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公元999年)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遊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浠川八景
  • 地理位置:浠川
  • 命名人王禹偁
  • 命名時間:宋代
命名來歷,浠川八景,蘭清時雨,陸羽茶泉、右軍筆沼,龍潭秋月,鳳頂夕陽,石壁回瀾,綠楊春曉,玉台丹井,王禹偁,生平簡介,後世評價,

命名來歷

題浠川八景
王禹偁(宋)
蘭清時雨和甘棠,石壁洄瀾映塔光。
陸羽茶泉金鼎冷,右軍墨沼兔毫香。
龍潭徹底明秋月,鳳頂當空背夕陽。
乘得綠楊春曉興,玉台井畔泛霞觴。

浠川八景

蘭清時雨

一說其景點在今蘭溪鎮浠水河入江口,此處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名噪一時,但多認為是謬傳。二說認為指浠水清泉寺,其根據是原詩“蘭清時雨和甘棠”中所使用的“甘棠遺愛”的典故,甘棠之樹多種植在社廟、宗祠、官署。三說認為指的是浠水文廟,蘭清時雨用以形容文廟對人心的教化和滋潤。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

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據傳,晉代書聖王羲之曾在此臨池學書,唐代茶聖陸羽在此汲泉品茗。
傳說唐朝處士陸羽,今天門人,不願為官,以嗜茶著名,能"觀山川之清秀,而知水味之醇甘"。時人尊為"茶神"。他曾親到濟南,品嘗"趵突泉"後,又從山東臨清運河直下淮揚,暢飲"惠山泉",意猶未足。因憶青年名士劉禹錫游清泉寺詩,極稱泉水之佳。乃由長江溯流而上,夜抵蘄水,宿清泉古寺。上人奉茶,頓覺香沁心脾,津生齒舌,樂不可支。翌晨,急催上人同探泉源,稱讚不已。他曾一度駐清泉寺,並在寺旁建有陸羽茶亭。

龍潭秋月

景點在老龍洞。《浠水縣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 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 ”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迴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

現景點在"鳳棲山",現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 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石壁回瀾

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
浠川八景

綠楊春曉

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瀰瀰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云"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臥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弔之情。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詩云:"綠楊晴掩一溪橫,新築園齋附郭城。不為蘭畦多闢地,肯因沙路獨躬耕。白雲渺渺當窗落,青障層層隔岸生。誰道髯翁(指長須蘇軾)呼不應,數聲杜宇曉春情。"

玉台丹井

景點在浠水縣清泉鎮玉台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台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台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王禹偁

生平簡介

王禹偁(954—1001),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鉅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於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後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卒。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不全,缺前六卷)和《五代史闕文》,其中《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是借物寓意的名篇。

後世評價

宋史禹偁詞學敏贍,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嘗云:“吾若生元和時,從事於李絳、崔群間,斯無愧矣。”其為文著書,多涉規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故屢見擯斥。所與游必儒雅,後進有詞藝者,極意稱揚之。如孫何、丁謂輩,多游其門。有《小畜集》二十卷、《承明集》十卷、《集議》十卷、詩三卷。子嘉佑、嘉言俱知名。
《宋史》論曰:《傳》云:“邦有道,危言危行。”三人者,躬骨鯁蹇諤之節,蔚為名臣,所遇之時然也。禹偁制戎之策,厥後果符其言,而醇文奧學,為世宗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