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五更

《浣溪沙·五更》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陳子龍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是一首閨情詞,寫閨中女子在五更醒來的心思。全詞詞句艷麗,意境清幽,景物描寫尤顯朦朧悽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浣溪沙·五更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陳子龍
  • 作品出處:《陳忠裕公全集·卷二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浣溪沙1·五更2
半枕輕寒淚暗流,愁時如夢夢時愁。角聲初到小紅樓3
風動殘燈搖繡幕4,花籠微月淡簾鉤5,陡然舊恨上心頭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正體格律為: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2. 五更:陳子龍與柳如是愛情生活中的一個特定的時間用語,源於對李商隱無題四首》中“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的擷取化用。
  3. 角聲:畫角之聲。小紅樓:這裡指女子居所。
  4. 繡幕:繡花的或華麗的精美的帷幕。
  5. 籠:籠罩。微月:新月,指農曆月初的月亮。淡簾鉤:清淡的月光映照簾幕。簾鉤,窗簾外邊的一鉤月。
  6. 陡然:突然。

白話譯文

淡淡的寒氣透入羅幕美人暗暗地獨自流淚,夢中愁夢醒愁時時處處都在憂愁。夜深人靜遠處的角聲漸漸地飄到小紅樓。
風兒吹動著快要燒完的殘燭影子在繡幕上晃動,樓前淡淡的月光籠罩著花朵淺淺地映入簾幕。忽然又觸發起舊恨一下子湧上心頭。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陳子龍是明代“復社”的領袖,為東林黨後勁,又是抗清義士。其詩作感慨時事,沉雄悲涼,訶作則多抒私情,就詞中的“紅樓”等閨閣意象來看,此詞極有可能是抒泄陳子龍與柳如是即將分手時的離愁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抒寫閨思閨怨,宛轉綿麗,悽惻悲涼。上片寫閨中女子五更驚覺,愁夢初醒,輕寒侵枕,淚濕香腮,無奈窮愁之際,遙聞畫角聲響。此處從觸覺和聽覺的角度刻畫伊人睡意未消、滿腔愁苦的特定情態,意象淒婉,令人黯然神傷。然而閨中女子獨守空房,不僅惆悵,而且愁怨;雖則有情有夢,卻情是悲情、夢是愁夢,頻思量,難到明。下片寫伊人淚眼觀景,冷風吹過,殘燈搖曳,燈影在繡幕上晃動;清淡的月光籠罩花朵,映照在靜垂的簾幕上。此處寫閨房空寂,設色淒涼,氛圍壓抑。陸游東關》一詩云:“三更酒醒殘燈在,臥聽蕭蕭雨打篷。”李清照訴衷情·夜來沈醉卸妝遲》詞曰:“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而閨中女子是五更夢醒殘燈在,臥看冷風晃燈影;月色依依,簾幕低垂,人雖無言,心中卻不“悄悄”,驀然間,傷心往事再次湧上心頭。歇拍以情語作結,寫出了閨中女子夢亦愁、醒亦愁的悽苦心境,恰似李清照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所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全詞詞句艷麗,意境清幽,景物描寫尤顯朦朧悽美。至於女子的舊恨新愁只是稍事點染,但那萬般心事都已暗示出來,極具婉媚綿密風格。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王士禛:本色當行。(《陳忠裕全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揚忠:本篇正是婉媚中出真情的傑作:“半枕輕寒”、“花籠微月”,意象十分婉媚;滿紙淚、愁、夢、恨,情濃無比,使人讀之不禁“低回唱嘆”,回味無窮。(《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16 詞曲卷 2》)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年-1647年),初名介,字人中,後更字臥子,號鐵符,晚年又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後除紹興推官。清軍入關,明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稱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南京失陷後,他在松江起兵,事敗,隱匿山中。後受福州唐王朱聿鍵、浙東魯王朱以海的封銜,聯絡太湖義軍再次圖謀起事,事泄被捕於蘇州,乘間投水而死。工詩和古文辭,著有《岳起堂稿》、《湘真閣稿》等。詞風流婉約,晚年之作更是淒婉綿密。詞集有《湘真閣稿》和《江蘺檻》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