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理浦中學坐落於離諸暨城關15公里的浬浦鎮,交通便捷,省道諸東線穿鎮而過,班車直達上海、杭州、蕭山紹興、新昌、嵊州、東陽、義烏、富陽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諸暨市理浦中學
- 校訓:明志、崇德、善學、慎行
- 創辦時間:1938年
- 所屬地區:浙江省諸暨市
創建
發展
學校的未來藍圖已請專家規劃設計,校園廣場、行政大樓、教學大樓、女生公寓,教工宿舍等二期工程建設都在醞釀之中,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百年老校必將更加美麗!
學校校史
一九三八年即抗戰爆發第二年。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很快蹂躪了祖國的半壁河山。當時,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相繼淪陷,社會動盪不安,人民因戰亂而流利失所,不少學校因戰亂而停課,或毀於兵燹,許多青年求學無門。
當時,浬浦一帶的社會賢達,如周子豪、斯夔卿、蔣磊民、蔣鼎梅、陳趙寅、黃西向、黃泡山、張志雅、朱仲達諸先生,痛感青年失學之苦,商議創立學校以解決青年學生的求學問題。
一九三八年八月二十日,周子豪等十幾位當地士紳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議,根據當局發布的“戰時辦理私立學校條例”,決定在利普鎮創立:“戰時利普國中學生補習中學”,並公推了周子豪先生為校長。周子豪先生是一位留日學者,當時頗有聲望。九月四日,舉行了第二次籌備會議,公推周子豪、斯烈、蔣鼎梅、蔣升賢、蔣磊民、陳趙寅、張志雅等為創辦人,聯名向教育廳備案,並借用翊忠國小一角,辦理招生開學事宜。
翊忠國小,原名翊志書院,創辦於光緒二十八(一說光緒三十二),教育界耆宿蔡元培生曾一度在此主持校政,一些著名學者、人士如馬寅初(任國文教員)、徐錫麟也曾在此講過學、任過教。學校初創時期的校金均為翊忠國小所概讓。
九月十日,進行了開學典禮,補習中學宣告誕生。這是我市第一所戰時創立的補習中學,影響極大。學校於十三日正式開學。當時招收學生兩個班,共一百二十餘人。
創校伊始,經費短缺,校舍簡陋,百事待舉,周校長苦心經營,籌措經費。勸募學田,不遺餘力。添建了膳廳、教室、浴室若干間。學校開始招收春季班,學生數急劇增加。到第二年學生數已達三百餘人,學校初具規模。
一九三九年二月,召開了創辦人會議,會議公推教育界知名人士蔡禹澤先生為校務主任,負責學校的日常工作。因學校系“戰時補習”性質。還沒有自行考試的權力,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均由教育廳派員前監督。
當時學校的中心工作是修建教室,完善設備。五月二十六日,召開了添建校舍會議,邀請地方紳士出席,建立勸募經費委員會,十二月創立了圖書室,並於四0年八月租憑了畢氏宗祠為第一宿舍。
一九四0,日寇的侵略魔爪已伸向諸暨,十月十七日,縣城陷落。十八日敵機轟炸浬浦鎮,許多房屋被毀,人、畜傷亡慘重,學校除了二名學生輕傷外,房產幸免於難。為了保證師生安全,決定疏散。近地學生回家,遠道學生由教師率領,組成學生營,負箱擔笈,展轉至陳蔡,一個名叫白果樹下的小山村里,借了翁氏鋼山國小的一部門作教室,繼續授課。當時生活之艱苦,教學條件之差劣不言而喻。但廣大師生懷對日寇深沉的民族仇恨,吃苦耐勞,依然弦歌不輟,其精神實為可貴。
十一月間,日寇退出縣城,形勢暫告緩和。學樣隨即重新開學。
戰事頻繁,烽火連天,大批青年因此失學,紛紛南逃,求學人數驟增。為了滿足莘莘學子的迫切要求。學校遂又購買土地,大興土木,到次年三月間,一幢新教室已經竣工,但仍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又租憑了鎮上的余家祠堂為第二宿舍,暫時緩和了校舍緊張的矛盾。
四月五日深夜,一支日軍突然奔襲里舖鎮,事出意外,全校師生倉皇出奔,避難於山中,其中一部分師生逃至永康縣境,組織了學生營,在如此惡劣的境地里,仍堅持教學。日寇竟乘虛大肆破壞,學校損失慘重,俟日兵退去,學校複課已是六月下旬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寧波、紹興相繼陷落。諸暨形勢也急轉直下。鑒於1941年教訓,乃未雨綢繆,趁早做好疏散工作,讓學生攜帶行李暫避山村,糧食暫存在學校附近的村莊裡了。
到四月中旬的麥收季節,一支日軍果然竄入里舖鎮,一名衣官因獨自進入民舍滋事,掉隊迷路,被憤怒的農民所困,拉響手榴彈自殺。當天,日軍重返浬浦鎮,遷怒於老白姓,不問青紅皂白,逢人便抓,關進校內,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遇難同胞一百有餘。傳授知識的聖地竟成了日軍殘殺無辜的屠場。為了焚屍跡,日軍又在校內縱火,校舍大半被焚毀。這就是慘絕人寰的“浬浦慘案”。日本帝國主義又欠下了中國人民一筆血債。
“浬浦慘案”之後,校舍所剩無幾,根本無法上課。蔡禹澤先生四處奔走,終於租得陳蔡的陳氏祠堂和蔡氏祠堂作棲身之所,從廢墟中找回的教具,也一樣搬往。八月間,學校正式復學。
當時的陳蔡並非是世外桃源,日軍在諸暨境內侵擾無常,風聲鶴唳,人心惶惶,根本沒有正常的教學秩序可言。有時要躲到白果樹下上課,遇有警報,則連夜桃入深山,幾天不能複課。一百多名學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學業的。
一九四三年周子豪先生因病辭去校長之職,由翁振夫先生代理。
翁校長可謂是受命於危險之際,為了恢復學校元氣而不辭艱辛。他勸募學田,充實設備,增加班級。到八月,增設了高中補習班。學生驟增至五百人。翁校長還四處延聘名師,充實師資隊伍。當時許多教師都是學有專長之士,如數學教師石雪岑先生,物理教師趙君健先生,都是當時名校通用的數學、物理教科書的編纂者。生物教師潘錫九解放後任杭大生物系副教授。教師中人才濟濟,究其原因是由於沿海淪陷,諸暨籍大批文化人士紛紛回鄉避難,故得以屈就為桑梓服務。
1943年九月,經教育廳批准,學校由補習學校改為正式初級中學,並頒到“諸暨私立暨陽中學”校鈐一枚,學樣終於有了一個正規的名稱。有這種情況下,教務主任蔡禹澤根據部定規程,改革了學校的內部結構,並辭去了校各主任之職。
1944年,翁校長因遇意外,不幸去世。校董會公推蔡禹澤先生為主任委員,臨時主持校務。九月聘請鄭奠先生為校長。鄭校長也是飽學之土。解放後出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2月,鄭校長辭職。校務工作由蔡澤安先生主持。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校董會鑒於學校地方偏僻,交通不便。決定把學校遷入城關,並著於籌款於城關北門建造新校,而在浬浦原址設立暨陽中學分部,便於陳璜一帶學行就讀。
翌年二月,本部、分部校舍均告竣工,按時開學,分中此時僅招收二個初地班,一百來個學生。教職員工十一人。是年夏,隨本部遷往城關,就讀的陳璜一帶的學生,嫌往返不便,要求就近求學,於是依然增設了一個初二班,人數六十名左右。此後,分部還建成大禮堂一座,這座在禮堂可容納七百多人。這時,翊忠國小校產已經全部撥與分部,自己則在井露廟重閏爐灶。這種顧全大局,慨然相讓的精神深深感動分部師生。
1948年,購置了物理、化學儀器一批,但粥少增多,在實驗中仍然感不敷套用,辦學條件亟待改善。
物換星移,大地重光。一九四九年五月,諸暨解放。
50年上半年,樓亦然同志接替了蔡翰峰的分部主任之職,當時學校已經有七八個班級,十七、八個教師。
1949年至1951年,是學校困難時期,當時學田已經停止向佃戶收繳租谷,而國家對私立學校尚未接管。經費來源無著。教師月薪僅一百五十斤稻穀。加之收費高昂,學生人數銳減,最小時僅剩七、八十人。如春三班只剩十幾個人,學校奄奄一息,這時樓主任和一部分骨幹教師,出於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在困難面前毫不氣餒,與全校師生一起苦撐著。
為了度過困難時期,他們採取了兩條措施,一是師生分頭陳蔡、璜山兩區的一些村莊向人心教育的人士募捐,共捐得稻穀兩萬餘斤,木頭數百根。二是在棋寶山開荒生產,以滿足師生生活的部分需要,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這些措施,為學校帶來了生機,緩和了經費短缺的矛盾,使學校的生命得以延續。 解放伊始,鄉下的殘匪尚未肅清,教學秩序常遭破壞。在一次,音樂教師在教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帶槍的土匪就闖入學校進行恫嚇:“你們小心點!”有一次,竟在操場上鳴槍示威。在強暴面前,師生們鎮定自若,毫不畏懼。堅持教學活動。其對人民教育事業這忠誠,可見一斑。
解放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以提高部隊的文化素質,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也急需招收大批青年學生進入軍事幹部學校深造。我校廣大學生熱烈回響黨的召號。踴躍報名參軍。有的家長一時想不通,教師們努力做動員說服工作,協助政府圓滿地完成了招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