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05年3月成立,中心設立於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嘉善園區,投資規模1000萬元人民幣,由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江群鑫生物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研究中心主任:周海夢,副主任及首席科學家:章永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05年3月
  • 位置: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嘉善園區
  • 投資規模:1000萬元人民幣
機構簡介,基本情況,研究中心組織架構,主要研究方向,宗旨和目標,科研平台,媒體信息,

機構簡介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以清華大學的技術、人才為依託,協作單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上海中藥標準化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生物醫藥、功能食品、名貴中藥材、生物肥料、組織工程等領域的生物醫藥類產品開發。
研究中心的微環境控制技術系統在工廠化育苗、植物優秀基因誘導及穩定化方面具有創新性突破,是植物“克隆”技術的重大突破,是組培培戰略升級的重大舉措,系生物經濟時代的技術高端技術。研究中心以生物技術與微環境控制技術相結合,在促進中國微環境控制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研究的基礎上,創建輻射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地區的農業科技業務平台及研發基地,為提高農業科技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與裝備保障。
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國內植物組培微環境控制技術的專業研究機構,配套有專業化微環境控制實驗室,是國際生物經濟前沿技術的高地之一。中心是微環境控制技術與生物技術交叉學科的科研平台,其技術成果可廣泛套用於珍稀藥材、瀕危植物、沙漠綠化、園林建設、高附加值農作物生產等多項產業的開發。
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利用自主研發的微環境控制技術系統,已對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進行了培養試驗,實踐證明,從植物的生長周期、生長質量、培養成本都符合現代化農業工廠化生產要求,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基本情況

一、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大事記
1、2005年6月10日,清華大學教育培訓管理處處長嚴繼昌教授一行至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視察。
國家二等獎副本國家二等獎副本
2、2005年7月22日,清華控股有限公司一行30餘人在董事長榮泳霖、總經理宋軍等帶領下來我院考察。
3、2006年2月21日,浙江省副省長茅臨生在嘉興市和嘉善縣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參觀視察了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4、2006年11月23日,嘉興市委書記黃坤明攜同市委相關工作人員視察訪問了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5、2007年3月28日,微環境控制技術創始人——日本千葉大學古在豐樹校長一行五人對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進行了專程訪問。
6、2007年4月20日,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莊麗君等考察組一行13人視察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7、2007年12月7日,浙江大學校長楊衛院士來我院參觀考察。
8、2008年3月30日,由原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賀美英帶隊,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岑章志、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鬍東成、原清華大學紀委書記葉宏開、原清華大學黨委常委、黨辦主任白永毅等一行十餘人至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考察訪問。
9、2008年9月9日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強、副省長金德水、省委副秘書長陳一新、舒國增、省發改委主任厲志海、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孫光明等近20位領導到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視察指導。
10、2008年開展嘉善縣科技攻關計畫“紫色甘薯無糖快繁與細胞懸浮培養”項目申請與實施;
11、2008年11月,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群鑫生物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建立“微環境控制及交易中藥材標準化研究產業化基地”,開展了金線蓮、鐵皮石斛、金芯絲蘭、人參、紅景天、五味子等數百種珍稀植物及中藥材種苗的克隆研發;
12、2008年,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與相關企業共建福建永春農業產業化基地。主營業務以高科技生物類養殖、人工種植為主。現已在福建永春開展人工蟲草、桑黃、牛樟芝等珍菌規模化生產,金線蓮、鐵皮石斛、東方肉穗草GAP種植基地籌建工作。
13、2009年開展嘉興市科技攻關計畫《太陽能和風能在植物工廠中的套用研究》(計畫編號2009AY1007),在嘉善縣立項《水耕栽培系統在植物工廠中的套用研究》。
14、2009年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菌種種質資源庫,存有北冬蟲夏草、靈芝、桑黃、牛樟芝、灰樹花、姬松茸、猴頭菇等高附加值微生物菌種。
15、2009年,黑龍江申龍北藥集團公司的科研協作單位,開展人參規範化種植工作,完成大果沙棘泡騰片、五味子片、大果沙棘養顏茶、五味子片劑、花楸片劑、紅景天飲料等產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工作。
16、2009年11月,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微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群鑫生物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簽訂《關於聯建“微環境控制及交易中藥材標準化研究產業化基地”的協定書》,公司作為基地的一部分,承擔著全國1025常用中藥材種苗的種質資源保存和中藥材規範化等核心科研工作。
17、2009年,建立福建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福建永春)。該產業化基地由中心及下屬浙江群鑫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該產業化基地已在福建省永春地區開展人工蟲草、桑黃、牛樟芝等真菌規模化生產,金線蓮、鐵皮石斛、東方肉穗草GAP林下種植基地建設工作。2009年,人工蟲草產量已達到100萬瓶/年。
18、2009年建立黑龍江黑河中藥材GAP種植基地(黑河孫吳基地)。該基地由中心及黑河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共同在黑龍江黑河市組建北藥基地——“黑龍江申龍公司”。主要從事人參、五味子、平貝、白朮、板藍根、黃芪、黃芩、豬苓、黃柏、刺五加、紅景天等中藥材的種植和深加工。該基地在發展中藥材GAP種植產業開發基礎上,根據地區樹種特點,實施當地特色品種——大果沙棘系列產品的延伸產品開發,建立以高價值特種藥品植物培養種植的產學研為一體的產業化基地。
19、2009年完成人參連作障礙克服研究,並開展三七連作障礙研究工作。
20、2009年開展重樓種苗生產技術研發工作。
21、2010年開展北冬蟲夏草出口業務;開展北冬蟲夏草生產線擴建工作;開發“人參透明質酸鈉精華液”系列產品;開展公司北藥GAP基地建設工作。
22、2010年開展嘉興市科技計畫《無糖組培裝置研究發》(編號0201032)。
23、2010年中心在黑龍江北藥生產基地建成植物無糖組培實驗室1個,約300平方米;種苗生產室2個,約500平方米,用於五味子、黃芪等植物的種苗擴繁和科技開發。
24、2010年中心深入開展珍稀微生物科研、產業化工作:在現有基礎上完善了牛樟芝的人工種植技術,現已可通過規模化種植取得牛樟芝子實體;中心於2010年底開展巴楚蘑菇(新疆喀什地區特產,當地習稱“胡楊蘑菇”)人工種植技術的開發工作。
25、2011年開展嘉興市科技計畫項目《環境調控對降低蔬菜硝酸鹽積累的研究》。
26、2011年完成實驗室、廠房擴大工作,中心、公司所在地由原來的1300平方米擴大到2700平方米,將微生物和植物的科研、生產分離,在滿足市場增量需求的同時,使實際科研、生產配置更加合理。
27、2011年,研究中心分別在玉溪、麗江設立兩個重樓種植基地,在文山設立一個三七連作障礙消除試驗示範基地;
28、2011年開展雲南野生菌資源調查和人工種植技術開發工作,現已完成乾巴菌人工生產規模化技術開發,已建立易門、宜良兩個試驗示範種植基地。
29、2012-2013年,研究中心開展重樓種苗工廠化生產工作,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
30、2013年1月,“藥用植物優質種苗培育及其工廠化生產技術開發”獲得浙江省“千人計畫”A類。

研究中心組織架構

2005年3月,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與浙江群鑫生物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正式簽署《合作協定》成立。該研究中心設立於浙江嘉善院區,是以國際專利植物組培微環境控制技術為依託的產學研一體化科研機構,配套有專業化微環境控制實驗室。研究中心自2006年1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積極在科研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領域拓展,並得到研究院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附加值立體農業養殖模式套用研究、瀕危植物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套用研究、植物的備份、引種和培植的套用性研究等方面,具體為:
1)在高附加值生態農業種植關鍵技術基礎上,充分利用空間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實現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再生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的農業經營模式的科技套用創新。
2)套用植物細胞工程、分子標記、優秀內源基因充分表達等技術對瀕危植物進行規模化人工擴繁技術套用研究,實施相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套用研究。
3)重點研究藥用植物細胞、組織培養、轉基因器官培養、次生代謝途徑及其分子調控、活性成分相關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高品質中藥材植物種苗規模化技術研發平台。
4)採用中醫藥學、化學、藥理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技術,採用DNA分子生物學技術重點對珍貴、道地、大宗中藥材,構建道地藥材、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的備份、引種和培植的套用性研究。
5)微生物治理環境污染技術:
章永泰研製的環境友好型微生物菌劑,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擁有很多成功案例。該友好生物菌群技術是一種專用於污水生物處理的微生物菌群,處理效果優於傳統的單菌種處理。其技術原菌是利用在極端污染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獨特的結構、機能和遺傳因子,該微生物菌群對污染物的降解具有協同作戰降解的共性,稱其為“同生菌種”。實踐證明該技術不僅能有效的治理水體的污染,而且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循環,是治理水環境一種理想的生物技術。其具體套用工程實例包括:
1、 上海蘇州河水質淨化 (流量:86萬方/天)
2、 太湖863工程 (2.1平方公里千龍口取水口水質就地淨化)
3、 上海浦東張家浜工程 (APEC會議會場所在地,92萬立方/天)
4、 北京什剎海水質淨化 (北環水系)
5、 天津於橋水庫水質淨化 ( 3.7平方公里)
6、 成都白河水質淨化 (流量:120萬方/天)
7、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比賽場水質淨化(5平方公里)
並為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

宗旨和目標

宗旨:實施微環境控制技術的推廣和植物組織培養裝置產業化生產。其技術、產品可廣泛套用於珍稀藥材、瀕危植物、沙漠綠化、園林建設、高附加值農作物生產等多項產業的開發,推動我國微環境控制技術的發展和套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中藥材現代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目標: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及科技再創新,將生物技術與微環境控制技術相結合,在促進我國微環境控制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研究的基礎上,創建輻射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地區 的農業科技業務平台及研發基地,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並在生物環境調節、名貴觀賞植物的引種和栽培、瀕危植物保護及快繁、中藥現代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套用等方面為國家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與裝備保障。

科研平台

1)中藥道地性及GAP種植研究室
宗旨:利用現代方法,研究中藥材的道地性和栽培技術;遵循GAP種植規範,對傳統中藥材進行標準化、規範化種植研究,制定質量控制標準,促進道地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
項目負責人: 王崢濤教授、章永泰研究員
2)中藥藥理毒理研究室
宗旨:利用現代研究方法,發掘與開發傳統民族醫藥寶貴資源,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開展相關藥物的藥理和毒理研究。
項目負責人: 章永泰 研究員

媒體信息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環境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章永泰主任一行赴新華鄉考察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