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是浙江海洋大學下屬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海洋大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
  • 所屬機構:浙江海洋大學
引言,具體內容,已開展的工作,基地規劃,

引言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基地與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均由浙江省文化廳授予,教學基地於2010年5月獲批,研究基地於2012年1月獲批。

具體內容

已開展的工作

兩個基地近年來在海洋民俗、海洋文學、海上絲綢之路、海疆海防、海洋文獻等方面展開了系列教學與研究。開設《海洋民俗》、《海洋美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非遺教學效果顯著。開展非遺進校園,多次組織舟山市非遺傳承人、各地非遺研究專家前往學校開展表演與講座。2007年,邀請舟山市“候家班”木偶戲團前往學校進行表演。“候家班”木偶戲團是一個家族式木偶戲表演團,班主是“侯家班”第三代傳人候雅飛,當時,“候家班”為同學們表演了武戲《少年英雄楊文廣》與文戲《周文賓賣子救母》,博得同學們一致喜愛,激發了同學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大興趣。2012年,又邀請“翁州走書”進校園,再一次增強同學們對非遺的感性認識。另外多次組織同學走出校園,積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知識、政策的宣傳工作,在校內和校外廣泛宣傳非遺知識與政策。帶領學生參加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辯論大賽,表現出色,喜獲亞軍,團隊成員榮獲“最佳辯手”稱號。每年多名學生將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論文選題。
近年來,非遺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指導學生對舟山長白島、嵊山島、螞蟻島、蝦峙島等海島做了大量的漁民生產、漁民婚嫁、漁家生活習慣等風俗民情調研,指導學生撰寫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文,形成系列海島調研論文集,出版《海島非遺的“文化”記憶:舟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小傳》、《海洋文化研究與海島調查——浙江海洋學院學生海洋文化研究論文選》。基地成員帶領學生調研組人員奔赴舟山各海島,走訪分布於全市各角落的非遺展示場所,以場館展示項目、展示方式、面積、成立時間、資金來源、主要活動與功能、存在問題等為調查摸底主要內容,逐個登記並專門列出各非遺展示場所的調研附記。完成“海洋非遺,千島人文——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建設和利用情況調研報告”的撰寫工作,為舟山市理清非遺展示場館建設思路,更好地整合利用文化遺產資源提供了決策參考。為舟山市文廣局起草了《舟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意見》。完成了浙江省海洋漁業局委託的《中國海洋文化·浙江卷》項目,開展了《舟山海洋節慶研究》、《浙江鹽業民俗研究》、《浙江漁俗文化的語言學研究》、《浙東漁民口頭常用語研究》、《浙江省沿海俗語研究》、《古代涉海辭彙研究》等研究,出版了《浙江海洋漁俗文化稱名考察》。出版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選注》、《中國古代海洋詩歌選注》、《中國古代海洋散文選注》。

基地規劃

目標:建設高水平的浙江乃至全國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重鎮。我們的研究重點自然就圍繞海洋,圍繞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浙江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類來進行描繪、展示、保護、利用和研究。同時把研究視角進一步拓展到全國,進行環中國海的海洋非物質文化研究。通過幾年努力,推出一批成果,打造成全國海洋非遺的研究重鎮。
研究重點與措施:以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二條路徑實施學術基地和平台建設。我們將重新修訂學科規劃,將海洋非遺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科方向。同時學校正在完善和建構“海洋民俗”、“海洋民間信仰”、“海洋審美”、“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系列通識教育課程;在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研究生教育中設定了文化方向,在研究生的培養計畫中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鼓勵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學生的學位論文形成了一批相關成果。充分利用現有的學術平台“中國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會”等進行有效的補充,不斷提升學術基地的影響和水平。與舟山市文廣局、舟山市非遺保護中心進行更廣泛的合作,在服務地方的基礎上提升學術基地的水平。充分依託學校和舟山群島新區的發展,徵得學校和政府的多方支持,實現學校和政府資源的有效整合。進一步深入開展以下研究
1.編制以浙江為核心的環中國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地圖,同時探索實施海洋非遺的資料庫建設。
2.海洋民間信仰與以觀音傳說為核心的觀音文化研究。
3.東海漁俗、鹽俗文化研究、東海民間藝術研究。
4.海上移民文化與東海島嶼方言研究。
5.非遺生態保護區建設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