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浪食記》輯錄王愷數十篇書寫美食的文章,按內容分為四回。第一回跟隨作者天南地北游食四方,第二回分門別類體味美食之道,第三回趣談飲食寫作中的歷史文化,第四回則是作者對吃這一最原始的人生安慰的個人感性領悟。正如作者所言,該書並非餐館指南,亦非菜譜,而更似一卷飲食浮世繪。文中所寫食物不拘一格,從東北街邊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鎮的十年陳高粱,作者寫美食,亦寫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後不同地區人群的文化與心理。圍繞食物而展開的服務員、餐館老闆,以及食客的眾生相紛呈於作者筆下。
作品目錄
|
第一回 游蜀地識得菜中滋味 下江南辨出點心高低 四川鄉村菜里的溫柔 貴陽飲食札記 很台很台的日本料理 台式小情歌 四方游食:從杭州到越南 在江南的早晨吃一頓飽暖的早餐 景德鎮的鄉村米其林 沒有傳奇的上海老派餐館 替代不了的纏綿 尋找一種可能性的茶食 | 第二回 情切切寒夜飲酒方知醉 意綿綿異域吃粉才得魂 北京溫暖了流浪異鄉人的胃 深夜街頭,且將人生一飲而盡 紅燈區附近的飲食 如何在Pho里解決人生困惑 包菜、花生醬及偷情 暗黑微沉的北地甜蜜 上海飲食的陳舊語言 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 | 第三回 尋路歧途肉海翻出真意 探明根器酒盞做下虛情 追尋羊肉的美 去韓國吃生蚝 順路找些蘑菇吃 雞雜受寵記 面之南北相 配白酒的菜 動物頭顱的吃法種種 讓人心滿意足的青春期烤串 一碗牛肉拉麵中的戀戀風塵 在旅遊景點吃到美好的食物 | 第四回 至愛親朋疊就故里情懷 浮花浪蕊鋪陳異地文章 那些年,我面過的月餅君們 不吃貓的理由 文人談吃,及其性情 張愛玲的鄉愁邂逅乾隆皇帝的選單 兩個跑堂的對決 測試一家餐館的尊嚴底線 一種至愛親朋才能吃到的美味 一個人食 |
|
作品鑑賞
在《浪食記》里,王愷以浪跡於食物間的親身經歷,將中國各地乃至世界隱蔽角落裡的各樣食材與烹飪方式娓娓道來,並在其間隱隱勾連出一個歷史悠久、散落於民間的飲食秩序系統。耐讀的是作者充滿機鋒卻又體貼入微的文字,慰藉的是讀者於寂寞時渴望陪伴的心靈。譬如在《四川鄉村菜里的溫柔》中,作者談到了
達州燈影牛肉、高廟古鎮雞公煲、樂山蹺腳牛肉、李莊蒜泥白肉和洞子口張涼粉。這些菜品談不上
川菜的代表性菜品,卻是普通老百姓老少鹹宜的,甚至已經成了當地餐飲界的招牌。
作者不僅談到了菜品的色香味形,還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醞釀這些鄉土菜的風土人情。譬如
高廟古鎮:“這么一個小鎮,沒有孕育特殊的美味,卻包含了四川固有的飲食體系:簡樸的民間用料、大量的調味品和最紮實的做菜方法。”讓人難忘的是那些老食客,作者談到同桌的老頭,“甚為古怪,穿著華麗的棉襖,寬袍大袖的,簡直是鄉村裡的異端。突然心驚,是晚輩為他準備的壽服吧。鄉村中總有這種異類,都在狹小的區域生存,同伴們都知根底,反倒不奇怪。”鄉村人的生活狀態,跟城市的燈紅酒綠有著不小的距離。作者帶著挑剔的眼光審視這座古鎮以及它的子民,算是真情流露,不過也有些大驚小怪了。
該書表面是在寫食物,其實是閱世的品人錄。這得益於作者的白描功底,“人物群像”速寫可謂精彩,一兩句妙喻就能暈染人物風神。照顧前台的能幹潮汕女,一邊準確算賬,一邊冷淡禮貌地回應食客;穿著夾克的小老闆和他們形跡可疑的女人們,帶著貓四處遊蕩的北京老人,都是一幅幅煙火氣十足的市井風情畫。漂泊北京的潮汕客,處在髒亂的城中村,食物卻卸下了表演。它們的味道近乎老實,卻能溫暖異鄉人的心,喚醒人們對家鄉美食的記憶。
“到了某個年紀,樂趣是越來越少,只剩下吃”。這是錐心的實話,因為其他欲望都在功能和體力消退下慘澹無力。吃,卻是長久得天高地遠。王愷以其犀利精準的文字、對飲食藝術文化的透徹了解和對社會人情的觀察,寫出每種食物的本質滋味和每一口滋味中包含的情感。“浪食”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以悠遊滋補歲月虧空,用美食撫慰身體落寞。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29日,《浪食記》入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11―12月優秀暢銷書榜。
2018年1月3日,《浪食記》入圍新浪好書榜2017年生活藝術新知類年度榜。
2018年1月10日,《浪食記》入選2017年23家出版社自評好書書單。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王愷,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
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筆,專精美食、茶道等生活美學領域,現為活字文化新媒體總監。著有《
文藝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