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山革命遺址
- 成立時間:1927年
- 地點:桐城東鄉
- 語文教員:鄭曰仁
中國共產黨浮山中學支部成立會址,農民運動講習所遺址,中國共產黨桐廬縣委機關遺址,中國共產黨地下交通站遺址,三烈士殉難處,
中國共產黨浮山中學支部成立會址
1927年,桐城東鄉成立“中共桐城直屬支部”後,立即派黨員吳克正以體育教員的身份到浮山中學建黨。由於他積極活動,先後發展了鄭曰仁(語文教員)、張良培(歷史教員)及學生王靖疆、黃桂元、周復安、陳石奇、吳培炎等為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第二年春夏之交,他們在金谷岩召開黨員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浮山中學支部”正式成立,並一致選舉吳克正為支部書記。出席這次會議的還有桐城直屬支部負責人章逐明和陳雪吾。1929年夏,浮中黨支部第二任書記鄭曰仁在金谷岩主持召開了黨員大會,出席會議的有20多人。會上聽取了安徽省臨委書記王步文所作的報告,明確了當時的任務。從此,金谷岩成了中共秘密集會的重要地點。
農民運動講習所遺址
1927——1929年,王步文化名朱華,分別以中央巡視員、省臨委書記、桐城縣代理書記(時縣委書記章逐明病故)等身份,在浮山居留5個多月,積極開展農民運動。由於浮山便於隱蔽,他多次將農運講習班的地點選在會聖岩、穿心岩和金谷岩一帶。講習班的學員來自桐城、廬江、舒城三縣,其中有農民、教員和學生。講授課程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通過培訓,學員多數成為桐城、廬江、舒城一帶的農民運動的骨幹,如吳克正領導了桐城魯谼山農民暴動;陳雪吾發動了桐廬交界的歐家嶺暴動;王靖疆在桐廬交界的清王崗,發動了農民抗租的暴動。浮山的岩洞在安徽農民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中國共產黨桐廬縣委機關遺址
1931年,由於黨內出了叛徒,王步文被捕,中共懷寧中心縣委遭破壞。為了加強革命力量,省委決定合併桐、廬縣委,由陳雪吾任書記。是年秋,桐廬地區黨組織又遭到極大破壞,地下黨員100多人被捕,縣委機關被迫遷到浮山,設立在會聖岩附近的裁縫吳富之家。
吳富之家僅有草屋三間,位於石龍峰下,單門獨戶,地處偏僻,房前屋後都是竹木,周圍儘是山洞,縣委機關居此,安全可靠。該房於70年代被主人拆遷,現遺址尚存。
中國共產黨地下交通站遺址
1927——1932年,浮山中學黨組織十分堅強、活躍。該校教職員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另外還有不少的學生黨員骨幹。教職員中,有在德國留學、入黨的房師亮(任該校總務主任、兼教《公民》),有孫炳文的夫人、朱德的親戚任銳(任圖書管理員),有校董會成員周新民、朱蘊山,有語文教員鄭曰仁、胡竺冰,體育教員吳克正,美術教員黃士元(即黃鎮),歷史教員張良培和職員王玉成等;學生中,有陳雪吾、陳石奇、吳則之、吳大章、王靖疆、黃桂元、孫寧世、周家英、史偉、楊芝學、陳雪江、胡芳遠、胡扶搖等革命骨幹。由於組織擴大,活動頻繁,當時浮山中學遂成為黨的地下聯絡站、交通站。外地黨員來浮山,多數是通過浮中進行掩護和轉移。如柯慶施曾捎來一包銀元作黨的活動經費,就是通過浮中房秩五轉交給地下黨組織的。桐廬縣委機關遷來浮山後,由王玉成擔任秘密交通員,直接受縣委領導。
國民黨反動當局對浮山中學頗為注意,曾暗地進行監視。房秩五以其社會地位和聲望,全力進行保護。一次,他到安慶當面質問省長王某:“你們說浮山是‘匪巢’,那我豈不就成了‘匪首’嗎?”王即苦笑道:“哪個曉得您老在浮山呢?”相對一笑而已。
浮山中學正如周總理讚揚的那樣,一直是革命活動的中心,而不是一般的學校。
三烈士殉難處
在虎形山東麓,距虎爪莊不遠,有一坡地為“皖南事變”後三烈士殉難處。後在此處建了八烈士墓,墓前有碑,碑上記載著八烈士的簡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