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肯野

1787年12月17日生於波希米亞(現屬捷克)的利博科維西;1869年7月28日卒於布拉格,是一名捷克生理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肯野
  • 出生地:波希米亞(現屬捷克)的利博科維西
  • 出生日期:1787年12月17日
  • 逝世日期:1869年7月28日
簡介,簡 歷,評價,

簡介

姓名:浦肯野 Purkinje, Jan Evangelista
國家或者地區:捷克
學科:生理學家
發明創造:

簡 歷

浦肯野,楊·伊萬傑利斯塔(Purkinje, Jan Evangelista)捷克生理學家。1787年12月17日生於波希米亞(現屬捷克)的利博科維西;1869年7月28日卒於布拉格。在浦肯野生活的時代,捷克斯洛伐克還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德語是統治集團的語言。因之浦肯野一般都用他的德文名字Purkinje,捷克文本為 Purkyne。當浦肯野安心學習神學,準備當天主教神甫的時候,忽然靈機一動想學醫學。他完成了這個教育上的大轉變,並於1819年獲得醫學學位。因為是捷克人,他備受歧視,但是歌德*結識了他,幫他找到職業。受歌德的色彩研究啟發,浦肯野在現象學傳統的範圍內對感覺心理學作了廣泛的研究。他出版過有關前捷剋期洛伐克醫學史、奧地利民族主義,以及孵化前的鳥蛋的著作。
1819年,浦肯野出版了第一部關於感覺研究的著作,書中論述他對暗適應、盲點定位特徵、雙眼視覺的比較,以及後象(比德韋爾幻象)的研究工作。1823年,他在其另一部著作中報導了關於生理光學和皮膚的研究工作。
1825年,浦肯野出版了第二部關於感覺研究的著作。這部著作是獻給歌德的。書中描述了當刺激從視野的中心移到周圍時發生的顏色感受性的變化。他報告說,漢人們向外動時,所有的顏色在色調上往往都有變化,只是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地點變化罷了,這一研究是在H.奧伯特製色場圖前。據報告,視覺感覺性是從中央到周圍降的,降到最後,所有的顏色都向灰色轉變。浦肯野造了“間接視覺”這個術語來指稱這種現象。在1825年的這部著作中,還有一項關於視覺適應是眼球晶體的開頭變化的結果的研究。浦肯野測量了被試在把視焦聚集於近物體和遠物體時,來自角膜、前晶體表面、後晶體表面的輝光反射的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桑松所做的類似工作而採用“桑松意象”這個術語,有時也叫做浦肯野-桑松意象。
在1825年的著作中,浦肯野還用三段話描述了著名的浦肯野現象。顯然,對作者來說,這個現象不過是數百個研究發現中的一個而已。但是,對於感覺心理學家來說,卻不是這樣,浦肯野描述了黎明時顏色怎樣從黑暗中顯現出來的:起初只有黑色和灰色,還有最暗的紅色;接著出現藍色;最後終於可以看見紅色。1895年,當V克里斯提出兩個獨立的視覺系統時,主要依據就是這一“浦肯野變化”。20世紀初期確立棒體現系統和錐體視系統這兩重理論的是S.赫克特,他使用的一條重要證據也是浦肯野現象。
1823年到1850年浦肯野在德國布雷斯勞大學教生理學,後來到布拉格的查理大學任教。他首次描述了微弱光線從眼睛看來比實際要藍一些,即所謂“浦肯野效應”。他擅長顯微鏡技術,做了許多改進。例如,他是最早套用機械切片機的人之一,用這種切片機可制出組織的薄切片,代替了單純用手拿著小刀刀切片的方法。(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他第一個在開顯微鏡技術課。)他很熟悉皮膚及其它動物器官的細胞狀結構(這類結構當時有些人認為主要是植物的特有結構而不是動物所特有的),但是他僅止於此而未能提出一種細胞學說,這有待幾年之後由施來登和施旺來完成。
1837年他發現小腦皮質的浦肯野細胞,1839年發現心室的浦肯野纖維,而享盛名。在描述動物胚胎時首創“原生質”一詞。首次使用切片機、冰醋酸、高鉻酸鉀和加拿大松脂製備顯微鏡檢查用的組織標本。1829年用實驗方法研究了樟腦、鴉片、顛茄和松脂對人類的生理作用,描繪了洋地黃及顛茄中毒所產生的視覺障礙。

評價

在捷克斯洛伐克,浦肯野被稱為詩人(他翻譯了歌德和雪萊的作品)和熱烈的捷克民族主義者。可是在世界各國,他之享有盛名是由於原生質(protoplasm)這一詞,他使用這個詞的部分原因是他學過神學。譬如亞當,這世上第一個人,就可稱為原生人(protoplast),這字來自希臘文,意為“第一個形成的”,在《聖經》中亞當正是被這樣形容的。浦肯野無疑想到了這點,1839年他把蛋中的活的胚胎物質稱做原生持,就最後生成的動物而言,這種物質確是“第一個形成的”。這個詞後來莫爾*也用過,含義稍有不同,但是終於普遍用它來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