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醫藥

在這裡“民族”一詞是“少數民族”的簡稱。所以民族醫藥是指少數民族醫藥,是少數民族醫藥的簡稱。漢族醫藥則稱為中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族醫藥
簡介,民族藥文獻資料,從民族藥中開發新藥,我國四大民族醫藥,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

簡介

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這裡指的傳統醫藥,包括中醫藥、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三個組成部分。

民族藥文獻資料

已出版的民族藥志主要有:《維吾爾藥志》、《彝藥志》、《佤族藥志》、《西雙版納傣藥志》、《楚雄彝藥志》、《德宏民族藥志》、《壯族民間用藥選編》(上)、《朝鮮族民族藥材錄》、《浙江畲族民間藥用植物名錄》、《傣藥傳統方誌》、《畲族驗方集》、《元江哈尼族藥》、《大理白族藥》、《苗族藥物集》、《拉祜族常用藥》、《迪慶藏藥》、《藏藥驗方選編》、《青藏高原藥物圖鑑》、《常用藏藥知識》和《實用蒙藥學》等。《中國民族藥志》的出版,是40年來我國民族藥開發研究的歷史性總結。

從民族藥中開發新藥

族地區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習俗,長期實踐形成了對某些疾病獨特的治療經驗。如高寒地區專長於治療風濕病,鄂倫春族對凍傷有獨特治療方法,草原遊牧民族則善於治跌打損傷和腦震盪等。民族藥的開發涉及的民族和地區十分廣泛,產品劑型多種多樣。20世紀70年代以來,雲南已從民族藥中開發出20種新藥,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從傣藥“亞乎奴”開發出的一種肌肉鬆弛劑;“神衰果素片”是從景頗族常“木札”中分離出的豆腐果甙開發出的;從苗族藥燈盞細辛開發出“燈盞細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藥青葉膽製成了治療肝炎的“青葉膽片”;用哈尼族藥“莫阿宰呢”生產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於治療類風濕和紅斑狼瘡;從納西族藥“埃酥蒙”(岩白菜)開發出“岩白菜素片”等。
藏藥中的“唐沖那博”(唐古特山莨菪)為青藏高原特產,提取的山莨菪鹼和樟柳鹼,具有改善微循環的功能,可用於治療各種中毒休克、眩暈等症;用藏藥花錨提取物製成了“急肝寧”和“B肝寧”;用藏茵陳(普蘭獐牙菜)等生產出了成藥“蒂達丸”、“藏茵陳糖衣片”、“藏茵陳膠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為原料,生產出“青海麝香膏”、“祖師麻注射液”等。用維藥雪蓮生產出“風濕靈”膠囊和注射液、“貝梨膏”等。

我國四大民族醫藥

藏醫藥

藏醫藥歷史
藏醫藥學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僅次於中醫中藥而有系統理論的民族醫藥,幾千年來為我國藏區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貢獻。早在公元前3世紀,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藥”的醫理。公元7世紀,松贊乾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強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和醫生。同時,藏王還請了印度、尼泊爾醫生入藏,結合高原古老的醫學,編輯整理了大量的醫學經典著作,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
理論體系
藏醫認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氣、火、土、水、空間)組成,小五行在人體則指心、肝、脾、肺、腎;大五行則包括整個宇宙,整個宇宙都依賴大五行的運行。“隆”(氣),“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構成人體的三大元素(三因學說),任何一個元素的盛衰都會引起疾病發生。藏醫學以其獨特的“三因學說”、“人體七大物質”和“三種排泄物”為基礎理論,在多個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樹。
藥用概況
目前,20多種藏藥己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95版,336種藥品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藏藥部頒標準。其中藏藥材136種、成藥200種,開發前景非常可觀。

蒙醫藥

蒙醫藥歷史
蒙醫藥學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醫藥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它吸收藏醫、漢醫及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床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
理論體系
以陰陽五元學說為指導的整體觀和對六基症的辨證施治。六基症理論為“赫依、希拉、巴達乾、血液、黃水、粘蟲”。把疾病的本質歸納為寒熱兩種,把發病部位歸納為臟腑、黑脈、白脈、五官等。蒙醫理論認為發病本身的內在條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內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緣。在正常情況下,三根七素各有特點,自具其能,密切聯繫,共同擔負著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活動,保持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狀態。三根出現偏盛偏衰等反常狀態而失去平衡時,就產生疾病,這是病理活動的基本原因。蒙醫認為,人體的生命現象,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的活動過程,內部消化系統,外部言聽視行,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必須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體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之間的生命活動彼此協調,相互制約,才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如某一部分發生病變,就會影響到其他部分以至整體,引起平衡失調,功能障礙,出現一系列症狀。所以在醫療疾病過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辨證地進行全身的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對立統一的,人體通過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環境保持著密切聯繫,自然環境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產生影響。在正常的情況下,通過人體內部三根的調節,使之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若七素之間的平衡失調,相互為害;或由於某種外因,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狀態遭受破壞,就會發生疾病。蒙醫在臨床上根據這一理論和原理解釋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特點和所致病症的臨床表現。所以“扶正”與“祛邪”是人體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重要措施。
藥用概況
在藥物學方面,蒙醫藥家們創造了適合於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獨特的配製法和用藥法等。同時還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區和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

維吾爾醫藥

維吾爾醫藥歷史
維吾爾醫藥成為獨特的理論體系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理論體系
維吾爾醫藥學主要是由氣質學說、體液學說、器官學說組成,它認為,人體的病灶主要是由氣質失調,異常黑膽質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體內的異常黑膽質。維醫維藥對預防腫瘤、心血管病、皮膚病、糖尿病有獨特效果。
藥用概況
目前已收入國家級藥典的藥品就有202種,其中藥材115種,成方製劑87種。已研製出複方麝香口服液、香妃強心劑、依木薩克片及治療白癜風、糖尿病等世界疑難病的13個劑型、147個民族醫藥品種。其中,依木薩克片和香妃強心劑1997年打入美國、日本、新加坡市場。

傣醫藥

傣醫藥歷史
傣醫藥學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而總結出的傳統醫學,它有著較系統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理論體系
認為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而人體同樣由風(氣)、水(血)、火、土“四塔”構成。四者平衡則身體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則生病。在疾病的診斷中也是運用四塔理論為指導來進行望、聞、問、摸等手段診斷疾病,並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治療方法。治療方面也是根據四塔之盛衰,選用四個成方並配伍其它藥物以整調患者體內四塔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病目的。傣醫還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將一年分為冷、熱、雨三季,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不同季節的疾病。傣醫治療疾病,除採用內服、外用,內外合治三種治法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睡藥、敷藥、蒸藥、薰藥、研磨藥、刺藥等。現存傣醫藥文獻有:《嘎牙山哈雅》、《瑪弩薩羅》、《藥典》、《醫書》、《藥書及病理》等。
藥用概況
傣醫常用成方有萬應小藥丸、五寶藥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解放後,傣醫藥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83年國家確定傣醫藥為中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