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溪河

浪溪河

浪溪河,黃河下游的一級支流,舊稱“狼溪河”,因其發源於狼山(即大寨山)腳下的狼泉而得名。浪溪河是山東省平陰縣境內的主要河流,也是發源於平陰縣境內的最大河流,流經洪範池鎮東阿鎮,在東阿鎮大河口村注入黃河。

浪溪河全長26千米,流域面積118平方公里,因其匯集了九泉之水(狼泉、書院泉洪範池白雁泉、長溝泉、日月泉丁泉扈泉墨泉等九泉),故當地人稱其為“九泉之水”。

浪溪河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常年不涸,她用她甘甜的泉水,滋補了老東阿縣城(今東阿鎮),使其成為東阿阿膠的正宗源地;而風光秀麗的東阿水庫,如今也成為平陰縣的重要水產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溪河
  • 外文名:The Langxi River
  • 發源:平陰縣洪範池鎮大寨山
  • 別名:狼溪河,九泉之水
  • 全長:26公里
  • 河口:平陰縣東阿鎮大河口村
  • 所屬水系:黃河
  • 流域面積:118平方千米
簡介,浪溪河源頭,古東阿縣城,浪溪河治理,名稱來歷,源頭泉水,狼泉,洪範池,扈泉,書院泉,墨池泉,白雁泉,丁泉,日月泉,浪溪河與東阿阿膠,東阿阿膠,關係,永濟橋,狼溪春水,

簡介

浪溪河源頭

浪溪河,發源於平陰縣洪範池鎮的南部山區,源頭由三條較大的支流匯成:一條發源於雲翠山西側,大山頂東側的劉莊一帶;另一條發源於雲翠山東側,大寨山西側;兩條支流在張海村東匯流;從張海村東向北至紙坊村,又和發源於大寨山東側與韓寨山之間的支流狼溪匯流,為浪溪河上游。這段河道兩岸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一般溝深30米左右。

古東阿縣城

浪溪河橫穿古東阿縣城,當地人都習慣稱浪溪河為“九泉之水”。浪溪河全長26公里,穿城而過,最後注入黃河。在過去,“狼溪春水”曾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浪溪河從紙坊村向北流經東阿老城,把舊東阿城分為東西兩半,著名的永濟橋,就坐落在浪溪河上。穿過東阿城,向西北由小河口流入黃河,河道長18公里。舊縣誌記載:“浪溪河與大清河、運河相連,航運貨船能直通南(江南)北(河北)和海邊(利津),黃河奪清後,漕運不通,黃水倒灌,河道淤積,山洪泛濫。清光緒三十年、三十一年(1904、1905)和民國十年(1921)舊官府曾數次對下遊河道疏浚。”浪溪河寬30至50米,全長26千米,流域面積11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旱季流量0.5立方米每秒。

浪溪河治理

浪溪河上游匯集了各具特色的泉水,各泉雖形狀不一,大小不等,卻各有風韻,景色佳妙,讓人稱奇。主要有洪範池丁泉白雁泉扈泉書院泉等,常年清水長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對浪溪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在上游建成了大小水庫15座,塘壩11座,揚水站35座,水電站4座,已裝機5台430千瓦。1957年建成的東阿水電站,被山東省水利廳稱為“山東省第一顆夜明珠”,解決了人們磨麵、照明和澆地用電。發展灌溉265公頃。如今的東阿水庫水量豐富,水面廣闊,已更名為九匯湖。220國道公路大橋飛架南北,為九匯湖的著名建築。1999年東阿鎮政府曾組織農民對浪溪河下游進行了統一治理。

名稱來歷

據史料記載,最早,浪溪河名為“狼溪河”。主要是因為這條河發源於洪範池東側大寨山上的狼泉。此外,又有書院泉洪範池白雁泉、長溝泉、日月泉丁泉扈泉墨泉等八泉等共九個泉池裡的水匯集而成。
在清鹹豐年間,東阿知縣何傳興因覺“狼溪”的“狼”字不雅,遂將狼溪河改名為“龍溪”,洪範池亦改名為“龍池”。而後來,狼泉在天旱的情況下乾涸了,龍池取而代之,成了龍溪的主要水源。但是,當地老百姓還是樂意稱龍池為洪範池,稱龍溪為狼溪河。
中國成立後,同樣是因為“狼溪河”中的“狼”字不雅,而改為“浪溪河”。

源頭泉水

因為浪溪河是由洪範池泉群匯集而成,而這些泉水,均系地下砂岩層層濾出,其水清冽甘甜,沒有有害的雜質且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自古產自東阿的知名產品“東阿阿膠”,都是採用了浪溪河裡的河水熬制而成。

狼泉

位於洪範池東5公里處,大寨山東側。此泉因常有狼來飲水,故名。泉水下游與其他八泉匯成河流,狼溪河因此得名。此泉已修入大寨水庫內。

洪範池

洪範池,即“龍池”,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其流出來的泉水注入浪溪河,且為浪溪河的主要水源之一,池名源於《尚書·洪範》,取其洪水就範之意。據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範池碑記》載:金完顏時,龍池呈正方形,四周石砌。邊長各7米,水深約6米,清澈見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緩緩浸溢,日涌量約1000立方米,水自池壁南側的石雕龍口中湧出,跌入一2米見方的小池中,與繞龍池一周的石渠聯通,然後匯入狼溪河。泉水流經的石渠叫月河,上有月河橋連通龍池和龍祠。由於泉水上涌而富有浮力,將硬幣投放水面上,久久不會下沉,“洪範浮金”成為“東阿八景”之一。洪範池水質優良,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泉水常年不涸。
洪範池洪範池

扈泉

扈泉位於扈山坳(本地人稱扈泉溝),在雲翠山山陰,峭壁陡立。山坳西壁下端,有一個幽深莫測的天然溶洞,扈泉便從這洞中湧出。經過小石潭,跌下山谷,形成瀑布,觸岩抵石,聲傳數里。岩壁懸有古柏,石隙擠出青條。古人將此處景物稱作“扈泉涌碧”,為東阿古八景之一,如今南壁懸崖上,仍鐫刻著明朝巡撫右都御史孟一脈書寫的“扈泉涌碧”四個朱紅大字。現已修葺得更加美麗、壯觀。泉水平時細水長流;遇大雨盛水時期,泉水從洞中由下而上噴涌而出,噴水如柱,浪花翻滾;遇特枯水年斷流,但可用水泵提引。
浪溪河

書院泉

位於洪範池鎮天池山下書院村。明代中丞相劉隅曾臨泉建書院。曾名東流泉。泉水從村東天池山腳下的岩石縫隙散溢流出,匯入邊長約8米的石砌方池。池中水藻搖曳,清澈見底。該泉常年涌流,水極盛,是洪範池泉群中湧水量最大的一泉,日湧水量達8000立方米。泉水從池南壁的石雕龍口中跌落至一個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圓形水池,隨之噴珠吐玉,沿小溪盤村繞戶,穿林潤木,匯入浪溪河。書院依山抱水,風景如畫,歷來為文人名宦流連忘返之佳處。舊《東阿縣誌》收錄了大量古人吟誦東流泉的詩作。如,明代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于慎行留詩讚曰:“風雷鳴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樹動三秋色,泉飛萬壑音。夜涼橫吹起,欲聽水龍吟。”
書院泉書院泉

墨池泉

在扈泉西北百餘米處。泉池為邊長7米的石砌方池,甚深,水色如墨,故名。取之又澄清透亮。此泉能隨朝夕及月缺、月圓有潮汐,傳說為東海海眼,堪稱奇觀。在“三年災害”“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僅留部分遺蹟。

白雁泉

在洪範池鎮白雁泉村中,村以泉得名。村北為龍頭山,泉即在山之南坡。泉池東側原有元皇慶一年(1312年)《天平觀碑誌》記載,漢王劉邦伐楚帶兵路過這裡,天氣炎熱,士兵乾渴難忍,四處尋水,忽見一群白雁從山下驚起,王曰必有泉。便令軍士察之,果然有泉。人們便將此泉稱為“白雁泉”。泉水頗佳,四季涌流,日涌量850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飲用。泉池由巨塊石砌岸,水呈碧綠,深不見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入一方形小池,爾後流入水渠,灌溉農田。
白雁泉泄水口白雁泉泄水口

丁泉

位於洪範池鎮丁泉村東首,華蓋山(又名韓寨山)山腳下,又名“丁蘭泉”。相傳此處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丁蘭故里,故而得名。泉池長9米,寬5米,深3.5米,以青石砌壘。水自岩縫湧出,匯為清池,澄澈明麗,再由大池西側石雕龍頭口中跌入小池,常年不斷,日湧水量約1400立方米。水從溢水口泄下,浪花四濺,沿街旁小溪漫流。大池池岸四周,圍以0.8米高的石雕欄桿。臨池,昔日建有廟宇,現存遺址。石欄北側嵌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丁泉池碑記》碑。碑載:“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元至正年間已重修。”1958年為興水利,對泉池進行改建,並勒《改建丁泉水池碑記》石刻。池水極為澄明,池底綠藻清晰可見。該泉水勢很好,久旱不涸,可供全村人飲用、生產生活。

日月泉

位於平陰縣洪範池鎮南部的雲翠山南天觀回陽洞,曾名為天一泉,又名來復泉,清朝時有人將月泉用一塊新月形中空石板覆蓋、日泉用一塊中為圓洞的石板覆蓋,因看著像太陽和月亮而得名。
泉水長年不涸,不隨旱澇而漲落,月泉在南,日泉在北,兩泉相鄰而不相連。泉水在兩孔之間可以往來流動,幾經曲折,最後從地下流入天一洞,泉水距洞口約一尺有餘,遊人可取而飲之。
日月泉及所在山洞日月泉及所在山洞

浪溪河與東阿阿膠

東阿阿膠

東阿阿膠具有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其豐厚。《本草綱目》載:“阿膠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
東阿阿膠漢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貢品,歷代《本草》皆將其列為“上品”,譽為“聖藥”。千年臨床及現代科學檢測證實,東阿阿膠具有補氣養血、滋陰潤燥等多重功效,系中醫治療血虛的首選之品,我國首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稱“久服,輕身益氣”。經過整理,關於東阿阿膠的古代經典名方多達3200餘首。

關係

民謠:
小黑驢,黑肚皮,黑鼻黑眼黑蹄子。獅耳山上來吃草,狼溪河裡去飲水。
永濟橋上遛三遭,魏家場裡打個滾。冬至宰殺取了皮,熬膠還得阿井水。
桑火古方古工藝,水火相濟熬靈膠,七七四十九天成,黑如翳漆凝若脂,
透如琥珀潤如玉,經夏不濕冬不軟,培元固本滋陰陽,美容養血潤脾肺,
安胎調經不老藥,陳年老膠效猶存, 老坊老號老地方,千年阿膠百年堂。
清·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云:“阿膠出山東東阿……考阿井在東阿縣城西……然此水實為濟水之源。其色綠,其性趨下。東阿城內又為狼溪河,其水為漯水之源,乃洪範九泉之水所匯歸。其性甘溫。故合此二水為最善。”
《巾箱說》載:“制阿膠之法,選純黑驢皮,飲以東阿城內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殺取皮浸狼溪河一月…··’煎成。”
清·王應奎《柳南隨筆》曰:“按:東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膠者,須用烏驢皮浸狠溪河內百日,刮淨毛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晝夜始成。
《中國藥學大辭典》則記載:“(張隱奄)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驢皮,後取阿井水以煎膠。考狼溪河發源於洪範泉,其性陽;阿井發源於濟水,其性陰,取其陰陽相配之意。”
以上記載說明狼溪河與東阿阿膠的不解之緣。
狼溪河水清冽甘甜,水質優良,比重、硬度適中,無有害雜質及重金屬,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無素,取之烹茶,色澤碧澄,香溢遠清,飲之明目清神、滿口生芳。自古以來人們就用它製備阿膠,用之熬膠減少原料的污染,阿膠的灰分低,質量易於控制,保存時間長。同時,又因狼溪河水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與阿膠中的蛋白質、胺基酸結合形成有機鹽,從而使阿膠具有廣泛的治療效果。因此,自古至今,狼溪河水成為東阿制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永濟橋

原名狼溪橋,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泰安府志》載:狼溪橋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當時壘石為三孔,因大水沖毀。嘉靖三十三年(1554)改建一孔木橋,高四丈,更名“永濟橋”。隆慶三年(1569)重修,稍減其高。現存橋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所建。橋為單孔拱形,橋高55米,寬6.25米,全部用青石砌成。橋面兩側護欄,以欄板和石柱扣結而成。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雲朵圖案。石欄與石欄之間的石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獅、石猴、蘑菇。雕琢精細,形象逼真,大小、神態各異,乃石雕之精品。人們把這坐大石橋的石刻景觀編成小唱:“十五個獅子二個猴,四四一十六個磨姑頭,獨石一百零八塊,南北三十二個水流溝”,至今傳唱。
永濟橋,造型別致,古樸大方,可謂是獨具匠心。它不僅是一坐能供車馬行人來往的橋樑,而且更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它雖然經歷了5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損傷,仍然不失為一處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罕見建築物。1995年12月20日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濟南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狼溪春水

被稱為古東阿八景之一。民國《東阿縣誌》有“舊城對峙古東阿,中有狼溪一水沱,畫出橋邊好風景,兩行雲樹浮春波”之美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