旅宣傳科副科長、北京軍區裝甲兵宣傳處處長、裝甲兵裝備部副政委等職。1981年離休,住北京。
謝孔賓
謝孔賓1930年出生,單縣浮崗西王堂村人。15歲考入單縣中學讀書,畢業後參加了國小教學工作。 後又考入大學中文系深造,畢業後在高中任語文教師20餘年。1980年調菏澤師範學院任中文系、藝術系書法講師,後晉升為副教授。1992年9月10日,菲律賓商報以整版篇幅、通欄大標題《中國著名書法家謝孔賓作品選》作了報導和評論。其專著《法書教程》為許多大專院校採用為書法教材。作為副主編參編了《中國書法原理》大型著作。在全國書法大賽中多次獲獎,其作品選入《中國書法優秀作品集》,是全國著名的書法家。現任菏澤師範學院書法副教授、山東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高等院校書協常務理事、菏澤地區書協副主席等職。
王可正
王可正 1962年出生,單縣浮崗鎮陳吳莊胡樓人。現為山東省菏澤一中分校校長、單縣一中校長、特級教師。
近年來,先後被評為菏澤市教學能手、市新長征突擊手、市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
李文棟
李文棟 1964年2月出生, 浮崗鎮三里井村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1987年任村會計,1992年任村黨支部書記。1994年被評為菏澤地區優秀農民企業家、單縣十佳模範黨員。三里井村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授予“鄉鎮企業明星村”“百強村”“先進黨支部”“奔小康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徐廣愛、 徐廣雲
徐廣愛、 徐廣雲 系同胞兄弟, 家住浮崗鎮王樓村,出身嗩吶世家。代表作有:《李天保弔孝》《打金枝》《抬花轎》《七品芝麻官》等。
二百斤
二百斤 姓齊,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無可查考,女性,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單西南、浮崗一帶黃河故道活動的著名女土匪頭目。 她身高體胖,重達200多斤,故外號人稱“二百斤”。性粗暴,善騎射,能在飛跑的馬背上使用雙搶,彈無虛發,靠搶劫為生。主要活動在碭北(安徽
碭山縣)、虞北(河南虞城)、單西南(山東單縣)三省交界的黃河故道西岸。1943年歸順共產黨,改編成八路軍。從此,二百斤就從浮崗銷聲匿跡,不知去向。
傳說
很久以前,這裡緊靠孟瀦澤,水邊小村有一何姓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捕魚,生活富足。夫妻二人相敬相愛,可不惑之年仍無一男半女。一日妻夢見庭院荷花中端坐一小女孩,十分可愛,便緊緊抱在懷中,醒來後便覺腹中異樣,不久一女嬰呱呱墜地。老夫妻喜不自勝,都說是上天垂憐,荷仙送子,便給女嬰取名何仙。何仙生來俊秀聰穎,討人喜愛,七歲時發過一次高燒,不省人事,康復後自稱在天上見識許多神仙。
轉眼數年,何仙出落成人。一日家中來了位不速之客,走時留下一紙,寫道:“孟瀦澤邊老龍潭,龍王在此建家園,待到二月二日至,廢桑棄漁造大船。”老漢百思不得其解,而何仙卻看出其中奧妙,非讓父親買木料造船不可。二月二日,何仙竊竊私語:“孟瀦澤邊老龍潭,龍王在此建家院,等到七月七日至,平地大川好行船。”並挨家勸說村民打造船隻。七月一日這天,忽見空中一片怪雲,時紅時黑,時而絞成大團,時而化成巨龍,雖狂風大作,而固守不散。時不速之客又至。只見他小生打扮,身背青鋒寶劍。何老漢見來者不凡,急忙酒肉款待。談笑間老漢問“空間怪雲是何物?”小生脫口而出:“龍王三太子出海作惡。”老漢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來者隨手拿起兩個酒杯,口口相對推至桌心道:“雲遊四海處處家,不商不漁不種麻,專管世間不平事,一杯薄酒作報答。”五日後,怪雲呈現龍狀,吞雲吐霧。夜間小生莫名失蹤,只見空中烏雲翻滾,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夜半時分,空中時而紅,時而火,並伴有兵器相撞之聲。時黃河之水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而來,何仙疾呼眾人登船,而自己卻被捲入水中。
數月後,逃生者返歸鄉里,只見天水茫茫,水中衝擊出一崗,猶如龍首。後來人們便把這兒稱作“浮龍潭”。老夫妻思女心切,每日在潭邊哭啼、呼喚女兒,眼淚漸漸匯成湖泊,被稱作“月亮灣”。後來有人無意中抬頭望見小生攜何仙從雲中飄過,都說是呂洞賓攜何仙姑降伏了龍王三太子,救了百姓。
浮龍湖周邊有眾多名勝古蹟。距月亮灣西北1里許,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地方,即古孟瀦。這裡草木繁茂,蘆葦成片,狐兔出沒,風光秀美。唐天寶年間,
李白、
杜甫、
高適游單,在此地跨名駒,控鳴弦,呼鞍馬,掃四野,邀遮馳逐,駕鷹獵兔,詩酒笑談。李白在《秋獵孟瀦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伎》中就描寫了在孟瀦打獵的情景。浮龍湖北1公里北村坐落有玄帝廟一處,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現存大殿三間,廂房四間,大殿雕樑畫棟,巨龍斗拱,廟基用33個半石磙砌成,廟內有玄帝廟碑一塊,雖年代久遠,碑文仍依稀可辨。當地有一碑單三間之說。其他還有老君寨、老君廟、馬踏石、劉庸庵、龍門口等一批古蹟。
明代白蓮教首謝漢在浮崗一帶發動白蓮教起義,驅千戶、斬總兵、斗官府、除惡霸,聲振朝野。現浮崗鎮小寨村西有一枯井,井旁有一石板,上有一碗口大的蹄痕。據當地民眾傳說,枯井是起義軍的飲馬井,石板蹄痕是當年謝漢騎射練武時馬踏的痕跡,故稱“馬踏石”。
龍門口在月亮灣南,相傳
乾隆末年黃河一度在浮崗大堤段決口,水勢極大,乾隆皇帝親自率軍救災,劉庸率隊堵黃,屢堵都不成功,乾隆情急之下將手仗拋入水中,水位立即下降。劉庸乘勢令士兵收集百姓鐵鍋,以松木串之,滾入河口,致使截流成功。百姓感恩,稱此決口處為龍門口,並在決口東側建劉庸庵以示紀念。
旅遊
在單縣諸多的旅遊景區中,以浮龍湖旅遊開發區最為壯觀。浮龍湖旅遊開發區位於單縣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南依凹凸不平的黃河故道,北接一望無際的黃河沖積大平原,是魯西南一顆璀璨的明珠。浮龍湖旅遊開發區由浮龍潭、月亮灣兩部分組成。據史料記載,浮龍潭形成於遠古時期的黃河決口,呈東西狹長型,東西約10.5公里,南北寬2.5公里,面積約31.26平方公里,水深3.5—5米。月亮灣因南北狹長似彎月而得名,水深6—7米,水面面積5平方公里。潭灣相通,恰似珠聯璧合。旅遊區總面積約36.26平方公里。總蓄水量,有閆潭灌區南引黃幹線、小浪底焦莊引水閘兩條送水途徑,水質優良,清澈透底。這裡古河碧潭,煙波浩蕩,荷蓮接天,皓月千里。浮龍湖旅遊開發區分為水濱休閒、水上運動、水中情緣、垂釣區、沙灘浴場、淡水養殖、玫瑰苑、人文景點區、服務區九大區域。水濱休閒設在西部引水涵洞以南,風平浪靜,置有竹排、龍舟、烏蓬船、腳踏船、羊皮筏子、氣墊船等,可為遊客提供不同風格的各式船隻,遊客泛舟水上可以欣賞到嬌嫩欲滴的荷花,隨風起伏的蘆葦盪……水上運動設在東部,這裡風大浪急,暗流涌動,喜歡衝浪的遊客可大顯身手。水中情緣區設在潭中三島,遊客可在此納涼、品茗、對弈、吟詩作畫。垂釣區設在月亮灣東部,這裡蘆葦叢生,荷葉成片,草豐魚肥,設有釣位、遮陽傘。淡水養殖區設在南部,遊客可觀賞圍網、網箱養魚,領略江南魚米之鄉的一流風光。玫瑰苑設在公路兩側,每年春夏之交,香飄萬里,彩蝶飛舞,使人流連忘返。人文景點區在水庫周邊村莊,有古孟瀦、玄帝廟、劉庸庵、老君廟、黃龍口、馬踏石等大批歷史文化沉澱深厚的文物古蹟。服務區設在水庫北岸浮崗鎮駐地,可停車、餐飲、住宿,購物、娛樂。
今日的浮龍湖旅遊開發區,碧波萬頃,荷花飄香,帆影點點,遊人如織。堤上垂柳成蔭,涼風習習,水中魚肥鴨鮮,水產豐富,已成為蘇魯豫皖四省八縣人們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